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刻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7:3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石雕刻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間石雕在建筑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徽州雕刻藝術風格論文
一、徽州雕刻的演變與發展
徽州風景秀麗,在湖光山色紅花綠柳中隱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與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這些古建筑充分考慮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選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慮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為徽州雕刻提供了無盡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動萌芽于東晉,成長于唐宋,繁榮于明清。[1]徽商雖富,但受傳統建筑形式與文化的制約,其建筑不可能與官邸的恢弘威嚴相提并論,于是徽商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的裝飾雕刻上,從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復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論作為準則。傳統思想的作用,讓當地人堅信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能夠抵御外族的侵擾。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員或者有一定血緣關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當地居民很忌諱雜姓混合居住。他們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條件劃分。在建筑的格局與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錮。在徽州,隨便走到哪都可見門上、墻上、房梁雕刻著一些題額、圖案和楹聯。大部分都是勉勵莘莘學子積極進取、勤學守德的真實寫照,還有一部分是教導后人謙恭避禍、安身立命、退身養性的,其中雖夾雜帶著諸多實用功利色彩,還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識,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說得很在理,讓我們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養。這些題額、圖案和楹聯成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風景線和審美特征。理學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儒貴商賤,農本商末”是當時人們固有的價值觀,所以徽商們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變商人“市儈”的形象,他們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孫以取得功名為理想發奮苦讀。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現漁樵耕讀、二十四孝、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等儒學方面的題材。經濟的繁榮和外來周邊文化的沖擊,使得徽州雕刻技術得以更好地發展。在歷史上,元以后,徽州經濟迅速崛起,手工技藝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人才輩出。雕刻工藝尤甚,雕刻工藝迎來了時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風格上比較粗獷,大多為平面浮雕的手法,沒有多大創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財富的雄厚,喜歡收藏的徽商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徽州雕刻藝術才逐步變得更加細致,尤其是木雕最為出色,以多層透雕鏤空雕刻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較粗獷的雕法成為雕刻主流,并一直發揚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風格及藝術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于其堅實的文化背景為奠基。從藝術的起源來看,徽州雕刻屬于民間藝術,早期徽州土地出產的糧食不夠食用,民間藝術家把徽州雕刻作為一種謀生輔助手段,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忠孝禮義”是儒學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禮義”,對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重新審視、發掘和傳播其積極價值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儒學中積極的思想內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裝飾品。由于程朱理學堅實的基礎,從藝術原始的角度上來看,徽州雕刻應該屬于民間藝術。徽州雕刻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它的雅俗共賞,它不像古典音樂,看起來離我們那么的遙遠,它的魅力在于題材貼近生活,無論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從中獲得樂趣、提高審美觀。由于徽商有資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適宜的濕潤氣候、還有豐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夠蓬勃發展。徽州雕刻在藝術上畫面注重張力、構圖飽滿、圖像抽象、雍容華麗,煥發出健康向上的氣息,表現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從藝術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響最為深遠,也最受歡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區古建筑的祠堂、門窗、各種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用在整體建筑結構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觀者在欣賞木雕時不難發現創作者對儒家思想的認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內容廣泛,活潑生動,藝術感染魅力極大,數百年來,木雕造型語言臻于純熟,雕刻技術得到很好的評價。木雕在安裝上,兩邊并不對稱,但要調整兩邊使之對稱產生平衡感,否則會有不協調的感覺。“欲嚴謹取對稱,要輕巧保均衡”是最為明智的作法,也給徽州人帶來美的藝術感受,更使觀眾心靈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闖北的經歷讓徽商的思想日趨開放,新穎構造與完善的技術手法被不斷引進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藝精湛、造型純熟著稱,它兼顧了美觀與實用,既給人以藝術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計。以古名居窗扇為例,大面積采用鏤空花雕,同時注重光源與空氣流通。徽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一般采用紋理清晰、材質柔軟、價格昂貴且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如松樹、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等,這些木材雕畫是徽文化的一段輝煌的歷史,描繪的是徽州人一段難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記載的是他們周圍的事物,不夸張、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賞過后則終身難忘,這主要是因為地方特色和時代感的結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輕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動活潑,一切顯得那樣自然,一切卻是那樣藝術,木雕的歷史價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區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在這些古建筑中有許多精美的磚雕,它們主要運用在建筑的門樓、窗戶、墻面、屋脊、屋檐、屋頂、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變得更加莊重典雅、立體效果更加強烈。