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0:46: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咨詢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探討
摘要:哲學踐行從抽象和純理論的學科走向指導并服務生活的趨勢,而哲學咨詢作為哲學踐行理論內容之一,其與心理咨詢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們都在討論研究。當然,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二分法,通過從對話方法、邊界性、三條路進、相互補充三條路徑歸納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別是輔導員工作中,將哲學咨詢和心理咨詢兩種方法聯系融通起來,進一步為輔導員工作的理論根基和實踐方法提供了新范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咨詢;心理咨詢
1哲學踐行理論、哲學咨詢的內涵
哲學被認為是抽象和純理論的學科,20世紀80年代,哲學家們提倡哲學應該指導并服務生活,哲學踐行(Philo-sophicalpractice)理論由此開始盛行。美國婁·馬里諾夫(LouMarinoff)教授是哲學踐行理論創始者,并一直致力于推動哲學踐行理論的發展。他的著作是各個國家的哲學踐行者們學習的范本,而后又成立了美國哲學踐行者協會(APPA),“為哲學家提供培訓和輔導,并且在哲學踐行者與來訪者之間建立聯系”。[1]而在中國大陸將哲學踐行理論最早引入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歐陽謙教授。目前,哲學踐行在中國重要的推廣和發展:潘天群教授基于邏輯的“思想分析”技術、黎建球教授“哲學咨商”等等。本文的討論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語境。近年來,在中國哲學踐行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也致力于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相結合,建立中國語境下的哲學踐行理論與應用。然而,隨著20世紀80年代哲學踐行理論的興起,作為哲學踐行理論內容之一的哲學咨詢也應運而生。德國哲學家阿亨巴赫將哲學咨詢機構化第一人。為了后面的探討,我們首先需要厘清哲學咨詢是什么?國內學者楊玉昌提出:“由一個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幫助個人處理其所遇到的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與價值、意義有關”。[2]學者劉亞品認為:“受過哲學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運用哲學方法對因認知和倫理問題受到困擾的大學生進行咨詢或疏導的活動”。[3]而學者歐陽謙指出:“運用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種種困惑”。[4]學者馮周章則認為:“通過考察生活的意義、自我、經驗和幸福本質,來幫助自己澄清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來訪者澄清意識中模糊的概念,使其借助合理性的概念重新審視用語言所表達的世界”。[5]馬里諾夫認為:“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個別問題以及人類處境所產生的一般問題提供一種非病理的、非醫療的以及非病癥性的解決方法”。[6]彼得·哈特勞(PeterHartel-oh)則認為:“是一種在哲學家與不必然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們之間進行的關于工作中問題、關于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等問題的一對一的談話”。[7]綜上國內外學者所述,可以總結出哲學踐行概念的詮釋集中在幾個關鍵詞:“受過哲學訓練”“來訪者”“思想困惑”“意義和價值”“對話”。而對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心理咨詢,已經普遍成為人們緩解和解決心理困惑和精神健康尋求的路徑。
2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關系
關于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們都在討論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二分法,而通過分析歸納目前有三條路徑,一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對話”方法。學者馮周章提到:“心理治療和哲學咨詢都要用到對話方式。”衛春梅也提到:“力圖通過談話、指導、建議等過程與來訪者交流、溝通。”[8]二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是有邊界。也就是馬里諾夫所提到的等同于“劃界問題”。根據馬里諾夫教授的觀點,“哲學咨詢是對心智健全人的治療”[9]潘天群教授的觀點則認為,“思想分析師一種哲學踐行,思想分析的又一個理論預設有健全的心靈”[10]實際上,馬里諾夫教授與潘天群教授的觀點是一致,也就是說,心理咨詢師或者精神科醫生面對是有心理疾病問題的人,哲學咨詢師面對的是心靈健康的人。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咨詢對象方面的邊界。除此之外,上文提到兩者都是通過“對話”方法解決問題。而學者楊玉昌在肯定“對話”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話中的“地位、內容、雙方關系”不同。另外,兩者的咨詢方法、建立的關系、處理的關鍵問題、達到的咨詢效果也是不同的。綜上分析,這些不同構成了兩者之間的邊界,但是,事實上世界是非理性的,理論上的“劃界”可以邏輯清晰,而實踐問題中的邊界卻并非是單向度的。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討論兩者邊界性的價值在于為實踐咨詢中的方法運用的選擇提供理論基礎。三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是相互補充。主要代表有美國埃利奧特D柯亨(ElliotD.Cohen)、馬里諾夫等。柯亨提出:“哲學在心理學中運用”,[11]而且他明確指出“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無關聯”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通過分析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從而論證了心理學踐行與哲學踐行其實是相互融通,兩者并不是排他性。哲學咨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同樣心理咨詢也是。馬里諾夫則認為,哲學咨詢能夠在心理咨詢進行過程中提供幫助。他又進一步分析,在一個完整的談話咨詢過程中,咨詢開始于心理咨詢,目標是讓咨詢者接納問題產生的情感狀態,而終止于哲學咨詢,目標是讓咨詢者接納問題的本身。
心理咨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咨詢;思想政治教育;啟迪
論文摘要:心理咨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有益嘗試。高校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心理咨詢的工作理念,方法、態度正在逐漸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詢以其獨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培養出了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的新世紀人才。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大的變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學生已成為心理問題較多的群體。當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滿熱情,他們往往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種偏激看法,甚至表現出排斥、反感、厭惡和抵觸情緒。為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心理咨詢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通過加強心理疏導和行為引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進而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以適應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要求。
一、心理咨詢的概述
(一)心里咨詢的內涵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態度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復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
高校心理咨詢德育管理論文
摘要:教育部長周濟同志指出:論文應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德育實效性。我們構建高校心理咨詢模式,就是要讓心理咨詢成為大學德育的有力助手,共同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模式;高校德育;全面發展
一、與高校德育結合,構建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詢應當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側重于借助價值干預的方法讓求詢者學會作出決定和新的行為,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以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詢者看作是應付生活壓力而需要幫助的健康人。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心理咨詢應與高校德育結合起來,構建其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詢與高校德育結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開展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詢和德育能夠結合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培育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幫助人們解決困擾其成長的心理認識問題,都是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層次上進行,并立足于教育和發展,以達到使其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
高校德育工作發展論文
