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4:51: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口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研究論文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合計面積達646.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64.3%。民族地區人口問題的解決程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富強繁榮與富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對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以后才開始起步,由于基礎資料奇缺、已往研究成果貧乏及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少數民族人口研究工作起步十分艱難。
一、民族人口研究的進展取決于人口基本數據的提供狀況
195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僅有各民族人口數量和地區分布資料,而1982年的全國和民族自治地主的100%機器匯總資料和1%抽樣資料(僅限于100萬人口以上可用)則提供了各民族人口數量、分布、婚姻、家庭、生育、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行業、職業等重要基礎數據,對民族人口的分析研究開始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條件,從而第一次基本上弄清了民族人口的種種特點和存在的諸多問題。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機器匯總的民族人口資料,除了1982年的內容外,還具有更有價值的重要特點:第一,增加了民族人口遷移、死亡等項目;第二,按分民族、分年齡、分性別對婚姻、生育、死亡、文化程度(分在校、畢業、肄業等)、文盲、職業、行業、年齡、性別等進行設計和交叉匯總,這在全世界各國中是唯一的,為分析各民族人口狀況、特點和問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對推進中國民族人口學科發展起了空前的關鍵性作用。因此,有位美國人口學家反映,東南亞有的國家也準備效仿。在多種抽樣調查中的民族人口資料相當豐富,如1987年和1995年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1988年全國2‰生育節育抽樣調查資料、8個少數民族婦女婚育情況抽樣調查數匯總等,對分析研究各民族人口、婚姻、生育等的現狀和歷史變遷,提供了可信依據。典型調查和社區調查資料,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民族人口研究內容,《中國少數民族社區人口研究》(張天路,1992)反映了20多個民族的100多個社區的人口、社會、經濟、自然等方面的現狀和問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調查研究》(張天路、黃榮清,1995)涵蓋了對9個民族(或地區)的人口調查資料分析研究外,還對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對策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務。
二、國內、外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展開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問題論文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合計面積達646.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64.3%。民族地區人口問題的解決程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富強繁榮與富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對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以后才開始起步,由于基礎資料奇缺、已往研究成果貧乏及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少數民族人口研究工作起步十分艱難。
一、民族人口研究的進展取決于人口基本數據的提供狀況
195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僅有各民族人口數量和地區分布資料,而1982年的全國和民族自治地主的100%機器匯總資料和1%抽樣資料(僅限于100萬人口以上可用)則提供了各民族人口數量、分布、婚姻、家庭、生育、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行業、職業等重要基礎數據,對民族人口的分析研究開始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條件,從而第一次基本上弄清了民族人口的種種特點和存在的諸多問題。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機器匯總的民族人口資料,除了1982年的內容外,還具有更有價值的重要特點:第一,增加了民族人口遷移、死亡等項目;第二,按分民族、分年齡、分性別對婚姻、生育、死亡、文化程度(分在校、畢業、肄業等)、文盲、職業、行業、年齡、性別等進行設計和交叉匯總,這在全世界各國中是唯一的,為分析各民族人口狀況、特點和問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對推進中國民族人口學科發展起了空前的關鍵性作用。因此,有位美國人口學家反映,東南亞有的國家也準備效仿。在多種抽樣調查中的民族人口資料相當豐富,如1987年和1995年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1988年全國2‰生育節育抽樣調查資料、8個少數民族婦女婚育情況抽樣調查數匯總等,對分析研究各民族人口、婚姻、生育等的現狀和歷史變遷,提供了可信依據。典型調查和社區調查資料,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民族人口研究內容,《中國少數民族社區人口研究》(張天路,1992)反映了20多個民族的100多個社區的人口、社會、經濟、自然等方面的現狀和問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調查研究》(張天路、黃榮清,1995)涵蓋了對9個民族(或地區)的人口調查資料分析研究外,還對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對策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務。
二、國內、外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展開
我國人口老化問題研究論文
一、引言
人們最初關心中國人口問題主要是關心它的數量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快速增長的人口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人口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偏重人口數量的控制。這種偏重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況下,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加之人口發展的慣性,使中國仍面臨著巨大的人口數量壓力。然而,正當人們討論如何控制中國的人口數量,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擔憂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國又面臨另一個挑戰:人口老化問題。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1998年底,中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48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9.7%左右。與其他已經成為老年型國家的人口老化歷程相比,中國的人口老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為基礎按中位方案所進行的中國人口預測的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齡結構正在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但各個時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0~2000年,中國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第二階段為2000~2020年,這時中國將變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國家;第三階段為2020~2050年,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人口總體老化的同時,老年人口內部也在不斷老化。