磚雕俗稱“硬花活”,是中國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建筑裝飾雕飾形式。徽州的磚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隨著商業貿易流通的興盛,地域之間文化傳播的頻繁,以及徽商和晉商之間貿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區和壽春地區出現了山西一帶的先進磚雕工藝。壽春地區受楚文化的影響,磚雕工藝有著楚域風格,有些槽形磚、大方磚均雕有精美的紋飾。而徽州地區徽商充盈的財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磚雕藝術精湛雋永、自成風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極。磚雕的使用是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既有一定的藝術觀賞性,又具有擋住雨水下落、避免門上和墻體上雨水滲透潮濕從而影響到建筑物整體美觀的實用功能。磚雕重點部位是在注重各題材內容的合理布局,情節、圖案的主次分明,強調視覺的整體效果。磚雕制作的花窗不僅可以讓院主透過窗戶欣賞美好的風景,也起著很好的裝飾作用,產生內外渾然一體的效果。磚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創作初期選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備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機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圓。通常這道工序是由助手來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畫面上偶爾也會遇到磚內的沙子引起雕面殘損的情況,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裝。徽州磚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給人帶來一種樸實華麗的感覺,非常符合當代的審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磚雕,由于受到秦漢的影響,畫面簡單粗獷,人物形象少沒有變化,畫面較單調。到了清代,徽商為了對外界顯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磚雕的雕刻顯得更加細致莊重,形成了磚雕的藝術風格。現在在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能見到剔透玲瓏的磚雕藝術,會讓人切身感受到磚雕的藝術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間藝術家精湛的技藝和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區很常見,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門口,是浮雕與圓雕結合的一種藝術。
發展至明清時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龍柱、門窗、門楣、勾欄等。在雕刻上遠遠不能與木、磚雕相依并論,主要是因為石頭堅硬不細膩無法細雕。由于地域文化習俗不同,在石雕選材上有著特別的不同,閩人自古就有著對蛇的崇拜習俗,蛇的形象來源于龍,故惠安人對龍的感情深厚。龍便成為人們喜歡雕刻的對象,廣泛應用于石雕裝飾中。除此之外,在選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與徽州石雕的相似之處,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蘭、竹、蓮、松”等象征“吉祥、長壽、富貴”之意。從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藝術風格特點是質樸粗獷,人物造型端莊凝重,線條剛直簡潔,尚遺留有明顯的中原雕藝痕跡。從明代后期發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藝術改變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藝術境界,此時的藝術風格演變為形神兼備,并富有強烈的動感和氣勢,藝術特征則突出精巧細膩和神奇。這種風格的轉變讓惠安石雕門窗與徽州石雕門窗的藝術風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題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沒有木雕與磚雕復雜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來比較顯眼,其他的石雕經常會被人們遺忘,但并不妨礙細心的觀察者的觀察。石雕的題材主要是用動植物形象來雕刻出的高淺浮雕,人物故事與山水的題材不多見。其中,獅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個建筑或者構建中都能應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獅子,民居門口的門枕石能見到頭圓臉闊、形象夸張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獅子,徽州的獅子顯得秀氣一點。明代前期到中期,風格上相對樸實,刀法繁瑣,體積感弱,不能和當時的磚木相提并論。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一般根據內容而加以選擇,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紋理、避免采用破損或者裂紋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驟就是安裝,一些需要組合的構建在安裝的過程中有許多不同。不同的時代,制造工藝會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裝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謂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研究它不僅對我們現代雕刻來講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它的每一幅圖畫,更是一個歷史的濃縮,能讓我們對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學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徽州雕刻藝術繼承并發揚光大。
我國石雕藝術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民間石雕源流建筑運用論文
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民間石雕在建筑中運用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作為藝術范疇中的雕刻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在古代,中國和以雕刻著稱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一樣,呈現著人類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
關鍵詞:石雕源流范圍運用