一、與高校德育結合,構建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詢應當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側重于借助價值干預的方法讓求詢者學會作出決定和新的行為,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以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詢者看作是應付生活壓力而需要幫助的健康人。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心理咨詢應與高校德育結合起來,構建其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詢與高校德育結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開展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詢和德育能夠結合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培育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幫助人們解決困擾其成長的心理認識問題,都是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層次上進行,并立足于教育和發展,以達到使其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詢也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也是發展中國高校心理咨詢所必需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作為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著高校心理咨詢模式的構建。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西方心理咨詢理論、方法的引進和改造以及創新的關系,而且對于我們完整地認識高校心理咨詢的學科特點,確定高校心理咨詢的性質、目的、對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事實上,德育工作者在嚴格接受專業化培訓后,從事心理咨詢有一定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表現為:熟悉學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經驗的(有78%),善于觀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熱情高、責任感強的(有51%),善于與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還表現為有社會經驗,知識豐富,心理素質好,表達能力強等”。
高校新生心理咨詢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高校入學的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男女關系等問題上存在很多的困惑,心理咨詢可以很好的為其提供解決的辦法。通過增進新生對心理咨詢的了解和參與,將心理咨詢不斷滲入到新生入學教育中,進一步發揮心理咨詢在新生入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新生入學教育;校園建設
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擴招的人數越來越多,面對更多的高中生、社會有志青年等踏入高校大門,如何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所謂新生入學教育就是指在大學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起,為了提高其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而對大學生進行的各種教育。其中,心理咨詢方法的引進,對我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當多的高校都已建了的心理咨詢的專門機構。
一、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開展心理咨詢的必要性
1.學習壓力的釋放,心理空虛。剛剛踏入校門的大學生,經歷了巨大的升學壓力,從一個近似封閉的學習環境轉變到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提倡多方面自由發展的環境。這就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個很大的落差。在這樣的轉變時期,很容易出現“無所事事”“心理空虛”等不良的心理現象。更有甚者則會出現精神頹廢、退學等問題。每年在高校新生入學不久就會出現很多這樣的例子。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新生入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隨著國家的發展,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不僅對大學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還制約到社會的發展。所以,各高校應該重視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適當引進心理咨詢,改善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問題,為培養國家需要的全面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心理咨詢;大學生;德育教育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詢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詢設備
目前,較多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咨詢方面不重視,不能為心理咨詢項目引進先進的設備,無法成立相關機構,心理咨詢的設備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經濟條件有限,導致其無法更好的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咨詢環境,甚至沒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室,常常因為一些因素改變心理咨詢室的位置,使學生在咨詢心理知識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心理障礙。
(二)心理咨詢師專業素質較低
輔導員心理咨詢角色定位方法與對策論文
摘要:從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了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優勢,探討了其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并針對思考的問題提出了有效開展心理咨詢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學生工作輔導員;心理咨詢工作;角色定位;方法與對策
近年來,我國在物質文明、經濟指標、綜合國力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社會競爭不斷增強。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們由于心理失調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意義
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黨委高度重視,切實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緊抓好。
隨著心理咨詢工作在高校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輔導員經過培訓后,參與到心理咨詢工作中。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兼職心理咨詢工作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心理咨詢專業隊伍的有效補充,對于健全心理健康保健的三級網絡,提高學生工作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成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理咨詢德育工作論文
1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性
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之間的相關性。兩者在工作目標及工作任務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為基本目標,為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指導。如果德育是關注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那么心理咨詢則是更加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兩者相輔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心理資源與德育工作在職能上具有一定的連接性。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學生成長并發展的基本要求。換句話說,心理咨詢通過改善學生心理狀態,使學生形成一種樂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態,為后續的德育工作制造條件。而德育則是通過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對學生心理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正面作用。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之間的差異性兩者具體工作任務具有差異性:德育旨在改善學生政治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規范學生思想;而心理咨詢則更加關注學生心理和諧化發展,幫助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遠離負面情緒,并認可自身價值,結合自身特點來制訂發展計劃。另外,兩者在內容上存在差異,德育內容主要為愛國主義及集體主義等,心理咨詢內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心理障礙等部分構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過集體教育、集體培養等公開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而心理咨詢則更偏向于暗示、談話等隱蔽性方式,針對每個人不同情況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后,兩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異,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務分別充當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為主導者,而被教育者則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對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雙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與其說是教育過程,還不如說是互相交流、溝通的過程,教師對學生通過詢問、商量、幫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導。
