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4:55: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學科學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教育

小學科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學生健康成長與德育教育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講,德育教育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對自然進行探索,從而充分體會生命的奧妙,對社會的復雜性進行理解,從而促使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在進行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德育元素進行滲透,促使其能夠成為合格的完成祖國大業的繼承人。

關鍵詞:科學;德育教育;育人

在對科學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逐漸形成勇于進行創新的態度,產生熱愛自然以及環境的情愫,珍愛生命、保護自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關注。同時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元素,有助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品德,積極克服困難,尊重他人,也有勇氣提出自己的見解。基于此,本文現將德育元素與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結合途徑進行了探究。

一、滲透團隊精神

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便是小組合作。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拉近小學生的距離,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與合作,實現集思廣益的效果,進而迸發出創新性的思維。與此同時,小學生也具有在小組內進行勞動成果展示的機會。在整個過程中,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得到了提升,也意識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逐漸在小學生的觀念中形成集體利益更重要的意識。因此,在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授的過程中,需要提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頻次,將一個小組為單位,引導不同小組成員內開展交流合作,提升學生對自己觀念進行分享的勇氣[1-2]。

二、滲透科學精神

查看全文

小學科學教學中教育游戲研究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利用教育游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給學生提供心理暗示。本文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探討了教育游戲的可行性與設計原則,以期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游戲;實踐

教育游戲是針對教育目標而設計的游戲,教育性與娛樂性并重,它將游戲作為實施教學的手段,并以教育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教育游戲的運用,符合現代化教育模式的要求,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提高小學科學教育效果。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

1.缺乏教育資源

小學科學是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它涵蓋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教學實驗器材的種類與選擇對實驗的開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對小學科學教學不夠重視,所以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驗器材投入不足。然而,科學教學對實驗有著高標準的要求,需要高品質、多樣化的實驗材料為實驗探究提供服務。如果缺乏科學教材及相應的實驗器材,就會對科學教學造成不利影響。

查看全文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與對策

從某種程度上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素質水平,從而使社會大眾能夠對科學有一個相對合理的理解,培養科學精神。從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學素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現階段,小學科學教育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師資力量不足以及教學設備匱乏等。本文就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現狀展開詳細論述,并提出合理化對策。從專業化角度出發,強化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豐富的科技人才,而是讓人們對科學素養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因此,科學教育在提高人們科學素養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學生科學素養應從小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養成熱愛科學的良好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一部分小學在實際教育教學期間,過于重視語文以及數學等科目,而對于科學、美術以及體育等課程則有所忽視。從教師配備層面出發,一些相對落后的小學因師資力量匱乏,很多在科學教育中,沒有專職教師,或者是在科學課程教學的時候,不是專職教師上課,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師代上。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科學教育的深度不夠,難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難保證教育質量,教學效果欠佳。此外,科學教育教師自身的素質不夠,一些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自然而言學生也就很難學好科學這門課程。

教學設備匱乏

科學教學期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學生得不到動手的機會,只能夠借助書本知識來學習,難以靈活掌握以及應用。但是,要想提升科學教育質量水平,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實現理論以及實踐的結合。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學校應具備一定的教學設備與教學資源,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對于部分小學來說,學校無獨立圖書館,科學教學材料不能夠及時提供,故導致教師所提供的知識都是來自于科學課程教材,帶領學生把教材學習一遍,再進行強化記憶,甚至有的小學沒有將科學這門課程作為考試科目,放棄了對科學科目的學習,最終造成小學科學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查看全文

小學科學課程教育論文

一、引言

STEM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最早在其描述多學科教學的相關政策和文件里提到STEM一詞,標志著STEM教育模式的誕生。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簡稱,其核心理念就是強調多種學科的相互融合和聯結,讓學生通過多學科的綜合學習從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世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STEM教育的基礎是讓學生獲取各個學科的相關知識,本質則是讓學生了解學科之間的聯系。STEM教育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過項目或者問題驅動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多種學科的知識。項目或者問題可以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學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工搜集項目或者問題需要的各種信息和材料,最終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項目或者解決問題。2006年,美國教育學家在原有的STEM教育模式基礎上又加入了藝術(Arts)科目,STEM教育從此變為STEAM教育,讓學生從更多的視角認識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STEAM教育體系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完成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所以,STEAM教育理念特別適合小學科學課程的應用,培養學生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二、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