據人口學家預測,下世紀上半葉高齡老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1‰,而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總人口在達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能只有7‰。毫無疑問,高齡老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高齡老人,因為大多數60~70歲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帶病生存甚至臥床不起的概率最高。龐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無疑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分地區考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這一問題則更為迫切。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總的格局是農村地區快于城市地區,漢族地區快于少數民族地區,東部地區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到1998年底,已經有近一半的省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為中國首批老年型省區。從中國人口老化的地區差異上看,中國人口目前已經自東向西開始老化,而且速度將越來越快,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灰色浪潮”就將席卷全國。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問題也并非到下個世紀的某一天才突然嚴重起來。人口老化本身是個動態的過程,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動態的。就中國的整體情況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會經濟影響還沒有顯性化,但就局部地區的情況而言,形勢已經相當嚴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開始負增長,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問題并非生育水平問題,人們更關心的是人口結構問題,尤其是人口的老化問題。
正如人們關心人口數量一樣,人們之所以關心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出自對人口與發展之間關系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考慮的主要是人口總量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而對人口結構特別是年齡結構的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比人口總量變動對發展的影響更大,因為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同人口數量的增長一樣,會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比人口數量的增長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只考察人口總量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將所有不同年齡的人都視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質”的人,這樣的考察方法會抹煞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社會經濟含義。事實上,不同年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是“異質”的人。中國目前約有1.2億老年人口和3.2億未成年人口,從數量上看,同作為消費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負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們考慮到這兩個不同年齡組的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我們就會發現,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簡單的1:3的關系,中國贍養其目前的1億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撫養其3億未成年人口簡單。因此,考察年齡結構的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研究,它會使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人口變動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世界及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老化的事實,要求人口學界、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對人口老化的原因、過程、特征、社會經濟后果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實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尋求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后果問題的對策。國外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總結了以往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的成果,標志著對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后,由于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之人口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進步,使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獻也在不斷地豐富。同國外關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學研究的復興是從70年代末期才開始,當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才剛剛進入成年型,人們關注的重點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問題不是人口學領域優先考慮的課題。只是隨著中國人口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觀事實才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心人口老化問題。
近幾年來,中國很多部門和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批文獻和數據。然而,當我們仔細回顧這些數據和文獻后,我們會發現,對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學效應和社會學效應,也就是說對中國人口老化的現狀、特征、原因、過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的后果的論述較多。但弱點是,對現實情況的描述多,而理論上的創新少。
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研究論文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合計面積達646.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64.3%。民族地區人口問題的解決程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富強繁榮與富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對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以后才開始起步,由于基礎資料奇缺、已往研究成果貧乏及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少數民族人口研究工作起步十分艱難。
