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祝福詞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13:3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元宵節祝福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元宵節祝福詞

元宵節晚會主持詞通用稿3則

2011年兔年元宵節晚會主持詞(一)

男:玉兔迎春春入戶;金鶯報喜喜臨門;女:辭舊鞭炮催春潮,迎新鑼鼓鬧元宵!

男:各位來賓、朋友們!

合:晚上好!

女:在這元宵佳節來臨,闔家團圓之際,帶著對親朋好友的問候,帶著對未來美好的祝愿,我們歡聚在這里;男:今晚,我們在這里舉辦鬧元宵晚會。讓我們用動聽的歌聲、精彩的朗誦、優美的舞姿,歌頌甜蜜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來!

女:首先,有請市委書記作新春致詞,并宣布晚會開始!

查看全文

焰火晚會主持詞

《××春潮》大型焰火晚會解說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親愛的同志們、朋友們,

男:又到了萬家團圓鬧元宵的時刻,××山下××河畔,處處充滿了節日的喜悅,飄灑著濃濃的鄉音親情;

女:又到了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季節,與時俱進的列車送走了碩果累累的2001,已經駛進了如詩如畫的馬年春天!

男:春天是太陽的微笑,遠航的風帆,生命的象征。

女:春天總是與鮮花相伴,春天總是和希望同行!

查看全文

《××春潮》大型焰元宵火晚會解說詞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親愛的同志們、朋友們,

男:又到了萬家團圓鬧元宵的時刻,××山下××河畔,處處充滿了節日的喜悅,飄灑著濃濃的鄉音親情;

女:又到了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季節,與時俱進的列車送走了碩果累累的2001,已經駛進了如詩如畫的馬年春天!

男:春天是太陽的微笑,遠航的風帆,生命的象征。

女:春天總是與鮮花相伴,春天總是和希望同行!

查看全文

元宵節演講征文3篇

2011年廣電局元宵節串詞

甲: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正在收看《和諧**春滿廣電——2010年元宵晚會》的各位觀眾朋友們——

合:大家晚上好!

甲:我是**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乙:我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丙:我是**,**交通電臺節目主持人;

查看全文

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分析

摘要:該文采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借助閩北樟湖人的蛇圖騰信仰,文化變遷,游蛇燈風俗的優秀資源,進一步摸清現階段樟湖蛇文化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閩北地區樟湖坂自古就有崇蛇的風俗,具有悠久的蛇文化基礎,游蛇燈習俗在閩北樟湖地區祭祀及各類大中小型活動中得以出現,但近些年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影響下,這一優秀的民俗項目受到很大的沖擊。為了能更好地留存下來這一寶貴的民俗財富,該文為閩北樟湖坂地區蛇文化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蛇燈文化;圖騰崇拜;傳承與保護

在報告中,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策保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創造性,共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樟湖坂“蛇文化”作為當地保留最原始、最完善的民俗文化代表深深地影響著樟湖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保留著比較原始古樸的蛇王廟,當地群眾又叫連公廟、福慶堂,是當地唯一的一座與祟蛇民俗直接有關的廟宇,還有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活動。樟湖的蛇文化遠近馳名,每年樟湖都要舉行盛大的蛇節慶典,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甚至臺胞前來觀光。如今,樟湖蛇節已不僅是使樟湖聞名于世的一種象征,更是一種文化,一份文化遺產。

1信奉蛇為保護神的圖騰崇拜

“圖騰”是美洲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一個方言詞匯,它簡單而準確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即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們常把某種動植物或其他物體當作自己氏族的標志或象征,認定自己同他們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而采用各種象征方式和舉行各種特殊儀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認同的肯定。我國不少學者認為,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地理類典籍《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一些人面獸身物,其實就是這種圖騰崇拜的典型反映,它們所兼備的人的智慧和獸的武力,正是先民所追求的完美結合。樟湖坂位于福建省閩北地區的最南端,隸屬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管轄。它東距閩清、南距龍溪、北距古田縣城、西距南平區地處四縣市結合部,同時也是閩江中游最大的人口居住區,也是福建水口水電站庫區最大的庫區,它以獨特的地域優勢,為蛇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為蛇文化在樟湖坂的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樟湖坂人以蛇圖騰為信仰的樟湖蛇文化變遷蛇圖騰崇拜溯本追源,可以上溯至上古的女媧和伏羲,神話傳說中締造人類的女媧氏便是人首蛇身,伏羲氏把蛇當成氏族的圖騰。據說,遠古時期,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蠢生”足可見遠古的嶺南說環境非常惡劣,森林茂密,毒蛇猖獗,被視為“蠻荒”的瘴癘之地。世代居住在樟湖的人,把蛇敬奉為神,通過對蛇的敬拜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據史料記載,樟湖人對蛇崇拜儀式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為各級蛇文化研究單位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樟湖崇蛇的習俗早在閩越時期就已開始,在社會歷史變革下促進了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樟湖人心目中獨特的“蛇圖騰”文化。近些年來,歷史悠久的蛇圖騰文化,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更好地保存好當下的蛇文化遺產不被遺失,當地組織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蛇文化檔案,以便于蛇文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專門為樟湖蛇文化做了一期專題報道,將原生態的迎蛇燈文化做了報道,為蛇燈文化傳承與推廣提供了有力宣傳平臺。