STEAM教育理念引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后,評價教學效果不單單只依靠學生的考試成績,更加注重的是小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的參與過程,動手操作的能力,通過完成科學課上教師布置的項目,提高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措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為小學科學課創設良好的STEAM教學環境。學校要為STEAM教學模式的應用創設良好的軟硬件環境。硬件方面學校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開展科學活動的場地和科學項目需要的各種材料。例如,學校可以建立模型制作室、創客工作室及科學實驗室等供學生科學課時開展各種項目活動使用。軟件方面,學校要為STEAM教育在科學課中的應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學校可以開辟一個成果展示區,將學生的科學實驗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從自己親自動手制作的作品中獲得成就感。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教學樓走廊墻壁等空位置張貼或者懸掛各種科技發展成果,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增進和培養小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2.小學科學課要廣泛開展各種主題活動,促進STEAM教育模式的推進和拓展。小學科學教學不能僅僅止步于校園,要拓寬科學課的范圍,讓科學教育向家庭延伸和拓展。學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小學生將科學研究和實際生活有效的聯系在一起,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科學現象和科學規律,有助于小學生全方位了解世界,并在研究過程中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例如,科學課上要探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思考問題和任務:①報紙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怎樣的情況會沉,怎樣的情況又會浮?②硬幣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硬幣和報紙通過怎樣的組合就不會沉?③報紙在清水和鹽水中浮沉會怎么變化?學生回家后,要通過自己動手實驗,發現浮沉和物體的大小以及輕重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相同體積,不同重量的物體,浮沉和重量有關;相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物體,浮沉和物體體積有關;還有清水和鹽水也會對浮沉產生影響。3.創建STEAM特色科學課堂,注重各種學科知識的融合和聯系。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過程中將各個學科知識有效的整合在一起,通過全方位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小學科學課要用好STEAM教育理念就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方式,使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小學生在科學課上要自己動手制作,自己動腦思考,在進行科學實驗或者模型制作時還可以通過互相協作來完成最終的科學項目或者解決科學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斷的觀察和總結,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會讓學生的記憶更加的深刻。例如,教師在讓學生觀察研究混合物質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做。將水和油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么變化,攪拌之后呢?再靜置一會兒呢?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來發現油和水混合的現象。然后再讓學生將沙和豆混合在一起,攪拌之后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觀察總結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沙和豆混合與油和水混合的區別,最后教師可以總結一下其中的科學知識,讓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和教師講解,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另外,STEAM教育中加入藝術元素后,在科學課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例如,科學課上要用廢舊材料搭建高塔,學生在上課之前就要收集不同的廢舊瓶子,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看哪一組用不同廢舊飲料瓶子搭建的高塔又穩定又美觀。學生在動手制作高塔的過程中既要想辦法讓高塔更穩定,又要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充分利用彩筆,各種顏色亮麗的剪紙等裝飾高塔,讓自己組的高塔更美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各種實驗的指導者和模型制作的參謀,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地放手去做,通過自己努力或者團隊的合作共同完成科學項目。這樣學生在完成項目之后會更有成就感,對所學知識了解的更深刻,明白各種知識之間潛在的聯系。4.教師科學課上采用STEAM教育時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指導策略。STEAM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但是小學生因為個體差異不同,能力也不一樣,有的小學生動手能力強,善于探索研究,教師只需要稍加指點學生就可以很快的上手操作。有的小學生動手能力稍弱一些,很多項目需要教師仔細的說明才可以明白。針對不同學生具備的不同能力和素質,教師在需要分組的項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盡量將動手能力強和動手能力弱的小學生混搭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互相學習,最終掌握技術難點,完成項目內容。教師在上課時,不但要表揚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更要鼓勵那些動手能力弱的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在課后尋找與課程類似的問題或者項目多鍛煉,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提高自主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5.教師要在科學課上應用好STEAM教育模式,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STEAM教學模式講究各個學科的有效融合,對科學課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懂得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學生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教師才能及時給予幫助。STEAM教育理念在我國小學科學課中的應用還是初級階段,很多方式和方法都需要教師不斷的揣摩和改進。教師要通過STEAM教育理念在科學課中的具體應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充分發揮STEAM教育理念的優勢,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效果和教學質量。小學科學教師要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各種科學知識儲備,在科學課上增強學生對各科知識的了解以及綜合運用,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東岱,樊雅琴,于穎,于偉,楊君輝.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課程體系重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08):105.