中國的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等不同材質表現出來的雕刻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并在不同的領域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雕刻藝術按用途劃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觀賞、陳設性雕刻等;按工藝劃分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作為雕刻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石雕藝術,在我國民間石雕工藝淵源久遠,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像,還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鳥。迄今為止河北石家莊出土的一對西漢裸體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東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佛教藝術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這個時期石雕藝術的巔峰水平。東漢武氏祠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我國陵墓石獅最古老的作品,形態逼真,鬣毛清晰可見。著名的西漢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漢代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力圖通過動物的躍動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物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響,其獨特、雄渾、沉厚、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漢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相對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為我們探求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紐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逆向工程技術玉石數控雕刻研究
摘要:一塊普通的玉石經過雕刻工匠雕刻之后,就成了精美的工藝品,其產業對市場需求較大,但依靠手工雕刻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其批量生產的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本項目使用逆向工程技術對手工雕刻的工藝品進行逆向,再通過數控加工進行批量生產加工,從而達到自動化生產加工的目的,解決其效率低、人工成本問題。
關鍵詞:數控雕刻;玉石;逆向工程技術;應用研究
現以一個較為復雜的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為例子,通過逆向工程技術對其進行逆向建模,逆向出對應的3D數字模型,再通過CAM數控編程軟件進行加工軌跡的編輯,生成對應的數控機床加工代碼,導入數控五軸機床進行實踐加工。
1手工玉石雕刻
先準備好玉石毛坯及手工雕刻用的工具,其雕刻流程大體分為四部分:1)設計:根據材料的大小及質地構思好需要雕刻模型的形狀。2)粗雕:用筆畫好大致輪廓,去除大部分材料,粗雕出其大致形狀輪廓。3)細雕:對粗雕完成的坯料進一步的刻畫,細雕其細節特征。4)拋光:將其表面進行打磨,使玉器表面光滑而細膩。經過雕刻后,一塊粗糙的玉石毛坯變成了一件有價值的工藝品(如圖1所示),其加工的時間大概需要一天左右。
2模型逆向建模
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探討
[摘要]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我國古代雷州半島民間的圖騰信仰,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雷州石狗雕刻被雷州人稱為“司儀神”,也是雷州的精神符號象征。它伴隨著雷州人民的生活,成為人們代代相傳的守護神,雷州石狗是我國石雕藝術的“活化石”,對我國石雕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雷州石狗;雕塑藝術;風格;演變;藝術內涵
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最早出現在殷周,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發展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輝煌于宋元明清。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我國石雕藝術研究的“活化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我國石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曾被人們譽為“南方兵馬俑”,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雷州石狗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大致有“祈福保平”“呈祥報喜”“守護神靈”“司儀寵物”等層面,下面筆者就對此予以較為詳盡的解讀。
一、雷州石狗雕刻藝術風格的內涵緣起
早期的雷州半島是蠻荒之地,以多雷著名。當時的雷州先民們為了生存,面對自然的威脅,求助于超自然的神靈來保護自己,于是便產生了對圖騰的崇拜。據史籍《雷祖志》記載,當時的雷州半島是越族的俚人、傜人、僮人、獠人、苗人、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圖騰,造成俚人以“貍(野貓)”為圖騰,傜人以“犬”為圖騰的現象。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如圖1、2)起源于周朝。古代的雷州被稱為“揚越之南”,先秦時期有一群“駱越”人在此居住。到了秦漢時期,又有一群名為“盤瓠蠻”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他們崇拜狗圖騰,雷州石狗雕刻藝術自然成了雷州精神的象征。
二、雷州石狗雕刻藝術內涵的演變
民間藝術符號應用對策研究
摘要:民間藝術都是本民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對其保護和傳承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寧夏地區為例,運用符號學對策性研究該地區的地域性特征如何應用于環境設計領域,對弘揚本地區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豐富民族內涵、挖掘地域風格特色提供理論的依據。
關鍵詞:寧夏民間藝術;符號;對策研究
符號是一種復雜的概念,對于符號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象征一定意義的文字或者圖形及圖像、聲音的組合,還可以是一種思想及文化。簡言之,符號就是能夠表達或者預示某一事物的標志。
1寧夏民間藝術符號概念
民間藝術能夠體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觀存在的事物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進行傳達,能夠調動人們的聯想,可以說是特定事物蘊含的抽象意義。而民間藝術能夠成為符號,是因為它是所有符號系統的主樣式,比如色彩、造型、圖案等均是在物理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與其緊密聯系的抽象內容,比如民間藝術內涵。因此,民間藝術符號與符號的“所指”、“能指”屬性是一項的。寧夏自古以來是我國東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藝術文明。寧夏主要民間藝術符號主要有剪紙、雕刻、泥塑等。這些特殊的藝術符號代表了寧夏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及文化遺存,在環境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寧夏民間剪紙造型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閩北傳統民居與裝飾特色
摘要:閩北地區地處閩江上游,武夷山東南,西接江西,與江浙比鄰.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歷史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北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態上主要是土木、磚木和磚瓦等結構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風格和徽派建筑風格,在建筑裝飾上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本文旨在總結歸納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及裝飾風格,為探索古建筑的保護途徑及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色
閩北鄰近浙南、皖南、贛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隨著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后,閩北的發展逐漸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內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樣式.閩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廣泛,遍布閩北十余個縣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縣、建甌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為典型并呈現出閩北地區建筑的鮮明地區特色.