2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之間的有效結合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與心理咨詢之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德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進行有效結合,在共同作用下展開工作,才能發揮其作用。在此過程中,兩者結合得越充分,效果越顯著。心理咨詢是德育過程的有效依據,同時也是德育開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對于心理咨詢來說,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心理咨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心理咨詢對于德育工作具有補償功能。心理咨詢德育工作者更深層地補償了德育觀念的內涵所在,并明確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僅僅是唯一的主導者和權威,而應該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員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溝通,協助治療;傳統的德育方式主要體現為教育、灌輸、評價等方式來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這些方式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學生內心真實想法,使治療效果減弱。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咨詢者同時有著協助者和治療者的雙重身份,通過引導及溝通來協助學生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大多數問題都是通過學生自身力量去解決。傳統的德育工作傾向于解決學生在政治、社會、道德、法律方面的錯誤意識,忽略學生最基礎的人格教育,如對社會的適應性、面對困難及人機障礙時的解決方式等;而心理咨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補償。其次,心理咨詢對德育工作具有指導功能。心理咨詢工作幫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如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經常會通過測試、宣泄、聯想等方式來掌握咨詢者內在的人格弱點,根據人格弱點去分析學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極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夠因人而異進行個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詢工作也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傳統的德育僅僅將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普通角色進行要求,而心理咨詢中會將學生作為復雜人際關系中的具體人物進行要求,它提倡對咨詢者的人格進行尊重,并理解咨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應在短時間內急于對咨詢者所表現出來的缺陷思想及行為做出斷定,而是與咨詢者共同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幫助咨詢者更快地解決心理問題,重新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詢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德育對心理咨詢工作具有約束功能。給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個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個性指的是某個人在意識方面的傾向及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狀態。德育工作對于心理咨詢具有調節作用,思想品質在人類個性中占據了重要部分,它對個性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同時也會支持并鼓勵其個性行為,對于消極行為進行約束,使學生的個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其次,德育對心理咨詢工作還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尊、人際關系、價值觀、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遠的理想和抱負,那么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理想,他必須比其他人更加勤奮努力;若某個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那么他的人際關系必定較為糟糕。通過舉例可以發現思想道德與個性之間存在必然關系,一個人若不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會擁有完善的個性。同樣,若沒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該如何將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呢?筆者認為,改善學生心理問題的重點就在于改變其認知觀念中存在的偏離現象。應結合哲學理論及觀點,掌握學生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所遵循的規律,從心理學角度去試圖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從業人員應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質、相應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技巧。
3結束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的方式已由以個別心理咨詢為主的方式逐步向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心理咨詢為輔的方式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普及化、持久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的軌道。為適應這一新的變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開展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關注單親和留守兒童的群體心理、開展同輩團體心理咨詢、建立健康網絡文化、開展性安全教育、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收到更好的成效。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心理咨詢室”有名無實
近年來,有無心理咨詢室已成為檢查各中小學是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標。為此,有些不管學校條件如何,紛紛在校團委辦公室或大隊部、教導主任辦公室掛上了“學校心理咨詢室”的牌匾,也有的學校騰出資料室或小倉庫當做心理咨詢室,并安排沒有接受過心理咨詢培訓的教師做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有些農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除上級來檢查的時候外,平時,一次也沒有接待過來訪學生。有學生說:“要找咨詢老師作咨詢本來就很難為情的,一看咨詢室里還有其他老師就更不敢進去咨詢了。”學校心理咨詢室成了有名無實的存在。
2.心理健康課被其他課擠占
心理咨詢與德育關系論文
一、兩個誤區:心理問題德育化與德育問題心理化
近幾年來,我們逐步體會到,德育要與心理咨詢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心理測試咨詢中心,研究了心理測試咨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學”不同于“德育學”一樣.心理咨詢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與心理咨詢的關系上至少存在著兩個誤區,既心理問題德育化和德育問題心理化.
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長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溫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咨詢是現代社會的奢侈品,就像“休閑文化”是發達地區的奢侈品一樣.(2)過分強調政治,往往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容易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簡單地看出對物質利益的追來,而忽視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振蕩和不安.(4)對人的素質要來上只重視思里覺悟、知識水平,而忽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來隨著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夸大了心理咨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咨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著心理咨詢熱的不斷升溫,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咨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以上有關心理咨詢與德育關系的兩種認識偏向。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必須在理論上加以糾正.而這首先涉及到的是對人格與品德這兩個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關系的認識問題.
二、兩個范疇:人格與品德(道德品質),心理咨詢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