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思考

時間:2022-07-20 03:08:26

導語: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思考

我國是一個災害發生頻繁的大國,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各類突發事件均需要應急救援力量快速前出高效開展救治與防疫。為此,多條法律都要求和規定了在參與處置突發事件時,軍隊的指揮員應加入到當地應急指揮機構中,并按需派人員參加軍地共同設置的相應機構,形成軍地融合的應急指揮和控制體系,共同完成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協調、指揮和保障的工作[1]。我院是一家療醫合編的軍隊醫療衛生機構,既承擔軍隊機動衛勤保障任務,又承擔省級應急醫療救援任務,近年來,先后參加了抗臺救災、山體滑坡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G20安保等軍地聯合應急醫學救援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保障任務,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

1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的能力素質要求

1.1靈敏高效的聯合指控能力。應急醫學救援中,多方衛勤力量從四面八方集中到災害現場,容易出現多頭指揮、行動混亂的問題[3]。因此,必須建立軍地聯合的指揮體制,做到指揮方式靈活,指揮決策快速,確保救援行動指揮實時、準確、連續、高效。1.1.1配強指揮力量。應急救援中,衛勤力量是救援主力,不僅是“保障隊”,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戰斗隊”[4]。要選配善指揮、精專業、懂保障的軍隊衛勤領導加入到地方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協調應急救援時的傷員分流、物資調配和救援力量整合。此外,還要注重發揮專家作用,吸收部分專業骨干參與指揮決策。1.1.2配套方案計劃。加強各類應急醫學救援保障行動預想、預判、預設,分層次、分類別編制完善各類行動預案、專項預案和配套方案。建立完善的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方案預案體系,加強預案方案的多樣性、針對性、靈活性和科學性,做到“一情多案、多情多案”。1.1.3配全指揮手段。加強通信與信息自動化裝備建設,構建以無線電為主,有線、網絡、移動等多種手段并用的軍民融合通信體系,實現救援信息查詢傳輸、輔助決策、指揮控制一體化。1.2快速有序的協同反應能力。軍地之間應急醫學救援力量的協同反應,是軍地聯合救援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實現軍地快速、有效救援的橋梁,只有建立軍地之間常態化應急救援協同反應機制,才能確保“一旦有事”快速反應、迅即行動,有效應對[5-7]。1.2.1預警通報及時。軍地應急管理機構和衛生、防汛抗洪、地震、消防、氣象等部門加強協作,建立軍民融合預警通報體系和信息掌控網絡,加強信息收集、甄別、匯總、報送,及時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1.2.2應急響應迅速。依托軍隊現行戰勤值班體系和地方各類應急管理值班體系,建立集值班、應急處突、應急動員等功能于一體的應急值班制度。完善各類突發事件處置程序,綜合運用多種通信手段和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傳媒,廣泛收集并快速傳遞情報信息,準確判明事件性質、內容、等級,按照分級分類要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迅速組織衛勤分隊有針對性展開各項準備。1.2.3出動展開快速。制定抽組靈活、功能齊全、統分結合、適應不同任務需要的軍民合編人員裝備編組模式,優化緊急出動程序、內容和方法,制定鐵路、公路、空運等多種方式機動方案,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抽組集結、遠程馳援、快速機動、迅速展開。1.3技精業全的專業處置能力。應急醫學救援能力蘊藏于軍隊醫療機構的各個層面,集醫療、科研、訓練、后勤保障于一體,是一種特殊的智力資本,這種資本能夠確保醫療機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及優勢更有效地從事應急醫學救援活動[8]。因此,應急醫學救援隊應突出專業特色,確保人員精干、業務精湛、裝備精良。1.3.1選配精干專業人才。挖掘軍隊醫療機構現有人才資源,吸納地方各領域專家,建立軍民融合應急救援專家組。把既精通臨床、急救、防疫等專業知識,又熟悉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宗教民俗等常識的復合型人才納入力量編組,使他們既精操作、會處置,又懂干預、能指導。1.3.2調配精良專業裝備。應急醫學救援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現場傷情復雜、傷員產生量大,對急救裝備和器材的要求高[9]。可在軍隊醫療機構機動衛勤分隊現有裝備基礎上,采用軍地間調配、聯合研制、定向采購等多種方式,增配小型化、便攜化、模塊化、集成化裝備,適應高寒、濕熱、高原、沙漠、沿海等多種氣候和環境保障,滿足搶險救災、反恐維穩、援外維和等多種任務需求。1.3.3鍛造精湛專業技能。軍地聯合,攜手加強災害醫學及核化生救援、衛生防疫防護等學科建設,優化專業結構,完善技術平臺,積極開展重難點課題攻關,著力提升技術支撐水平。強化專用裝備操作和必備技能訓練,積極組織適應性實戰化訓練,著力提高應急醫學救援能力。1.4獨立保障的環境適應能力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后,災區設施破壞嚴重,生活保障能力有限,應急救援力量自身生活保障能力和人員適應能力是順利開展災后傷員救治工作的基礎[10]。因此,在某些特殊環境、特殊情況下,應急醫學救援力量應具備獨立實施應急救援的能力。1.4.1配套綜合保障設施,具備自然環境適應能力。著眼獨立執行任務、獨立實施保障,配齊藥材、給養、宿營、通信、動力等必備物資器材,因地制宜,建立強力支撐的綜合保障體系,適應惡劣的地理和氣候環境。1.4.2完善信息資料預儲,具備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加強與任務區軍地部門協調,全面收集掌握并實時更新屬地及任務區內的地理、氣象、水文、道路、民情、社情等信息,加強社會交往和溝通交流能力,確保在應急醫學救援行動中能夠迅速熟悉和適應事件發生地區的社會背景與人文環境,調動各種資源完成任務。1.4.3強化戰斗精神教育,具備心理控制適應能力。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心理適應訓練,靈活運用領導行為暗示、自我暗示、幽默調節、精神放松等方法,調整心理狀態,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力、承受力和自我調控力,提高各種惡劣條件下應急救援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2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的制度機制