2鄉風淳樸游蛇燈民俗

查看全文

本土資源在幼兒教育的運用策略

摘要:本土資源具有各個地方區域特色,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價值,是鄉鎮幼兒園獨特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利用當地文化、民俗習慣、自然資源等開展趣味游戲,能夠發展鄉鎮本土幼兒園的教育特色,激發孩子對家鄉地方文化的熱愛,從而實現特色活動的發展。

關鍵詞:本土資源;自然;文化

鄉鎮中心幼兒園,自然資源豐富,有農田、樹林、小河等等,還有一些豐富的民間文化,而這些地方所醞釀的文化和本土特有的資源,是長久存在并可以長期利用的。這是讓孩子們生活、學習和玩耍的場所。本土資源是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態資源,孩子們生活在這些本土資源的環境中。孩子的成長的一部分就是他它們,利用本土資源的教育也是利用了當地幼兒生活中的資源。

1本土自然材料要活用

對于生活中一些廢棄的東西,在不傷害孩子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體驗收集的過程,共同制作,提高自制玩具的趣味和質量,如用泥巴捏娃娃當玩具和做游戲,用簡單的紙條和紙袋可以做成時尚的包包或者是其他創意作品,廢紙做紙球,瓶蓋做項鏈,成品是玩具,半成品讓孩子操作玩游戲。學會使用代替物,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不僅僅發展孩子們在廣闊的自然環境里的認知經驗,在村鎮幼兒園的活動中,取材當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散步等戶外活動中,引導孩子們拾起和拾起各種各樣的土壤、松果、樹皮、干燥的樹葉等自然物體。通過引導孩子們親自加工和處理,他們成為美麗和有趣的操作材料,如引導孩子們用他們撿來的各種石頭下棋。在石頭上畫畫,用石頭建造房屋;把采集到的樹葉、果實、樹枝等做成各種圖案或者是美食;把泥巴和成建筑;八麥秸稈制作成飛機;用一把稻草做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稻草人形象;用野生藤蔓和幾根木棍做蕩秋千。創造性地利用這些地方資源材料。讓孩子們獲得成功感受樂趣,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游戲設備。

2本土民間文化要妙用

查看全文

“非遺”傳承與社區公共文化研究

摘要:密祉花燈隨屯軍、移民的中原漢人帶到西南邊陲,與當地的民族歌舞藝術碰撞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花燈藝術形式。密祉花燈作為一種共享的區域性文化,通過共同的燈神信仰表達密祉人的美好愿望,促進民眾間的交流。把花燈作為一種社區公共文化,嵌入到社區公共文化的發展建設當中,不僅可以把作為“非遺”的彌渡密祉花燈更好的傳承下去,也可以通過花燈建立起一種相互認同的文化介質。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非遺”傳承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于密祉而言是一項一體兩面、一舉兩得的工作。

關鍵詞:密祉花燈;“非遺”傳承;社區公共文化

一、調查點概況

密祉鄉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西南部,東北與彌渡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密祉鄉轄興隆、中心、八士、永和、蓮峰、石麟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密祉鄉居民以漢族為主,同時包括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密祉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有事西南夷”后,歷代就不斷有內地漢族來定居。在唐南詔時期,密祉就是滇西古驛道,也即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元朝時,隸屬趙州府的定西嶺巡檢司就在密祉。明代天啟《滇志》記載的“彌只里”即今天的密祉文盛街,就是當年自白崖南行打尖的首站。民國初期,彌渡縣宣布成立,密祉劃為彌渡縣的一個轄區,這樣的行政劃分一直延續到今天。密祉鄉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近年來密祉不斷改善道路條件,大力扶持果林經濟發展,努力轉變依靠烤煙等作物創造收入的發展模式。冬桃、雪梨的種植已經初見成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密祉也在逐步推進。