一、民族人口研究的進展取決于人口基本數據的提供狀況
195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僅有各民族人口數量和地區分布資料,而1982年的全國和民族自治地主的100%機器匯總資料和1%抽樣資料(僅限于100萬人口以上可用)則提供了各民族人口數量、分布、婚姻、家庭、生育、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行業、職業等重要基礎數據,對民族人口的分析研究開始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條件,從而第一次基本上弄清了民族人口的種種特點和存在的諸多問題。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機器匯總的民族人口資料,除了1982年的內容外,還具有更有價值的重要特點:第一,增加了民族人口遷移、死亡等項目;第二,按分民族、分年齡、分性別對婚姻、生育、死亡、文化程度(分在校、畢業、肄業等)、文盲、職業、行業、年齡、性別等進行設計和交叉匯總,這在全世界各國中是唯一的,為分析各民族人口狀況、特點和問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對推進中國民族人口學科發展起了空前的關鍵性作用。因此,有位美國人口學家反映,東南亞有的國家也準備效仿。在多種抽樣調查中的民族人口資料相當豐富,如1987年和1995年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1988年全國2‰生育節育抽樣調查資料、8個少數民族婦女婚育情況抽樣調查數匯總等,對分析研究各民族人口、婚姻、生育等的現狀和歷史變遷,提供了可信依據。典型調查和社區調查資料,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民族人口研究內容,《中國少數民族社區人口研究》(張天路,1992)反映了20多個民族的100多個社區的人口、社會、經濟、自然等方面的現狀和問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調查研究》(張天路、黃榮清,1995)涵蓋了對9個民族(或地區)的人口調查資料分析研究外,還對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對策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務。
二、國內、外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展開
計生委宣教工作計劃
2012年,是“十二五”人口計生事業發展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我縣人口計生宣教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實施“十二五”人口計生事業發展規劃,堅持以宣傳教育為先導,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培植典型,力創特色,不斷提高工作質量,為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和諧新創造良好的人口計生宣傳環境。
一、全力推進婚育新風進萬家示范活動的開展
繼續按照《市“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5年)婚育新風進萬家示范市活動實施意見》要求,大力推進示范活動的開展。做到要與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人口計生委工作部署,促進生育文明建設,全面提高人口計生整體工作水平結合起來,突出營造濃郁的新型生育文化氛圍,圍繞主題開展活動,逐步深入,有序推進,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人口文化園,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在縣公園嵌入人口文化內容,以市人口計生委的要求為準。
2、示范鄉鎮(新江鄉、營盤圩鄉)要在原有活動基礎上建立嵌入式人口文化廣場,標準是:有人口文化廣場標志、有人口文化雕塑、有計生宣傳標牌、有計生宣傳長廊。
3、要進一步加強五百里井岡婚育文化宣傳長廊建設,各鄉(鎮、街)要建立一個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永久性宣傳長廊,宣傳內容分為人口計生政策法規、計生科普知識、關愛女孩及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致富信息和協會工作等。
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問題研究論文
80年代以來,從不同學科研究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現。作為經濟和社會雙重轉型條件下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國近年來的快速城市化以及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的遷移和流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由此也決定了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問題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和發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領域之一。
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但在理論建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經過早期以數量型為主的迅速發展后,現在是對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進行回顧與總結的時候了。本文將對1978至1998年中國(大陸)中文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專題研究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問題的資料進行回顧和總結,資料來源主要依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專題②,根據標題中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另外也補充了一些《人口學》專題中沒有收錄的論文,由于遷移研究、特別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眾多學科,以及檢索手段的不完備,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指正。
一、關于人口遷移研究的簡要回顧
從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人口科學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由宏觀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決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人口再生產方面,有關人口遷移和流動的研究很少見,只有一些介紹國外人口遷移狀況和政策的資料零星散布于各類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口遷移特別是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遷移調配納入了國家計劃之中,從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動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關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的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顯化及其轉移問題開始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并逐步向相關問題和學科擴展,形成跨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動人口的劇增強化了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對人口流動問題的關注,從80年代中期起,我國東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繼開展了流動人口調查。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調查了中國人口遷移的狀況,為遷移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支持。進入90年代以來,政策研究部門和學術研究機構繼續對80年代后期開始對社會形成強烈沖擊的“民工潮”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帶有濃厚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特色。