查看全文

中小學科學教育理念

1.課程的綜合性

在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早就是綜合性的。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以來,美國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學課程的數量,而是對科學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不僅出于減少課程數量的考慮,也反映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即“各門自然科學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主要的概念變得更加統一”。這是當今科學技術的整合性對科學教育的必然要求。與美國不同,我國中學科學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分科教學,而且從小學到中學的科學課程普遍偏難。以我國當前的中學理科為例,課程門類、教材內容多,學生負擔過重;知識體系以分科為特征,各自為政,割裂了本來完整統一的客觀世界;從價值觀上看,分科課程實際上只是為少數未來科學精英準備的,不能一味地為精英而犧牲大多數。因而,課程的綜合化問題越來越成為改革所關注的焦點。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雖是綜合性的,但科學教師大多數都是主課(語文、數學)教師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綜合科學素質的訓練,而且小學科學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視。

2.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就是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復習與重復性練習是教師用來控制和鞏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要反復練習以便能熟練解答與考試相似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擅長背誦公式和解答紙面上的問題,但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的權威和考試的壓力使得學生缺乏懷疑精神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雖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這種理念在“應試教育”的環境里很難得到貫徹。而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表現在美國的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教學方式很隨意,教師在課堂上十分幽默,教學中穿插科學故事,運用大量的身體語言,等等。在師生關系方面,美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很隨意,他們鼓勵學生成為與他們平等的人,允許學生懷疑、提問、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比較而言,在中國,科學教學是件嚴肅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報道,“美國科學教育協會代表團,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的物理課,其教學內容精當、目標明確、節奏緊湊、學生活動充分,教師的提問都是精心設計的,學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傳統的評價,這堂課真是天衣無縫子。可是美國代表團成員卻說,課堂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既然學生都已能回答了,為什么還要上課呢?上課應該是學生有問題,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師生共同討論……”為什么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呢?這里反映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教育觀念。中國傳統的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假如學生提的問題連教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3.科學概念的推理方式

查看全文

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論文

一科學教育改革歷程

科學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是為了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科學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學素養得到提高的同時應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備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縱觀世界各國基礎教育,20世紀50年代末都陸續開始科學教育改革,早期的改革以學科為中心,這一階段主要表現在組織科學研究專家和科學教育專家學者開發課程與編寫教材,包括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其中著名的課程項目有:美國的《小學科學研究》(ESS)、《改進科學課程研究》(SCIS)和《科學:過程的研究》(SAPA);英國的《牛津初等科學》(OPSP)、《納菲爾德初等科學》(NPSP)。可以看出這個階段似乎過度推崇布魯納的學科結構理論,而且未能及時對實施課程的教師進行培訓,所以很多課程改革在實踐上都以失敗告終。之后,20世紀70年代,由于“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科學教育也進行了心理學視角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亞夫(R.Drive)的發現:學生科學學習的成績與其先前經驗的相關性研究。這也成之后為科學教育提供了理論根據,相比之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學教育的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發展全體民眾的科學素養。但是,也應該注意到這一時期出現了極端建構主義思想,過分強調兒童建構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世界的可知性,這在根本上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極端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科學教育質量的下降。科學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階段應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其中最顯著的標志是發達國家為了提高科學教育質量而有史以來第一次推出全國統一的科學課程標準。美國于1996年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美國已于1985年啟動了舉世矚目的“2061計劃”,并于11年后出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而作為科學教育發祥地的英國,在1989年正式頒布了英國歷史上首部《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準》,經過幾次修訂和完善,英國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準》。1997年,加拿大出臺了第一個國家科學教育綱要《科學學習目標公共綱要》代表著一種新的STS科學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國的《科學課程標準》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開始實施科學教育新課程標準。

