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時間:2022-07-09 10:34:47
導語: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與平臺廣泛應用到我國教育領域中,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開展的信息化建設工程亦獲得快速發展。為改善信息化教育質量和水平,學校應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構建完善、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信息化平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控和評價,是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內涵式建設以及提升教育質量的重點所在。現階段,在全新教育形勢下,推動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充分結合,已經獲得高等教育體系廣泛認同。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全面收集、整理教育質量相關信息數據,同時進行分析與利用,生成不斷優化與閉環反饋的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完善各項制度保障,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成效,有助于推動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改革,真正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育質量持續提高。
一、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一)全局性原則
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需以系統論觀念為基準,以全局性視角考慮學校內部各教育要素間內在關系與綜合性能,以及某個層面所具備的優勢無法掩蓋缺陷,切忌不可因某個層面十分突出便以偏概全。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質量評價工作中,可借助權重合理設置,著重強調部分要素重要性。合理且完善的評價指標應基于全局視角出發,所以在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實施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時,應關注影響教育質量的各項要素及互相之間的內在關聯,明確主要矛盾,展開系統性與全面性評價。
(二)方向性原則
實施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應以提升信息化教育質量作為核心宗旨,將高素質與高質量人才培育視作根本,并重視推動學校各學科信息化教育質量與能力的提升,將信息化教育相關政策及國家教育方針視作根本依據,將社會各領域對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作為導向,借助評價工作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始終堅定正確發展方向,推動學生群體充分發展與教師綜合水平及素養的提升。具體來說,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方向性原則,呈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教育質量評價指標應契合現階段應用型本科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態勢,明確全方位和諧、健康發展的育人目標。另一方面,教育質量評價工作需呈現出個性化發展及全面化發展于一體的人才觀,并在重視推動學生個體全方位成長、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大學生個體個性化差異。
(三)科學性原則
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應具備較強效度及可信度,所以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應以科學性視角為基準,通過科學化的評價手段與指導思想,有效開展信息化教育質量評價工作。在此過程中,學校必須將科學性教育理論及教育思想視作指導思想,高度契合當下信息化教育特征及客觀規律。唯有滿足上述要求,教育評價工作才可這切實發揮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推動作用。
二、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影響因素
(一)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認知偏差
近些年,各應用型本科高校均致力于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實施,并在基礎設施層面不斷投入建設成本,校園內部信息管理系統運用逐漸實現普及化,信息化校園構建也取向個性化、規范化以及精益化發展,但部分學校仍存在信息化教育質量評價認知偏差的問題。誠然,信息化教育評價既屬于技術領域問題,亦是管理領域的問題,要求管理人員按照具體狀況持續修正并調節技術標準。然而,部分高校教師只是把信息化教育評價視為技術領域問題,并表示只要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管理系統兩項工作落實即可,不需進行人為干預。這一偏差認知,對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帶來反向影響。
(二)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固化
近些年,我國政策擬定部門相繼頒發諸多文件,而在這些文件當中,彰顯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性與關鍵性,把信息技術手段充分滲透到教育領域,現已成為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思路。誠然,教學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各項工作的核心,而教育質量則是學校發展與生存之根本。信息化教育環境下,伴隨國家對于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事業重視度的持續提升,此類學校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持續深入發展,在這一環境下,對于學校信息化教育和質量評價工作提出全新要求,以往有著固化特點的評價指標已經無法順應當下信息化教育發展所提要求,需要學校、教師及時創新,從而滿足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所提出的多樣性需求。
(三)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尚未完善