1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
建筑的形態是整體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構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風格等內容.“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1]閩北傳統民居建筑就是基于當地自然、物理等條件下,逐漸發展并形成具有閩北地區區域特色的建筑形態.1.1建筑結構,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閩北地區的建筑取材于當地建筑素材,并適用當地生活和審美特色,因此,閩北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建筑為主.閩北的土木結構民居是以土為基,以木為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東方,象征生命與生長的力量,同時土和木最適宜作為建筑材料.因此,中國古建筑大多以土為基,以木為柱或梁作為房屋支架,構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間.土木結構的建筑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架構方式,是我國廣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閩北的傳統民居中,土木結構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結構架構框架,外墻取材于當地的黃土壘砌而成.福建政和縣澄源鄉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樓就是典型的土木結構的建筑,治地更樓在北宋時期因抗擊賊匪入侵并擒匪首而獲得朝廷賜名“更樓”,清朝時期朝廷欽此“禮儀之鄉”匾額懸于樓上,更樓共三層,屬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結構建筑.閩北磚木建構的民居是磚為墻,木為骨的建筑.磚木結構的建筑是閩北地區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磚、木為主要原料,整體建筑結構呈現出立磚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頂.閩北磚木結構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磚木結構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如,具有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鄒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鄒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磚木構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書第也是主要的磚木結構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閩北傳統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廳堂、住房和庭院三種空間模式,每種空間模式相互排列構成整體院落,呈現出一重天井一重廳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基本對稱,且規則、整齊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內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為正房或正廳為中心,兩邊設有廂房、書房等,院落多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擺設花架、石桌、水池等供養花、休憩.閩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區土坯土墻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為正北朝南一井一廳的形制,大戶民居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等多進制院落,各院落之間筑有高大的風火墻,各廳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甌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莊就是多進式院落,由三個院落相連,布局以中軸對稱分布,面闊三間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的空地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內庭為中心安排各種功能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組合層次,除閣樓外,宅屋一般不超過兩層.[2]閩北地區傳統民居的房屋整體布局的結構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但山區的古民居多為兩層高腳厝欄式建筑,二樓為居住室,一樓都為廳或活動區域.下梅村的商戶門店的建筑也多為高腳厝欄式,前店后屋,店門與住屋相連.有的巨富商賈和達官貴人等“三進九棟”式青磚瓦房.1.3建筑風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區域特色.