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論文
時間:2022-03-31 04:02:32
導語: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從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需要輸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輸入大量的血液,其中有13例患者為高處墜落、37例為交通事故、6例被重物砸傷、4例其他原因致傷害。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觀察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范圍是19~75歲,平均44.5歲;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是18~73歲,平均46.4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的對比上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輸血檢驗流程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具體措施如下。在輸血前加強對血液質量的控制,由于輸血中患者會出現輸血反應,因此需要重視輸血前的血液質量把關。首先是對供血者進行密切檢查,確保供血者沒有傳染疾病,以保證血液的質量;其次是對受血者的檢查,需要確認其能否輸血,對于有傳染疾病的患者,要做好預防措施;最后是對所用的器械進行檢查,嚴格按照標準對所有采血和輸血的器械進行消毒滅菌,避免產生交叉感染。在輸血檢驗的流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加強血液標本質量的控制,確保輸入的血液和患者所需相符,輸血前對血液標本和患者的血液進行配血試驗;在鑒定血型時,要確保檢驗的血管無污染、血液標本無混淆,明確血液標本的有效期、生產批號等信息。在輸血流程中,需要實行交叉配血的實驗,及時發現血液鑒定時出現的錯誤,對有輸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進行抗體篩選,觀察其是否有不規則的抗體。交叉配血完成后,還要對整個流程再次進行仔細核對,如果在檢查中出現血液質量問題,要及時通知采血站,處理問題后重新運輸血液。在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中,常常會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的現象,導致鑒定出現差錯。一些年齡過大或過小的患者血液標本儲存的時間超出標準時,血液中紅細胞的凝聚功能會下降,血清抗體的效價降低、因此在鑒定時,不能顯示完全的凝聚現象,呈現出假陰性;部分有病毒性免疫貧血的患者,在血型鑒定時,血清出現冷凝聚,還有患者在鑒定近期注射過青霉素,血漿會發生凝聚,這些特殊情況都會引起假陽性現象。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輸血反應,以及出現的醫患糾紛情況,并做好記錄。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輸血反應和醫患糾紛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輸血反應,對照組有2例(6.7%),兩組對比差異較大(P<0.05);觀察組醫患糾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較高的輸血安全性對保障臨床療效和挽救患者生命有著重要的作用,輸血檢驗人員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崗位責任感,在檢驗流程的每個環節都不能放松警惕,嚴格按照標準規范執行操作,對異常情況及時作出相關處理,和血站保持聯系,以免其繼續供應出現異常的血液。在對患者的血液進行樣本采集后,及時送去檢驗,避免超過有效時間后,血型鑒定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的情況,在填寫血液報告單前,要再次確認檢驗的結果和整個流程。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加強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在輸血過程中,僅有1例患者出現輸血反應,占比為3.33%,而對照組有5例出現輸血反應,占16.67%,兩組對比差異較大(P<0.05),可見加強輸血檢驗質量后,患者的輸血安全性得到明顯的提升。觀察組出現1起(3.33%)醫患糾紛,而對照組有6起(20%),兩組有明顯的差異(P<0.0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人為操作的不確定性,和普通的藥物治療相比,輸血檢驗容易出現差錯,對患者產生更大的困擾,因此需要檢驗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性。總之,在患者輸血前加強血液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輸血反應率,使患者的生命質量得到保障,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維持較好的醫患關系,因此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
作者:陳鵬單位:江蘇省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輸血科
- 上一篇:鄉鎮城建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發改局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