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9-10 08:26:06
導語: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留守經歷”大學生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高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逐年增多,“留守兒童”的人數也隨之增多。這些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務工而留在農村與父母雙方或一方,或者是與長輩親人、甚至其他親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逐步到了進入大學的年齡,成為有“留守經歷”的在校大學生。到了2008年,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進入大學學習。在山東某些高校2008年入學的大學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是來自農村,而家庭狀況接近當年“留守兒童”的就占農村學生總人數47%。在對新生實施的心理健康普查中,選取出來應重點關注的大學生中,就有80%的大學生具有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經歷。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伴隨適齡高考的“留守兒童”數目的陸續增長,會有愈來愈多的“留守兒童”進入大學上學,成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這一群體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也將愈來愈大。
(二)部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留守經歷”可能對兒童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得到諸多研究者的認同。父母不在家不僅影響兒童當下的心理和行為,這一經歷帶來的某些問題可能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其童年時期特殊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容易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觀念淡薄。由于兒時生活環境封閉,條件有限,大多數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對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前進的方向考慮較少,意識淡薄,人生追求和精神動力不足,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漠不關心,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缺乏全面的認識、領悟和理解,在談及“中國夢”的相關話題時,大部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表示聽說過但不了解、不清楚,沒有清晰的認識,認為這些與自己無關緊要。二是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大多數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未來的人生缺乏合理的規劃,學習稍好的學生尚可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大部分學習成績差的很有可能要走他們父母的老路,重蹈覆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談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學習奮斗目標,他們也沒有意識到“個人夢”與“中國夢”的關系,很少想到將自己的夢想與“中國夢”相結合,由于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再加上他們自身沒有形成系統的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影響,把追逐和獲取金錢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把奢侈、享樂視為生活的全部意義和衡量人生幸福的標準,而“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貢獻力量”對于他們來說則被拋在腦后。此外,在部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中存在強烈的“個人主義”思想,使得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減弱,功利性意識增強,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享受和索取,導致了自我價值觀錯位,人生偏離發展的軌道。三是部分大學生因“留守經歷”產生心理問題。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因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存在情感上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教育、必要的鼓勵和引導,步入大學之后,升學的硬性學習壓力逐漸消失,離開了家鄉熟悉的生活,城市生活的懵懂陌生加之大學生活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適應和磨合,使他們成長以來累積的諸多心理問題譬如人際關系不暢、生活習慣、學習憂慮等等紛紛涌來。諸多問題的出現并不是依據先后順序,很多都是并發出現,所以極易直接造成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產生比較大的心理與情緒方面的波動,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或疏通,就會形成易怒、易躁、易沖動的性格,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高校要未雨綢繆,要針對他們的思想特點制訂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好人生規劃,尋求個人夢想,將“個人夢”與“中國夢”有機結合的“中國夢”教育將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二、對“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開展“中國夢”教育活動,將“中國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進一步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對“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尤為重要。
(一)“中國夢”教育對“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精神激勵功能
“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夢想,它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努力奮斗去實現,要求每位中國人均以自身的智慧和勇氣、創新精神力爭獲得美好生活。當每位中國人開始編織自己的“個人夢”,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時,中國便有了新的生命。“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所在就是讓青年大學生堅信只有通過自身發奮努力,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最后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讓青年大學生堅信,在經濟全球化與市場化的進程里每一個人均有發揮自己才干的機遇,均有可能達到自身所期望的夢想結果。在高校校園內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激勵、引導那些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追尋個人夢想,達成育人目的。
(二)“中國夢”教育對“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導向規范功能
大學時期是青年大學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構成的關鍵階段,優良的個性品格是確保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達到健康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的關鍵因素。共圓“中國夢”,恰巧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創造了一種健康向上的氣氛,此種氣氛,對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來說,屬于一種規范與導向。然而,此階段也正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受社會思想沖擊,最容易出現信仰迷失與個性心理沖突增多的階段,因此,高校要提升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踐性,充分利用在開展“中國夢”教育過程中涌現出的學校內部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引領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重塑價值觀,讓“中國夢”作為一種價值觀念首先得到他們思想上的認可,逐漸激發他們發出內在的巨大動力,激勵著他們去追求理想、追求真理、探索真知。
(三)“中國夢”教育對“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凝聚功能
從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中國夢”教育可以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精神上追求上進的欲望,促使他們把個人夢想同整個民族的夢想相融合,有效發揮自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朝著與全國人民共同愿望一致的目標前進,充分體現凝聚力作為“中國夢”法寶的強大作用。
三、對“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的現實路徑
通過深化“中國夢”教育,引領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他們的群體特征,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豐富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途徑,進一步激勵和引導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并逐步形成在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方面的正確認識,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立足現實,勇立追夢潮頭
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通過開展“中國夢,我的夢”、“我的中國夢———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等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注重強化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專業特點,學會結合專業確立自己的人生夢想,或者尋求專業外自己喜歡的發展方向,立足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做好個人未來的職業規劃,實現仰望未來與腳踏實地的緊密結合,把個人理想和成長、成才夢想統一到“中國夢”上來,進一步提升自我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刻苦學習、掌握本領、腳踏實地、奮發成才上來,努力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追夢人。
(二)強化價值觀教育,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筑好青春夢