閩北與江浙比鄰,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受徽派建筑的影響較明顯.徽派建筑的特點是粉墻(白墻)黛瓦馬頭墻,結構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木架構為主,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墻,堂內雕梁畫棟.閩北傳統民居則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磚灰瓦或青磚黑瓦、馬頭墻、墻線錯落有致.如,伍石茶莊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點,黑瓦青磚、房頂有歇上頂、硬山頂和馬鞍等,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閩北民居建筑的風格雖受臨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響較深,但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閩北民居周圍外墻常作封檐處理,或以馬頭墻形式出現,但院內檐墻仍作懸山.有的民居雖是白墻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翹起.如永安安貞堡;庭院的設計上,由于地形條件限制閩北民居也沒有開闊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磚砌空斗磚墻作圍護,外觀封閉,具有鮮明的邊界文化特色.[3]
2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特色
云南昭通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分析
建筑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集空間藝術、視覺藝術、造型藝術、民俗文化等眾多文化要素為一體的文化載體。民居是民眾生活安定的物質基礎保障,是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同時也折射出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民居建筑承載著民族的宗教信仰、審美追求和物質科技水平信息的符號。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傳統民居一方面反映社會區域的生態環境、生存狀況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民居與鄉村社會的結構、生活、功能密切相關。昭通傳統民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云南民居建筑群里有一席之地。[1]民居建筑是傳統建筑內容之一,因它承載內容豐富,涉及地域性、民族性,故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昭通是多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長期與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黔文化交融,甚至外來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在歷史長河洗禮中形成昭通自己的建筑文化。昭通傳統民居分為官式和民式兩種。官式的建筑有宮殿、官衙、寺廟、宅第、城門等,民式建筑有民居、祠堂、園林、會館等。昭通傳統民居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還包容了外來文化,中西合璧,今天我們還能在尚存的民居建筑上找到相關痕跡。歷史上的昭通開發較早,秦漢時期開鑿的五尺道是打開中國西南大門的重要通道,晚清和民國初期盛極一時,曾有“小昆明”之稱,商賈云集。這些商賈在昭通大興土木,修建會館、廟宇、居所,大量建筑群拔地而起,金碧輝煌,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如今的會館大多已消失殆盡,現存的龍、盧兩家私家祠堂和昭通城內零零星星余存的老建筑,如挑水巷的衡器度量廠,還是可以讓我們看到當年的風采。昭通傳統建筑民居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以海拔為界劃分的話,一類是高海拔(1500-2000米)地區,昭通市的政府所在地就屬于這一區域,該區域傳統民居多為木架結構和土坯結合;另一類是低海拔(低于1000米)地區,如鹽津縣城、水富縣城、彝良縣城的牛街古鎮等,這一區域因自然環境氣候炎熱,濕度大,傳統民居多采用木架結構和木板墻,一些在距離江、河較近的低洼地方還有吊腳樓民居出現,這也是適應氣候和環境變化而建的實用性住宅。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昭通傳統民居建筑主要分為兩個歷史時期:一個是清代年間修建的民居多數以木料的柱梁為支架,墻體多為磚墻、土墼墻和夯土墻;另一個是民國時期的建筑,木架結構,多用磚砌墻,在窗上的應用采用拱形,增強了室內的采光,同時也加強了外墻的裝飾效果。在龍家祠堂展廳里,我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當年龍云回昭通時,途徑昭通西街、陡街的隆重場面,街道兩邊的民居是民國時期的建筑,有明顯的中西合璧痕跡;昭通老城四門,東為撫鎮門、南為敉寧門、西為濟川門、北為趣馬門,這些城門和城墻建筑無不顯示了昭通昔日的風光和輝煌。從造型上來看,昭通傳統民居可以分為對稱和非對稱民居。昭通傳統民居造型極大多數都是對稱、規整、規律的。昭通合院式民居深受中原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影響,平面規劃是左右對稱。