現如今,部分信息化平臺存在評價模式與手段單一化,評價視角缺乏全面性等問題,通常注重終結性評價的實施,忽視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建設,在整個教育質量評價流程當中,終結性評價工作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或存在二者難以充分融合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學評價問題始終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工作核心,教育評價不但具備一定診斷作用,而且亦具備甄別與鑒定等功能。但是,在具體操作方面,在傳統評價體系當中,始終處在絕對性優勢地位的便是終結性評價工作。該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個體能動性以及創造性發展,學生自身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亦難以在實際教育活動中獲得有效呈現及提升,難以強化學生個體參加知識建構的自覺性、積極性。
三、信息化平臺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策略
(一)確立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以往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當中,展開評價工作的著眼點普遍在于教師具體教學層面,然而伴隨應用型本科高校育人觀念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學校及教師們漸漸認識到身為教育、學習主體的大學生于整個學習活動中,所得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作教育質量評價主要落腳點,所以OBE理念漸漸被引進教育教學全過程當中。而在此教育環境下,學校對于教育質量的全面評價應致力教師課堂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以及教師于學生群體學習活動中所提供的支持和引導,大學生們對知識習得的參加程度與主動性,借助課程知識學學生各項能力提升程度等。除此之外,授課教師對于各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群體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育、以及對創新性教育方法的運用等,均應是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主要指標。同時,針對不同種類的課程教學,應以其特征及人才培育目標為基準,確立合理的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從而為課程教學開展提供引導。
(二)構建大數據教學質量分析平臺
伴隨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應用,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領域獲得較大提升。針對教育質量管理工作中所產生的各類歷史數據信息,學校可通過云共享思維與有關技術手段,把采集的信息數據進行分類儲存和應用,從而在加強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基礎上,保證各項數據信息安全。憑借信息共享平臺完善構建,可最大程度確保教育質量評價成果的精準性與及時性,切實規避由于數據信息不對稱,以及信息數據片面性等問題所導致的缺乏客觀性、合理性的評價現象出現。比如,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線上教育服務及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的基礎之上,助力教育工作者高效采集課堂教學和學習的真實行為數據信息,落實由課上到課下的全方位及全過程管理,不僅可使教師對具體教育工作更為高效與輕松,而且還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為教育質量評價相關工作的實施提供依據。借助對于數據信息分析功能與平臺的不斷完善建設,學校可基于年級、學院、專業以及課程等各個維度展開橫向比較,亦可按照歷史數據信息進行縱向發展分析,同時借助圖形化方式形象性與直觀性地呈現教育質量分析結果,推動教師提升個體教育能力。
(三)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的設計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質量評價層面的目標,在于推動教育工作者教育能力持續提高,切實保障學生們專業能力及知識的提升。所以,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制定,可充分結合專家評價、教師自評、隨堂評價、同行評價以及期中期末評價等維度,集結果性與過程性評價于一體,提高教育評價工作時效性,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認知教育過程當中存在的弊端,從而針對性地加以改善,真正落實教育評價推動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唯有全面掌握學生實際需求,并正確認知個體實際教育狀況,才可做到鼓勵與尊重學生們個性化發展,轉變其教育觀念及方法,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切實提升個體教育水平及職業素質。為便于教育質量評價工作順利進行,信息化評價體系建設應首先普及移動端的運用,受眾可靈活、便利借助移動端或者PC端實現調查下發、評價積極結果檢索等工作,這一工作方式不僅可覆蓋教育質量評價全過程,而且還可有效減少管理工作者既定工作量。
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教育信息化大環境下,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質量及成效展開科學、有效的評價,是確定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中諸多影響要素的重要途徑,更是確保教育信息化長效發展的基礎條件。學校應確立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構建大數據教學質量分析平臺,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的設計,持續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鄭謙,汪偉忠,趙偉峰,胡月英.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6(12):36-40.
[2]左春波.網絡教學平臺管理系統下的“雙師型”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3):17-19,56.
[3]崔彥群,徐立清,王海洲.學生學習體驗: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新視角[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5(6):6-10.
[4]莫天生.新型質量觀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探究[J].職教通訊,2020(5):90-95.
作者:周安毅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路橋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探索
- 下一篇:英語翻譯教學質量提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