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模式對舞蹈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5-05 09:30:05

導語:情境教學模式對舞蹈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境教學模式對舞蹈教學的運用

【摘要】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主張將知識和技能還原到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教學模式。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其本身便是特定情境下的產物,所以將情境教學模式運用于高校舞蹈教學是完全可行的。因此,需要明確其價值和意義,通過多種情境的構建,加深學生對舞蹈的認知和體驗,從本質上提升教學質量,并為學生舞蹈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情景教學模式;高校舞蹈教學;應用研究

一、情境教學模式的內涵

情境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新模式,是指由教師創設出一個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真實可感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熱情會得到極大的激發,自覺將認知和情感相統一,讓舞蹈成為一個情之所至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目前,情境創設的途徑主要包含以下六種。第一是生活展示情境。即直接將學生帶入大自然、帶入社會,將真實生活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第二是實物演示情境。可以選擇某一個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個實物,引導學生從實物展開聯想,完成情境構建;第三是圖像再現情景。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對情境進行展示,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第四是音樂渲染情境。音樂可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通過通感原理感受情境;第五是表演體驗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內容中的主人公,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第六是語言表述情境。教師可以通過精心組織的語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情境。可以看出,情境教學模式既有科學的學習理論作為指導,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更適用于舞蹈教學,因此應該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通過對該模式的有效運用,既可以提升教學質量,更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舞蹈人才。

二、情境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舞蹈教學的必要性

(一)舞蹈藝術的特點使然

藝術來源于生活,舞蹈藝術也不例外。以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為例,其很多動作都是以生活、勞動中的動作為原型變化發展而來的,舞蹈作品的主題也與人們的節慶、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對于這門舞蹈的學習,并不能僅從知識和技能的角度入手,而是將其還原到生活這個母體中,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感受和表現才能更真切。所以情境本身就是舞蹈藝術固有屬性。

(二)高校舞蹈教學的需要

長期以來,受到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高校舞蹈教學將知識和技能目標放在了首位,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難有學習興趣和熱情可言,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遇到了瓶頸。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情境的創設和營造,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主動進行感悟和體驗,而在獲得了相應的情感觸動后,舞蹈也就成為了一個情之所至的結果,這種狀態下的表演也一定是高質量的、富含藝術感染力的。所以運用情景模式,可以讓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情境教學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路徑

(一)場地環境營造

很多舞蹈在歷史發展中是沒有舞臺概念的,樹林里,溪水旁,谷堆下,篝火邊,都是人們舞蹈的大舞臺。這既是舞蹈源于生活的特點所致,也構成了舞蹈獨有的藝術風格。所以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對場地環境進行構建和復現,以此作為學生體驗作品的切入點。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渠道入手。首先是經常開展一些采風活動。中國舞蹈藝術歷史悠久,類型豐富,各個地區都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很多還入選了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面對這些重要的學習對象,教師完全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來到舞蹈藝術的發源地,了解其起源和發展,觀看老藝人們的演出、體驗相關的民俗活動等,真正體驗到這門舞蹈藝術的內涵。有了這種體驗,今后無論演出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的腦海中仍然是他們實地采風的情境,而不會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擾,同時也避免了演出時緊張、焦慮等狀況的發生。其次是靈活運用新媒體設備。如果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親臨現場,教師則可以對新媒體設備予以靈活運用。比如收集和展示一些與舞蹈內容相關的視頻、觀看一些自媒體的直播等,都是有效的了解和體驗方式。以對傣族孔雀舞的學習為例,為什么在萬千動物中,傣族人民偏偏要模仿孔雀。通過場地環境的營造中可以知道,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則是圣物之一。對孔雀的模仿其實是一種宗教信仰,表演起來則需要充滿虔誠之感。可見,以場地為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對為什么和怎樣做這兩個基本問題有深刻認識,為表演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角色環境營造

一方面,舞蹈作為一門以情感為靈魂的藝術,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即舞臺上的表演者就是舞蹈作品的主人公;另一方面,舞蹈中的角色也是各式各樣的,也由此展示出了這門藝術本身的豐富性。以東北秧歌為例,就分為鼓子、棒褪等五種角色。鼓子的動作風格以風趣幽默為主,棒褪的動作風格則是矯健利落。所以在舞蹈表演之前,必須對角色有深入了解,把握其特點和風格,并融入整個舞蹈作品中。在這個過程中,情境創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舞蹈作品進行全面分析,包含創作者為什么要推出這部作品,作品中的人和事是否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自己是否可以通過采風或收集各類材料,對人物特點進行更加深刻的體驗。特別是要對舞蹈形象的特點進行總結,并詳細梳理其動作特點和風格。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為作品的主人公。比如可以通過服飾裝扮、實地采風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這個角色。如果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原型,則需要通過文字、音視頻等資料,對主人公及其生活場景、社會背景等進行復現。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要學會自己與自己對話,特別是在受到客觀條件限制而不能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時,就要自己告訴自己,我就是這個角色。以舞蹈作品中常見的母親角色的塑造為例。因為表演者沒有過結婚生子的經歷,所以懷抱嬰兒的動作十分生硬。這時候就要暗示自己,眼前的這個道具就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自己要盡一切力量呵護他。雖然會帶有幾分夸張和變形,但是舉手投足間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都是真切的,都是可以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的。所以角色情境的構建同樣十分重要,對是否能夠塑造出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虛擬情境營造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現實(VR)已經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在舞蹈方面,早在2012年的春晚,作品《雀之戀》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創作者通過多媒體裝置技術,在舞臺上營造出了一個真實的森林奇境。這里古樹參天,樹葉繁茂,鳥語花香,鳳尾竹在月光的照射下隨風輕擺,兩只孔雀便是在這里相知相戀。這個虛擬情境對于舞蹈表演和欣賞帶來的變革堪稱是革命性的。但是在舞蹈教學領域,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虛擬現實技術還未廣泛普及開來。首先,要及時引進現有的技術和資源。目前在美國、英國等高校,已經研發出了名為“舞蹈空間(DanceSpace)”的系統,該系統既可以儲存多個舞蹈場景,還可以根據表演者的動作風格生成相應的場景,并進行即興配樂。學生的表演可以全程錄制,便于表演完后進行查看。像這類技術和資源,可以積極引入到教學中來。其次,要將虛擬現實情境與傳統教學有效結合。虛擬現實情境固然能夠給教學帶來多方面的幫助,但是口傳心授仍然是舞蹈最基本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能過度依賴虛擬現實情境,仍然要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比如對情境來源的講解、對舞蹈代表性風格的把握、對系統的高效運用等,都需要教師的及時講解與示范。再次,要結合實際對虛擬現實情境進行擴展和優化。教師要針對教學的實際需要,對虛擬現實情境進行擴展和優化。比如加入附加切合的情境資源、利用該技術360度展示的優勢進行動作分析、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進行微課錄制等,最大化地為我所用,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同時,虛擬情境的營造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師對各類媒體、軟件技術等進行專項學習和運用,并善于結合教學實際予以靈活運用,使其價值和意義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四)課堂情境營造