合院式民居因建造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建筑群的大小有別,院內大小不勻。主人政治、經濟地位顯赫的民居莊嚴、雄偉、內外裝飾富麗堂皇,龍家祠堂就是典型代表;次之的是小合院落民居,主人多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士或文人雅士,小合院簡樸、素雅,如老城區姜亮夫老先生的居所就是如此。非對稱民居,相對于建筑群來說多為單體建筑,受經濟的制約和地形復雜多變的影響,因地制宜選擇地基建造,此類建筑形式自由,不受造型約束,不千篇一律,但缺點是難形成規模化,無莊嚴感。非對稱民居多在丘陵地帶、鄉村民居和城區的旮旯角落處,當中有的民居有的有院落,平面呈“一”字形和“不規則形”;有的沒有院落,這種沒有院落的民居以臨街就建的建筑為多見,平面錯折多變;有的并列式,由多座毗鄰的民宅組成一個連續多變的建筑空間,地面和立面都可能參差不齊,疊巒起伏。昭通傳統民居總體上是以木料的柱梁為支架,墻體多為磚墻、土墼墻和夯土墻。合院式民居多數在城區和擁有經濟實力的大戶人家,院落為空間組合的、幾重進深的、中軸對稱的空間布局;墻體采用磚墻、木墻、土墼墻或者混合型,墻體高高而厚實,底層有鋪設地板,墻壁起到擋風、保暖、防御作用;而單體建筑民居多數是在鄉村,因為經濟相對落后,主要墻體為土坯和土墼墻,少部分用石頭堆砌墻壁,但防御可以,保暖效果不及土坯和土墼墻。
建筑風格的流向除了建筑本身的基本造型外,還取決于建筑的藝術裝飾。昭通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民居多是木架結構建筑,裝飾遍及整個建筑體,從屋頂到地面、立面、道路。昭通傳統民居的藝術裝飾,特點鮮明,主要體現在雕刻藝術、屋頂裝飾、繪畫藝術、圖形設計等方面。雕刻藝術。在昭通傳統民居里隨處可見,分為木雕和石雕兩類,包括了圓雕、浮雕、透雕、縷空等多種雕刻形式。木雕多應用于樑、柱、門、窗、家具等,石雕多應用于柱礎、地基、大門前放置的神獸。從現存實物和出土文物來看,昭通雕刻藝術在漢晉時期的是磚雕,石雕多為淺浮雕,木雕因時間久而保存不完整。整個雕刻藝術風格古樸、線條流暢、生動。木雕藝術應用最廣在傳統民居大門、窗戶上,大門是民居的入口,門頭往往是民居主人身份的象征,憑大門和門頭的裝飾就可探究房子主人的經濟實力。窗戶的木雕有浮雕、透雕、縷空,雕刻技術嫻熟,雕刻內容都是民間富有寓意的動植物。出土漢磚上的浮雕流暢、線條飄逸、雕刻內容生動,給人以質樸、富有原始生活氣息的藝術享受。到了清代的雕刻技術則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圓雕、深浮雕、透雕技法相互混用,雕刻風格有雍容華貴、高雅脫俗、秀麗清爽、渾然質樸,呈現出百花齊放形態。圓雕多為猛獅形象,放置于大門外的猛獅,還有許多建筑物中的附件,都是石頭作原料雕刻物石桌子,護欄等都是圓雕,如龍家祠堂內那塊聞名遐邇的九龍碑便是;威信觀斗山的石雕群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石刻造象十尊,木刻造象已毀,佛吐連環,喜鵲鬧梅,白鶴鬧松等浮雕,刀法流暢,重在于神的雕工刻畫上。雕刻內容有幾何圖案、有牧放畜牲的場景、傳說人物、花鳥、梅、蘭、竹、菊、松、牡丹及自然山水等。屋頂裝飾。屋頂是建筑中最突出、最顯眼、最重要的構成元素,她的變遷客觀上反映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同時屋頂本身也是一件人工雕琢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而且本色地直接反映著每個區域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屋頂文化和宗教信仰。昭通四季分明,春秋風大,傳統民居屋頂均用瓦片堆砌做頂,保暖性好,透氣,還有防風功能。昭通傳統建筑注重屋頂裝飾,一是為了滿足審美需要,二是祈求保吉平安。在昭通傳統民居屋頂上的圖騰崇拜雖沒有固定的統一物,但人們相信都是神、神獸的化身,能驅邪、保佑平安的吉祥物。這種吉祥物的豐富性要數“龍家祠堂”為最,有八仙過海、神器、神獸。云興街老房子屋頂中心和屋頂四角邊緣都有神獸在高高凝望。繪畫藝術。
建筑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建筑藝術與繪畫藝術是緊密聯系的。建筑是繪畫的重要場地。繪畫藝術在昭通傳統民居中應用廣泛,如墻壁、柱子、門頭等,都是繪畫的媒介。圖畫繪于建筑的墻面、立面、頂部、柱子等地方,既可以裝飾民居,又可以豐富建筑的空間層次,使室內的空間變得更加開闊和有趣。另外,繪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反映出建筑的精神氣質,強化建筑的藝術性。在傳統的建筑當中,繪畫藝術融入了建筑藝術,成為建筑藝術組成的一部分。[2]繪畫內容寓意美好,具有象征性,期盼性,表現形式多為中國傳統書畫。昭通傳統民居把繪畫藝術與建筑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相互生發輝映。圖形設計。圖形的運用在建筑里是美術的基礎,也要遵循美的法則。在昭通傳統民居建筑中,地面的鋪設(用磚、石板、鵝卵石鋪圖形)、墻面的裝飾效果、窗戶的布局、馬頭墻上的磚塊的拼圖等的處理直接影響建筑的美觀,所以做好圖形設計也是關系建筑藝術的一部分。總體而言,昭通傳統民居吸納了官式建筑、廟堂式建筑、民居式建筑等方面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以清代建筑為主體又包含民國、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多元建筑風格,具有顯著的地區特色文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3]值得我們認真挖掘和保護傳承。
參考文獻:
[1]張興蓮,等.昭通建筑藝術探析[J].黑龍江科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