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5-07 09:36:36
導語:生態公益林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生態公益林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包括加大生態公益林政策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防護綜合效益、加強護林隊伍建設等內容,以期為提高當前生態公益林保護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問題;對策
保護林業資源會使生態、社會與經濟等方面獲得持續性發展。開發和利用林業資源都會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產生較大影響。相關部門應借助生態與經濟理念的融合來適時拓展管護內容,在構建適宜經營管控模式后,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質量。生態公益林能夠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國有林場改革發現,健全完善林場管理方式是促使生態公益林發展的重要方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態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限制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發展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生態用水短缺
由于部分區域位于江淮分水嶺,屬于丘陵地區,山場立地條件較差,再加上水資源不是十分充足,生態公益林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受到干旱氣候的影響。在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的情況下,生態公益林難以發揮林地生態效益。同時,雖然政府部門為林地灌溉用水出臺了多項減免或優惠政策,但相關部門對林業用水制度保障執行力度不夠,各部門與相關行業銜接不及時,再加上存在利己主義思想與行業保護主義,林業用水制度的各項內容難以落實,生態用水的保障效果降低[1]。
1.2林種結構單一
生態公益林部分區域多以灌木生態林為主,主要植物有花棒、梭梭、沙棗和紅柳等,林地植被多為沙蒿、沙拐棗和白刺等。該類林種結構單一,其中:混交林少,純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此外,該類林種生態防護功能不成熟、抗逆性差。多數林地僅靠少量降雨維系水分供給,因而林木生長質量較差、生長力較弱,難以將森林生態效益真正發揮出來。
1.3人才素養不高
目前,林業部門及下屬的二級機構屬事業單位編制,其開展的各項活動受到政府部門監管。基層林場的護林人員、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部分護林者不重視本職工作,對地圖識別、森林防火等專業知識了解不夠,再加上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參差不齊,降低了林業管控工作效率,影響了生態公益林的防護效果。林業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包含防火防盜、病蟲害監測、區劃界定、資源調查等,對管護人員的業務素養要求較高。
2對策
2.1加大生態公益林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全社會自覺參與公益生態林管護建設工作,形成較好的公益林保護氛圍,為此后管控政策的調整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在完善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基礎性理念后,相關部門還應強化組織領導。具體來看,政府部門還應適時關注相關區域內的生態用水問題,將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納入此后工作議題中。在制定適宜的行政負責制度過程中,應將科學監管、目標考核、責任落實與領導重視等落實,利用政策了解當前生態用水問題,切實提高生態公益林管護效果,發揮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價值[2]。最后,政府部門還應制定更多與生態公益林管護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改善生態環境、增添森林資源為建設目標,在完成林地用水制度改革之后,相關人員應依照林種類型與生態區位及時減免、調整林地用水價格,增強林地生態功能的可執行性、完整性,切實發揮森林生態效益。
2.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政府部門與林業單位應進一步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加大灌水設施資金扶持與項目支持力度。具體來看,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應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若該公益生態林帶有適宜的灌水條件,則應及時建設與規劃灌水渠道、入水口等多項基礎設施,精準把控農業暫停用水時間,將大量水資源調入該基礎設施建設內,科學搶灌,并及時補充地下水。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研究的生態公益林管護區域屬于西部地區,生態公益林管護難度極大且成本極高。政府部門應調整該類區域生態公益林的效益補償機制,改進實際補償標準,提高管護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該補償標準應涵蓋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多個方面,如生態區位、權屬與地類等。針對補償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應逐漸增加基礎設施的資金應用比例,有效增加林地實際灌溉面積,進一步恢復該生態林區的生態功能,提高林分質量。此外,在搭建、使用與調水相關的基礎設施時,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應及時了解和強化基礎設施的各項功能,全面提升管護人員的基礎設施應用水平。
2.3提高生態防護綜合效益
為提高生態防護綜合效益,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需提高林分質量,營造異齡復層混交林。在營造異齡復層混交林過程中,管護人員需要通過改造、撫育、封育與補植等多種措施培育出符合生態防護理念的異齡復層混交林。針對防護效益較差、林地利用率不高、防護功能脆弱、林分質量較低的生態公益林,政府部門應加大管理與資金投入力度,提高林分質量,增強林種結構的合理性,提升生態公益林管護效果與綜合效益。此外,為防止生態公益林內部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應對可能出現的毀林或違法擠占林地等行為加大執法力度,提高法律法規與林業政策的宣傳水平,嚴格查處林業違規行為,提高人們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3]。
2.4加強護林隊伍建設
為更好地改善生態公益林管護水準,相關人員需要搭建適宜的公益生態林管護機制,高效統一權利與責任、完善監管任務。在加強護林管控隊伍建設過程中,應強化內部人員考核工作,嚴格落實林業管護人員的監督、激勵、考核與選任等工作內容,明確工作崗位職責,在逐步提升勞務工資標準的前提下,提高日常巡護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應不斷加強護林人員的技能培訓,幫助護林員了解、掌控與林業政策相關的業務知識與法律法規,使護林人員逐步養成守法、懂法與知法的思想認知,激發其使命感與責任感。林業管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及時監測生態公益林病蟲害的發展狀態,及時記錄監測數據,分析病蟲害種類,并采用綜合防治措施。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在開展日常防護工作時,應落實防火責任,將群治群防作為管理基礎,制定適宜的防火機制與對應性制度,制定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精準確認日常巡查的防火日期,加大野外用火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4],全面提升相關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生態公益林管控水平,進一步保障森林生態安全。
3參考文獻
[1]逯曉敏.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中林業工作站的重要性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1(6):120-121.
[2]李鑫.生態公益林創新管理和發展趨勢探析[J].現代園藝,2021,44(11):191-192.
[3]曹希榮.河西地區生態公益林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園藝,2020,43(18):160-161.
[4]馮愛萍.我國生態公益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23):65-66.
作者:譚增斌 單位:全椒縣神山國有林場
- 上一篇:林業規劃系統建設工作研究
- 下一篇:人性化設計在室內藝術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