2.1應急信息軍地聯享機制。目前,軍地雙方各自組建了多種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提高了區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能力,但存在職能交叉、力量重疊的問題,既影響建設效益又影響使用效果[11]。因此,要建立軍地應急信息共享機制,軍地間信息互通、相互協作,確保各類信息實時掌握。2.1.1建立聯絡制度。軍地雙方分別指定專人負責聯系、協調應急管理的相關事宜。建立軍地互聯互通網絡和電信聯系方式,依托國防動員網、地方政務網和地方政府應急平臺,建立通暢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實現應急信息軍地共享。2.1.2建立通報制度。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構為地方政府的牽頭協調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和實際需要負責接收和通報相關信息;駐地省軍區或軍分區為駐地部隊的牽頭協調單位,按照分級對口通報的原則,負責接收和向地方有關部門、相關部隊通報相關信息。2.1.3建立會議制度。軍地衛生部門定期組織應急救援工作交流,圍繞軍地應急醫學救援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交流,不斷深化軍地合作。對于重大救援行動保障,軍地雙方要積極溝通、充分醞釀,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判會商,為聯合行動提供信息支持和輔助決策。2.2應急響應軍地聯動機制。應急醫學救援突擊性、時效性強,需要建立方案制度,規范軍地行動,既包括軍隊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又包括軍地救援力量之間的聯動。2.2.1建立軍地聯合指揮體系。平時將軍隊醫療機構應急救援負責人吸納為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成員,加強協調溝通,構建軍地一體、屬地管理的縱向指揮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協調體系。應急救援時,應急醫學救援隊在軍地統一領導下展開救援,具體任務由各地政府賦予,救援行動由軍隊直接指揮。2.2.2完善軍地協調方式。按照“統一計劃、歸口辦理、快速反應、密切協同”的原則,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軍地協調機制,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密切配合、共同處置。應急救援時,地方政府鐵路、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門為應急醫學救援隊提供優先、便捷的服務保障,協助做好飲食、住宿、水電等必要的后勤供應。2.2.3規范軍地聯合行動。制定軍地力量聯動方案,規范軍地聯合行動的程序、方法,明確溝通聯系方式,確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行動的統一指揮、協調暢通。省級應急醫學救援隊參加地方應急處置,由地方政府通過省軍區系統報戰區批準,由作戰指揮系統逐級下達通知執行。緊急情況下,當地政府可直接向軍隊醫療機構提出救助請求,醫療機構邊行動邊報告。2.3應急力量軍地聯建機制。軍地各部門密切合作,齊抓共管,充分利用軍隊現有資源,適度申請國家、地方的投入,加強應急醫療救援隊方案、資金、物資、裝備和技術建設。2.3.1擬制專項方案計劃。應急醫學救援行動任務多樣而復雜,為更加快速而有效響應,應制定與擔負任務相適應的保障方案和行動預案,包括各階段的行動預案,各類突發事件的專項預案及技術方案[12-13]。同時,還要與地方政府和省軍區系統進行對接協同,適時組織到大型工礦企業、核電站、江河湖堤等重點目標部位、險工險段進行現地勘察,明確任務區分、協同事項和相關保障,確保方案計劃銜接配套、實用管用。2.3.2建立專項保障資金。建立和完善政府專項資金,資助省級應急醫學救援隊購置處置突發事件專用的指揮通信、通用裝備維修、交通運輸及應急救援人員生活補助等費用。2.3.3開展專項技術協作軍地應急救援力量。可根據國內外應急醫學科研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展開應急醫學救援科研攻關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方法經驗,提高應急救援的整體水平。2.4應急準備軍地聯訓機制軍地救援力量因。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協同配合較少,突發事件時若組織臨機協同,往往存在著配合不順暢、流程不熟悉等問題[14]。開展軍地聯合訓練,可以提高軍地衛生力量組織指揮的統一性、軍地裝備的兼容性、專業技術的互補性,提高訓練資源利用效率和實現能力合成。2.4.1聯合培訓專業人才加強軍地聯合培訓合作,利用軍地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師資力量互補、人才共同培養。地方衛生部門在開展衛生應急培訓時,將軍隊醫療防疫救援隊成員納入培訓范圍,軍隊衛生部門積極為地方培訓“三防”醫學救援、創傷救治人才。2.4.2聯合開展指揮協同訓練積極參與地方。應急指揮機構對接訓練,圍繞指揮方式、指揮內容、指揮程序和指揮手段,分層次、分系統進行針對性訓練,明確保障協同的程序和方法,明確各自職責分工,解決聯得動、保障好的問題。2.4.3聯合開展實兵綜合演練在軍地應急管理。機構的統一組織、統一協調、統一指揮下,軍地保障力量進行聯合對接演練,在演練中促進相互了解,理順指揮關系,密切保障協同,增強遂行任務能力。