仇為之(1981)發表的“對建國以來人口遷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檢索到首篇對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的論文。從1981到1983年,檢索到的遷移和流動研究論文僅有5項。從1984年開始,遷移和流動研究開始迅速發展:1984年檢索到11篇論文,1985年為22篇,1988年成為遷移和流動研究的一個高潮,有41篇論文。1995年形成一個新高潮,論文達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個階段:1981至1987年為起步階段,這一階段遷移和流動方面的資料極其缺乏,研究理論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論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規模的調查,但這一階段為后期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專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編的《中國人口遷移》較系統地總結了建國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遷移活動,包括邊疆地區的開發型移民、水庫移民、自流人口問題等。胡煥庸等(1984)編著的《中國人口地理》和孫敬之(1987)主編的《中國人口》叢書,都有專門章節討論人口遷移,為之后的人口遷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資料基礎。李德濱(1987)的《黑龍江移民概要》總結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發或組織遷入黑龍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價值。1988到1995年為人口遷移研究大發展階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現,初步確定人口遷移和流動研究的框架地位。這一階段的大發展,除了學科發展的自身要求外,還有幾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加強,要求學術界對此問題開展專門研究;另一方面資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主要如《中國人口》叢書,戶籍遷移統計資料的整理和,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鎮遷移調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調查”,以及1987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都為遷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礎(莊亞兒1995)。綜合利用相關資料進行的研究如李夢白等(1991)對大城市流動人口狀況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和分析;楊云彥(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抽樣數據對人口遷移狀況作了較詳實的分析;彭勛等(1992)從理論上探討了人口遷移的學科體系。1996年以來是人口遷移研究開始走向深入的階段,研究成果在數量上的擴張已經明顯緩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創新、國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研究內容上看,其覆蓋的內容廣泛。其中,主要可分為三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為對遷移進行綜合性研究的論文,約占總數的37%,包括全國或地區性人口遷移的狀況、過程、流向及其結構特征,遷移的一般理論與方法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對人口流動、暫住人口、“民工潮”等課題進行研究的成果,這一部分數量最多,約占總數的47%,其中相當部分是對流動人口管理、包括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提出的設想和建議等;第三部分為專題研究,包括環境移民、開發移民、水庫移民、婚姻遷移、跨國遷移和流動等,這一部分約占16%。
人口遷移與城市化論文
80年代以來,從不同學科研究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現。作為經濟和社會雙重轉型條件下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國近年來的快速城市化以及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的遷移和流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由此也決定了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問題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和發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領域之一。
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但在理論建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經過早期以數量型為主的迅速發展后,現在是對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進行回顧與總結的時候了。本文將對1978至1998年中國(大陸)中文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專題研究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和城市化問題的資料進行回顧和總結,資料來源主要依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專題②,根據標題中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另外也補充了一些《人口學》專題中沒有收錄的論文,由于遷移研究、特別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眾多學科,以及檢索手段的不完備,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指正。
一、關于人口遷移研究的簡要回顧
從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人口科學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由宏觀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決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人口再生產方面,有關人口遷移和流動的研究很少見,只有一些介紹國外人口遷移狀況和政策的資料零星散布于各類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口遷移特別是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遷移調配納入了國家計劃之中,從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動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關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的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顯化及其轉移問題開始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并逐步向相關問題和學科擴展,形成跨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動人口的劇增強化了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對人口流動問題的關注,從80年代中期起,我國東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繼開展了流動人口調查。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調查了中國人口遷移的狀況,為遷移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支持。進入90年代以來,政策研究部門和學術研究機構繼續對80年代后期開始對社會形成強烈沖擊的“民工潮”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帶有濃厚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特色。