二我國科學教育現狀

我國科學教育起步較晚,在以人才選拔為主的考試制度、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下,現階段中小學科學教育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以下方面。第一,科學教育中科學精神的缺失,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往往更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獲取而非對科學的全面認識,這顯然違背了科學教育中科學精神的基礎,科學教育必備的探究、實驗等科學方法,創新批判的科學精神恰恰被忽略了,這是科學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現。第二,功利主義的科學教育取向。中國近代社會,由于發展經濟、提升國力的需要,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定位在高級實用人才上,因此,科學教育也定位在實用上,同時以升學和考試的結果作為考核評價科學教育的手段,導致科學教育選擇大量難而深的科學知識作為學習內容,導致學生感受不到創新、創造帶來的喜悅,甚至缺乏基本的對科學的好奇。第三,科學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匱乏。深受考試制度影響的教育評價體系,科學教育也基本采用傳統的灌輸方式為主,學生死記硬背,缺乏科學實驗和探究學習,削弱了學習科學的樂趣,背離了科學教育應該教會學生思考的本意,即用非科學的方法學習科學。

三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之反思

1.科學教育目標設置

查看全文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近況研究

一、教育的客體——教師、家長

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分實則難于分分的清楚,學生作為學習的基礎,他的知識經驗的獲得是多方面的,從廣義的教育學理論上來說,一切能夠獲得知識的渠道都可以稱為是一個客體。“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這種道理。所以教育的客體是廣泛的,他可以是長輩也可以是同學,無論誰,只要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都可以稱為是客體。在當前學校教育為主題的當今,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主要是通過這兩種客體,所以我們這里主要對這兩種課題做一個簡單的分述。1教師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者,在學生的學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是通過學校的學習獲得的。所有的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在小學階段是無容置疑的。目前,在部分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師,沒有專門的教師,大部分教師都是由數學或者語文教師兼職。或者有一些將近退休的老教師擔任課程。這樣的擔任課程的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沒有專門化的教師,就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教師不得不忙于主課的教學,忽視了對科學課程的備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地準備一節課,只能疲于應付,更何談去準備一節實驗課;另一方面,由于課程的壓力,大家對主課的重視程度,出現了擠占科學課程的現象。使得本來課程就少的科學課被擠占,課程進度隨意。只是把科學課上成一種背誦課文的課程,學生們失去了動手的機會,只能停止在機械記憶的階段。另外,大部分的科學教師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我們現在所從事的科學課程,涉獵內容較為廣泛,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是很難把問題講解清楚。就目前來說,由于課程設置和重視程度較低,很多知識多不深入的去探究,教師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加之不去深入的備課,導致教學深度的擴展受到相當大的影響。2家長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客體,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就農村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文化程度不是十分高,對于一些科學的現象很難做出相應的科學的解釋。當孩子們遇到難以解釋的科學問題時,家長很難給與解釋。更有甚者,運用非科學的迷信觀念來解釋自然現象。而這種觀念的形成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加敬畏自然的觀念,造成畏懼的心理,在貫徹科學思想的時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整個教學環境

教育具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整個教學環境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作用。在我們當前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學生們還需要分數來說明問題,所以,很多時候一些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不能展開。我們的課程的開展還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1實驗器材配備不足由于財力限制,很多農村小學沒有像樣的器材,很多實驗課不能展開。一些簡單的試驗,并非教師不想做,而是無法開展。很多的動手操作課變成了演示課,使得學生只能用眼睛去記憶實驗的步驟,去記憶那些實驗的結論。更有甚者,根本沒有實驗室,更何談做實驗。2學校不重視,只是搭配課傳統的教育觀念對于科學這門課程只是一種附屬課程,不重要。無論在師資配置還是其他的期末檢查上都沒有足夠的重視。只是一種搭車的課程,學好學不好都不十分重要,只要到考試的時候能夠背好題目就好了。這種思想意識的存在,導致了教師們也產生了放松的思想,只注重數學語文的教育,而忽視了科學的教學。侵占科學課程嚴重。其實,課程標準所設課程是相互聯系的,在整個學科體系中互相兼容互相促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了哪一個環節都會使學生的教育體系受到影響。

總之,農村科學教育教學有他的有利的地方,學生密切的接觸大自然,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并且,廣大的農村也為科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實驗環境場所和實驗素材,只要用心去尋找就會發現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些都為科學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然,由于農村學校的財力、物力有限,對于科學這門學科的投入不足。加之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造成了農村科學的教育受到不利影響。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心、認真去做好這門課,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作者:姜紅芳單位:山東省沾化縣馮家鎮第一實驗學校