3做好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的思考

3.1在力量編配上,突出“三個優化”。3.1.1優化編制標準根據本系統、本單位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可能承擔的醫療任務,以及不同類型災害的醫療救援需求進行應急醫學救援力量編配。可采取“模塊化組合、一體化集成”的編組方式,在編配指揮通信、醫療救護、醫技保障、生活保障等通用功能模塊基礎上,融合軍地力量編設搶險救災、特殊武器傷救治、中毒搶救等需求單元,優化整合編組模式,拓展保障功能,適應遂行多種任務需要。3.1.2優化專業結構在上級明確的編制框架內,專業結構既要涵蓋急救醫學、防疫防護專業,又必須增設婦兒、心理、工程維修等專業人員,根據任務需要隨時納入編組,在軍地之間靈活調配,使之具備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綜合保障能力。3.1.3優化人才儲備根據任務需要,預編預儲軍地各類專業人才。要突出一專多能人才、一隊多用,既具備整隊救援能力,又要能分組獨立執行任務;既要有緊急救治的業務骨干,又要有多學科技術骨干;既是精通本專業的專家,又必須熟悉掌握常用急救、檢查設備的使用。3.2在裝備配備上,做到“三個堅持”。3.2.1堅持按職能抓落實。機關有關部門加強與上級對口部門的匯報協調,按時間節點配齊應急專業力量所需裝備器材。對省級應急救援專業力量來說,既要統籌調配軍隊體制內保障裝備,又要按照軍民融合的要求,協調地方政府配齊體制外保障裝備,確保平時訓練和應對突發情況需要。3.2.2堅持按系統抓配套。根據不同任務對裝備器材的保障需求,分系統、分類別進行配套建設,使軍、地應急醫學救援力量不但能熟練使用自己的裝備,還能夠熟悉使用對方裝備,既能保障專項行動又能遂行多種任務,既能在大中城市又能在高山海島展開救援,既能集中收治又能小群多路救治傷員。3.2.3堅持按需求抓預儲。充分發揮軍地保障資源和儲備優勢,加強駐地可能發生災情的分析預測。采取實物儲備、生產儲備、流通儲備等方式,在主要方向、重點地區抓好部分專用裝備預置,特別是救援防護、檢測檢驗、免疫接種等生產周期短、儲備要求高、軍地通用性強的裝備器材,依托地方有關行業部門和專業系統進行預儲,情況緊急時隨時征集調用。3.3在衛勤訓練上,強化“三項內容”。3.3.1專業能力聯訓。專業能力聯合訓練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實力的重要方法[15]。在應急醫學救援中,軍地各有技術優勢,相互之間應該取長補短。通過專業能力聯訓,軍地應急醫學救援人員長時間的深入交流,相互指出對方存在的技術問題,互相對比學習,共同改進提高。與此同時,通過聯合訓練,軍地應急醫學救援人員或機構相互了解技術需求,對加強平時雙方的課題研究等學術交流打下基礎,可以加快軍事醫學科研與地方醫學科研融合。3.3.2快反能力聯訓。重點是要抓好軍地醫療機構之間緊急抽組、快速機動、應急展開、成批傷員收治等模塊單元合練,定期和隨機組織集結和緊急出動演練。要按“三全三實”要求,抓好一個過程綜合演練,全面提高應急醫療救援隊快速反應能力。3.3.3綜合能力聯訓。強化應急醫學救援共同技能訓練、心理適應性訓練和戰斗精神訓練,定期組織軍地聯訓聯演,練聯合指揮流程、練對接保障協同、練系統融合運用、練保障要素綜合集成、練保障行動適時互動,促進系統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作者:宋啟哲 董茂生 單位:解放軍杭州療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