網絡平臺上充斥的各種多元化信息和社會上的不良文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更使得一部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價值觀開始發生動搖,甚至產生了很大轉變。而“中國夢”作為一種價值觀念,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在校園里得到廣大大學生認可后,則會鼓勵鞭策著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大學生產生一種精神力量,相信只要通過自己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榜樣,通過學生喜歡的形式,用形象生動且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使廣大大學生真正感受到榜樣的追夢歷程,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傳遞正能量,讓他們的心靈在活動中受到凈化和洗禮,繼而促使自我內心價值觀念的轉變,迸發出為自我追逐夢想的意識,使價值觀教育在轉變大學生思想觀念、實現人生美好愿望等方面起到實實在在的引領作用。而對于那些因在青少年階段缺乏父母關愛的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來講,他們在人格、性格等方面存在著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讓他們在充分感受榜樣和先進人物的心路歷程的同時,通過具體行動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學校給予他們生活、學習、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關心、耐心、愛心,觸動他們的內心世界,使他們確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識并改正,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向往和憧憬,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重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新認識、準確理解、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將其滲透到個人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化為自身的文明品格,價值取向,外化為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個具體的行動,積極構筑自己美麗的青春夢想。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參與中調節自我,感悟夢想,勇于追夢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不斷推進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充分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在“中國夢”教育背景下,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將“中國夢”的時代內涵通過校園網絡、宣傳海報、宣傳櫥窗、宣傳橫幅等多種宣傳形式,同時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大學生面前,使“中國夢”教育植入大學生內心,融入到他們的大學生活中,滲透到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創建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環境氛圍,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的情感認同;其次,結合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將“中國夢”教育通過征文比賽、演講大賽、主題團日活動等多種形式展現在大學生面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組織活動過程中,鼓勵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參與并融入到活動中,在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同學們的關心幫助下,學會調節自我,增強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提高自我成就感;力爭用喜聞樂見、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使他們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對“中國夢”的深刻感悟和信任,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進而自覺拒絕各種腐朽內容和封建理念以及低俗文化行為,引導自覺加強專業學習,提升綜合素質,將“個人夢”緊密融合到“中國夢”中,積極自覺地投身于“中國夢”建設中。
(四)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增強信心,堅定地向實現夢想的目標邁進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同時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中國夢”對于今天的大學生而言,是他們關注的熱點,如何及時地把“中國夢”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做到增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使課程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就必須找準“中國夢”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點,用飽滿的教學熱情、豐富淵博的知識、嫻熟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教育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通過搜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充實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圖片欣賞、視頻資料等多種方式,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吸引廣大學生尤其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提問、討論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可以真正結合自身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狀況的了解和認識,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真正理解“中國夢”并達到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增強他們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切實將“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激發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和自覺行動。[12]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相互溝通,了解學生尤其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情況;通過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情感需求及心理狀況,根據情況給予及時必要的教育和引導。同時,伴隨著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校時間的推移和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個人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當對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加以適時準確的調整。
(五)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演繹出彩“個人夢”,共圓美麗“中國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注重走出校園,積極拓寬實踐活動的渠道,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基層、了解國情,增強社會體驗,使他們有機會將學到的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一是通過組織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深入農村、工廠及其他基層生產一線等社會各行各業,親身感受、參與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通過實踐進一步轉化為理性認識;二是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隊進行實時指導,將“中國夢”教育滲透到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大學生對開展社會調研、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到村任職”等活動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積極參與,培養其社會責任感。這樣,可以使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中國夢”,增強對我國現階段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體驗和感受,深刻體會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生態文明、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的“中國夢”的豐富內涵,自覺地把對“中國夢”的認識、對“中國夢”的追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做好每一項工作的具體行動,激發他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樹立將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的意識,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演繹自己出彩的人生。促成“中國夢”的實現,可以說是一項長期并且非常艱巨的任務。走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滿懷信心、腳踏實地、積極進取;需要每一個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堅強的毅力去開創美好未來;需要每一個青年人不斷努力奮斗,讓自己的青春之夢散發出絢麗的光彩,托起偉大的“中國夢”。對于青年大學生尤其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他們求知、求新的傳播者,是他們奮發向上、追求進步的引導者,必須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中心任務為出發點,關注、教育、引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為實現國富民強、民族復興、人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奮發學習、堅持不懈,為圓“中國夢”而努力。綜上所述,把民族夢想同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理想相融合,不僅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夢”的認識和體會,同時也堅定了他們對夢想追求的信心,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激發廣大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隨著整個社會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關注增多,加上他們自身的不斷努力,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們一定能夠轉變思想,提高認識,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以最佳的心態走好大學之路,去迎接美好未來,最終將自己培養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實現將個人的“成才夢”與“中國夢”有機結合,共圓美好“中國夢”。
作者:石瑞寶 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