舞蹈教學情境的構建并不局限于舞蹈作品本身,還包含課堂教學情境。只有在一個和諧、民主、愉悅的氛圍中,才能保證情境教學模式有效運用。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課堂情境正是舞蹈情境的基礎所在。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首先是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因舞蹈帶有鮮明的技能性特點,加之以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為主,所以在無形中形成了教師的權威性,讓師生之間產生了較大的隔閡。而現代教育理念則主張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學權威,而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幫助者。所以教師要轉變自己的定位,先跟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對自己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并給予每一個學生以針對性的指導,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是教師的身體力行。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投入,是被每一個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有的教師在隊伍中走來走去,對動作不規范的學生予以糾正。有的教師則站在隊伍的最前面,認真地做著每一次示范。兩者相比,顯然是后者更能夠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學生也會自覺去效仿。所以在舞蹈教學中,“做”永遠要比“說”的效果更好。最后是實踐環節的豐富。情景構建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在舞蹈實踐中有良好的發揮。針對當下學生實踐素質較為薄弱的情況,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并對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及時評價,讓每一次實踐都成為了歷練和提高的過程,實現情境教學的初衷。

(五)音樂情境營造

舞蹈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特別是在難以用語言和文字進行呈現時,音樂便成為了最適合的敘事方式。兩者均以情感表現為靈魂,音樂取其聲,舞蹈取其形,在互為彌補的同時也讓情感表現得到了強化。所以自舞蹈藝術誕生以來,音樂始終是相伴相生的。這一點在我國古代的音樂典籍《呂氏春秋》《毛詩序》中均有明確的記載。在西方歷史上同樣也是如此,比如圓舞曲、小步舞曲、回旋曲等,都是音樂和舞蹈作品通用的體裁和名稱,正是兩者互為生命的直接體現。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音樂情境的營造也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并從以下幾個方面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首先是幫助學生把握舞蹈節奏。音樂可以以聽覺的方式將舞蹈節奏呈現出來,成為學生解讀和把握舞蹈作品的重要助手。比如如果音樂節奏是快速、活躍的,那么舞蹈動作一定是歡快、興奮的;音樂節奏是緩慢、唯美的,舞蹈動作也一定是柔美和抒情的。相比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讓音樂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顯然是更加高效。其次是幫助學生展示舞蹈風格。風格呈現是舞蹈教學和表演的重要目標。很多學生雖然能夠熟練表現作品,但是卻缺乏藝術表現力,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正是藝術缺失的直接表現。而舞蹈音樂中的每一個樂句和音符都是與舞蹈動作緊密融合的,正是學生走進作品的一把金鑰匙。比如在表演傣族舞蹈時,如果遲遲找不到靈感,則可以聆聽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鳳尾竹在月光下搖曳的姿態,與傣族舞蹈的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這種狀態下,學生便會形成相應的表演欲望和沖動,讓整個表演成為情由心生的過程,繼而從本質上提升了藝術表現力。最后是幫助師生營造教學氛圍。舞蹈學習是緊張和艱苦的,很多時候都會讓師生感到身心俱疲。這時候則需要音樂這支調味劑,使原本緊張的氣氛和情緒得到適度的緩解,很多教學矛盾也被化解在無形中。綜上所述,近年來,高校舞蹈教學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先后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人才。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深刻認識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多個環節需要革新和優化,而教學模式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受到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口傳心授模式仍然是當下舞蹈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既不符合舞蹈藝術的本質規律,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甚至成為了教學的瓶頸。所以應該對包含情境教學在內的新理念、新模式有充分的重視,并及時、靈活地將其運用于教學中,實現舞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優秀舞蹈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昭洲.情境式教學法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傳播力研究,2020,(14):182-183.

[2]王常琳,褚雪菲.舞蹈科學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學發展中的實踐研究[J].戲劇之家,2021,(01):131-132.

[3]王詩涵.論舞蹈創作中人物形象的動作外化[D].山東藝術學院,2016.36.

[4]傅慧靈.舞蹈動作語言及其關系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6.50.

作者:王瑩 單位:濱州學院 乘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