仇為之(1981)發表的“對建國以來人口遷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檢索到首篇對當代中國人口遷移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的論文。從1981到1983年,檢索到的遷移和流動研究論文僅有5項。從1984年開始,遷移和流動研究開始迅速發展:1984年檢索到11篇論文,1985年為22篇,1988年成為遷移和流動研究的一個高潮,有41篇論文。1995年形成一個新高潮,論文達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個階段:1981至1987年為起步階段,這一階段遷移和流動方面的資料極其缺乏,研究理論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論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規模的調查,但這一階段為后期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專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編的《中國人口遷移》較系統地總結了建國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遷移活動,包括邊疆地區的開發型移民、水庫移民、自流人口問題等。胡煥庸等(1984)編著的《中國人口地理》和孫敬之(1987)主編的《中國人口》叢書,都有專門章節討論人口遷移,為之后的人口遷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資料基礎。李德濱(1987)的《黑龍江移民概要》總結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發或組織遷入黑龍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價值。1988到1995年為人口遷移研究大發展階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現,初步確定人口遷移和流動研究的框架地位。這一階段的大發展,??搜Э品⒄溝淖隕硪?笸猓?褂屑阜矯嫻撓欣?蛩兀閡環矯?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加強,要求學術界對此問題開展專門研究;另一方面資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主要如《中國人口》叢書,戶籍遷移統計資料的整理和,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鎮遷移調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調查”,以及1987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都為遷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礎(莊亞兒1995)。綜合利用相關資料進行的研究如李夢白等(1991)對大城市流動人口狀況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和分析;楊云彥(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抽樣數據對人口遷移狀況作了較詳實的分析;彭勛等(1992)從理論上探討了人口遷移的學科體系。1996年以來是人口遷移研究開始走向深入的階段,研究成果在數量上的擴張已經明顯緩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創新、國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研究內容上看,其覆蓋的內容廣泛。其中,主要可分為三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為對遷移進行綜合性研究的論文,約占總數的37%,包括全國或地區性人口遷移的狀況、過程、流向及其結構特征,遷移的一般理論與方法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對人口流動、暫住人口、“民工潮”等課題進行研究的成果,這?徊糠質?孔疃啵?頰甲蓯??7%,其中相當部分是對流動人口管理、包括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提出的設想和建議等;第三部分為專題研究,包括環境移民、開發移民、水庫移民、婚姻遷移、跨國遷移和流動等,這一部分約占16%。
20世紀中國農村人口流動研究概述
[摘要]農村人口流動一直是中國社會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本文簡要回顧了20世紀學術界對1949年以前中國歷代農村人口流動所做的探索,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一管之見。
[關鍵詞]20世紀;中國農村;人口流動
SummarizationofStudiesonChineseRuralPopulationFlow
inthe20thCentury
Abstract:RuralpopulationflowhasalwaysbeenakindofcommonsocialphenomenoninChinesesociety.Thisarticlebrieflyreviewstheacademicresearchinthe20thcenturyonChineseruralpopulationflowinpreviousagesbefore1949andgivesalimitedpointofviewtofuturestudy.
Keywords:the20thcentury;Chineseruralarea;populationflow
農村人口流動研究探究論文
[摘要]農村人口流動一直是中國社會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本文簡要回顧了20世紀學術界對1949年以前中國歷代農村人口流動所做的探索,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一管之見。
[關鍵詞]20世紀;中國農村;人口流動
SummarizationofStudiesonChineseRuralPopulationFlow
inthe20thCentury
Abstract:RuralpopulationflowhasalwaysbeenakindofcommonsocialphenomenoninChinesesociety.Thisarticlebrieflyreviewstheacademicresearchinthe20thcenturyonChineseruralpopulationflowinpreviousagesbefore1949andgivesalimitedpointofviewtofuturestudy.
Keywords:the20thcentury;Chineseruralarea;populationflow
農村人口流動研究論文
農村人口流動現象古已有之,諸如歷次人口大遷移、中央政府屯墾戍邊以及戰爭、災害、人地比例關系失調引發的農民流徙等。在回顧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前,有兩點需要說明:首先,本文所綜述的研究成果為20世紀學者對1949年以前中國歷代農村人口流動所做的探討,時間上有交叉;其次,“農村人口流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既包括統治者運用行政手段引導、組織或強制推行的移民運動,又包括下層民眾在社會或自然等外力壓迫下,為維持生存而自發進行的流民活動,也包括探親、訪友、當兵等等情況。本文的綜述主要包括流民和移民現象這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也有交叉,不作具體區分)。
農村人口流動一直是中國社會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古代中國政府頻繁的移民實邊、軍事屯墾、招民墾荒導致經久不衰的人口遷移浪潮。近代中國因農村經濟衰敗也引發農民離村、“流民遍地”。對農村人口流動現象進行研究,也是多年來備受學者關注的課題,并積累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綜觀整個20世紀的研究狀況,可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縷述如次。
一、1949年以前農村人口流動研究掃描
1949年以前的近半個世紀中,人口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探索中國的人口問題,農村人口流動自然也在探討之列。學者所關注的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離村問題;二是移民問題。
(一)農民離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