查看全文

教育游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使用教育游戲進行教學活動的嘗試早已在國內外展開。許多游戲天生就帶有教育色彩。比如日本光榮公司的諸多歷史題材策略游戲——《三國志》《太閣立志傳》《大航海時代》等,瑞典Paradox公司的《十字軍之王》《歐陸風云》等,都是能夠讓玩家學習到歷史地理知識的游戲。此外,《文明》系列和《全面戰爭》系列也受到了玩家的歡迎。使用游戲進行教育活動有著天然的優勢和良好的效果。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教育游戲的可行性

1.小學科學的學科內容需要教育游戲

小學科學教育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學生開始認識世界的時期盡可能將世界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規律展現給學生,滿足學生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而教育游戲可以使用虛擬的手段讓平常沒有辦法完全展示的東西展示在學生面前,突破了科學教學固有的局限。計算機技術越發達,這種展現就越逼真具體。即將崛起的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將物品從所有角度展示出來,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2.教育游戲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總是傾向于用語言為學生傳授知識,同時使用課本作為輔助措施。有時候使用一兩張圖片、播放一兩段視頻就能稱得上是靈活教學了。和教育游戲相比,這些方式都顯得太過呆板。教育游戲有著強大的交互性,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獲得知識的樂趣,這樣產生的學習熱情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望塵莫及的。

查看全文

游戲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的應用

摘要:科學課程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和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的地位不相上下,共同為學生服務。通過學習科學知識,能夠讓學生一直保持好奇心,充分開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運用游戲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首先對游戲化教學法的概念進行概述;其次,明確小學科學課堂中游戲化教學法的應用原則;再次,對小學科學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對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展開探討,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其綜合能力。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小學教育;科學

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一則中明確提到:“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學中必須要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教學目標。科學學習整個過程要圍繞探究,它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運用游戲化教學法可以有效避免出現以往教學中的一些錯誤,把課堂氛圍調動起來,讓學生愛上科學學習,從而受益終身。因此,身為小學科學教師,要做到對游戲化教學法靈活運用。

一、游戲化教學法概述

游戲化教學法是建立在“寓教于樂”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它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牛玉霞教授認為,游戲化教學法是在參考游戲挑戰、設疑等理念的前提下,在游戲中穿插相關教學知識,引導學生在一個放松、愉悅的狀態下,慢慢去接受知識。王大平教授認為,游戲化教學法即在設計課堂教學時,針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為主,把知識和游戲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知識。而筆者認為,游戲化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中,以游戲的方式去進行學習,把知識和游戲整合到一起,去刺激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讓教學效率提升起來。在應用游戲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游戲感興趣的天性,把知識和游戲銜接起來。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學到知識,打破以往的說教學習模式,加強師生互動頻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意識。

二、小學科學課堂中游戲化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查看全文

小學科學教學如何開展生活教育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直推崇的教育,目前也被各地中小學所學習研究。科學就是對生活中自然規律的探索,因此將生活與教學緊密聯系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學科中十分適用。本文簡述了在科學課堂中實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給廣大的科學教師提出了幾點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科學;陶行知思想

近些年,小學科學教學大范圍地借鑒了美國的STEAM教育方法,對推動小學科學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學校的師資、物資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允許教師開展STEAM教育。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他全部教育理念的精華,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有著一定的指示作用,更符合中國的教育現狀,而科學作為一個探索自然世界的學科,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貫徹“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教育來源于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思想,根源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生活教育強調學生所學需從生活中來,用生活中的工具去學習,所學知識要為改善生活所服務,而不能照本宣科,脫離生活實際而空談理論;社會就是學校,學生在社會中得到經驗和技能成就更好的生活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這種學習可以沒有課室、書桌,沒有課本和紙筆,甚至沒有固定的老師[1]。科學是一門探索自然規律的學科,科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世界,科學課本中也體現了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將生活教育結合到科學課堂中去,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索、觀察能力,引導學生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對改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和提高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最大化地利用課本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增強創造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的作用,豐富學生的知識,提供給學生親近社會、親近自然的機會。

二、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生活教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