二、研究背景

彌渡花燈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花燈小調《小河淌水》已經蜚聲海內外。正因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彌渡花燈于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疑,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燈對彌渡的民間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事實證明,“非遺”傳承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彌渡花燈的傳承也不例外。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來不同學科領域的人們已經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彌渡花燈進行研究,希冀說明彌渡花燈所承載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探討彌渡花燈傳承的理論和方法等問題。以文化研究為己任的民族學、人類學也開始關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問題。

查看全文

節日習俗的廣告傳播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節日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傳播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習尚和風俗。在節日期間,廣告主往往巧妙利用消費者獨特的文化心理和消費心理,有針對性地設計廣告訴求的內容。本文針對節日期間廣告傳播習俗現象展開了具體的文化分析,并從中得出了一定的結論。

論文關鍵詞:節日習俗民俗文化廣告傳播

節日習俗,是長期相沿積久成俗的社會風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物質和文化成果的總和,它既是人類自身活動在一定社會層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重大的風俗習慣和傳播活動。同時,從文化形態的構成方面來說,節日習俗的種種廣告行為和傳播方式也有著宗教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礎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內涵,這也使得它在基礎文化形態領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民間習俗,得出其中潛在的社會心理和文脈關系無疑是相當重要而且具有現實意義的。

近年來,隨著傳播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以此為基礎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也被拓展開來,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雖然傳播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傳播活動卻是由來已久的,并且始終伴隨著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人們在長期的傳播活動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傾向和習慣—傳播習俗形成了。”從傳播學的意義上來說,傳播習俗也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習慣性、風尚性特征的傳播現象。也可以說,在整個社會傳播活動中,傳播習俗是具有著基因性意義的。

節日習俗及其傳播活動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將采用學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來對節日習俗進行傳播學意義上的解讀和闡釋,從而也對蘊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進行重新評價與定位。事實上,節日習俗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伴隨著節日廣告的形式出現的,因為節日習俗乃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其具體形式的確立和內容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體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其整個的操作過程和民俗內容都是在節日廣告的運作范疇中實現的。

節日廣告其實就是指在各種節日期間(包括傳統節日和其他由官方確定的慶典日、紀念日等)針對某一節日特有的習俗而的有針對性的各類廣告。在這個過程中,廣告主利用消費者在節日特殊氛圍中的消費心理大做廣告,就會有眾多的受眾被打動,其所取得的傳播效果當然也是驚人的。并且,眾多的節日廣告業主還根據這一商機的特點專門設計廣告訴求的具體內容。

查看全文

慶祝中秋節的感想4篇

中秋節感想一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肴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愿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說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著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盡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占據著,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著門口,期待著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臺邊,廚柜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著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于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著,邊開心地聊著,氣氛非常溫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里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查看全文

小專題教學個性化發展論文

【關鍵詞】小專題設計教學內容創新個性化

【論文摘要】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我認為,設計“小專題”教學,使之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性,在“樂”、“行”、“活”、“思”中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眾所周知,豐富的教材內容不等于豐富的教學內容,“課文只是例子”,我們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處理教學內容,而應該用教材教,以“小專題”的創新設計理念處理教學內容,尤其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所謂“小專題”,就是指依據課程目標,結合自身情況和學生實際,“靈活適度”地處理教學內容,并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文意,再對課程內容采取增、刪、改、合、立等手段設計專題,利用二、三個課時進行探討,使學習走向深入,最后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評價。這種“小專題”教學,探究角度要新,論題開口要小。中學生因視野、經驗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種大而泛之的論題。在“小專題”教學設計過程中,既要促使學生動口、動眼,也要促使其動手、動腦,讓多種感官協同“作戰”;既要促使學生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又要促使其實踐操作、親身體驗。總之,“小專題”教學設計要有利于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小專題”教學,“設計”而有所得呢?筆者認為,關鍵是“小專題”教學的設計必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對教學內容不斷創新。

一、“小專題”設計講究趣味性——“樂”中求發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性,是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潤滑劑”。因此,“小專題”的設計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專題的論題內容就有興趣,就躍躍欲試。這樣才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不愿”為“情愿”。如學習《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時,在學完蘇軾和辛棄疾詞后,我與學生們討論出一個共同探究的問題:“在宋詞史上,蘇軾和辛棄疾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請課外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收集相關資料,以‘我看蘇辛詞’為小專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探究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然后學生根據任務分組活動,最后用一節課進行交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