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時間:2022-05-09 09:13:01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智慧和地方文化的結晶,其能夠讓各民族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維護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涵蓋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資源,展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印證。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工作,對國家發展具有十分巨大的現實意義。然而,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受到了一定破壞,這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一定沖擊。而那部分僅靠口頭及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淡化,許多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技藝越來越少,大量富含優秀歷史文化的物品與材料被遺棄甚至丟失,所以,研究人員需要研究出合理的方法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和相關資料,為博物館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便利。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和知識的持續進步,很多富有時代價值和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誕生,這類文化遺產展現了各民族的聰明智慧,也敘述了時代的興衰,將民族精神及情感密切聯系在了一起。中國幅員遼闊,要想有效收集與保護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十分困難,盡管當下數字化技術已十分盛行,然而,在那些較為落后的地區,先進的理念及技術依然沒有得到完全普及。所以,在現代化建設速度不斷提升、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由于工作量龐大且效率較低,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被人所了解,久而久之便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在城市化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各類具有民族氣息和地域特色的技藝逐漸消失,許多傳統風俗習慣也逐漸被忽視,所以說,當前十分緊要的任務就是改革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體系。唯有對工作結構進行改善,并提高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的水平,才能實現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進而才能實現對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現與傳承。數字化技術不完善隨著科技飛速發展,數字化已廣泛滲透到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娛樂、醫療及教育等諸多方面正在廣泛應用數字化技術。然而,數字化技術在非營利性文化保護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較低水平,通常僅限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信息的統計與簡單錄入,而這使得各地區的遺產條目無法實現共享和同步,人們也無法直觀地查看詳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一般來說,數字化運維僅需與時俱進的框架來支撐。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不能完全使用高新技術,因為其現有技術還不夠完善,還無法完全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而粗糙落后的數據庫系統也容易出現漏洞與錯誤,這會使得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總之,對不完善的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劣勢明顯,既增加了維護成本,也浪費了更多資源。受眾人群老齡化,傳承者匱乏如今,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日漸深入,隨著中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青少年已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這導致其對古老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喪失。而且,在巨大生活壓力的支配下,很少有人能用足夠的熱情堅持大多數人不熟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非他們每一代人都精通某種技能,基于此,目前受眾人群老齡化、傳承者匱乏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模式和政策,傳統手藝人數量將不斷減少,將會帶來不良后果。產業經濟鏈未成規模現如今,政府尚未建立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起點、以文化遺產為重點、以媒體和創意文化公司為杠桿的體系,以及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運營模式。當前時期,低效的產業鏈將導致產業無法有效地運用國家資金,這樣一來,社會各界將無法通過媒體宣傳和文化公司展演來了解日常生活中難以看到的文化和技藝,就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經濟效益。現階段,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文化事業部門要把握好機會,努力在模式上尋求突破,并尋求與其他部門的合作。
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要注意的問題
避免急躁,細心鉆研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壓力也在增加,為此,人們會忽視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及傳承。若此類狀況長期持續,那么許多寶貴的文化資源將由此喪失。對此,我們應及時止損,而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系統及平臺,這樣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資源,防止丟失和浪費資源。避免盲目,認真投入地區不同,經濟水平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經濟條件優越的地方有良好的建立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條件,且也會對歷史文物進行良好的保護,特別是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經濟條件不佳的地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當地博物館各方面的基礎設施也會較為滯后。此種差異的存在會使一些歷史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的收藏與保護,也會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得到同樣的重視與保護,最終很容易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所以,我們要盡量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彌補缺陷。回顧之前的研究,可知依舊有一些問題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方面,具體包括技術標準不統一、技術目標不一致、技術管理不規范、執行差異很大等。譬如,建立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反復研究和修改這部分保護體系,并在這個過程中,保證制定的規范與實際相符,我們應該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借鑒之前的成功經驗,進而更好地實現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由于需要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數字化保護工作無法在短時間內全面實現,我們可以結合實際進行有計劃的保護,比如做好對古籍的劃分,看哪些是亟須保護的,哪些可以之后再保護。另外,可以重點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數據庫,這將有助于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不同時代、民族和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第一,要認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并結合實際制訂有效的方案,以防止在正式工作開展中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第二,進行縝密的論證與研究。此項工作較為繁重,需要工作人員進行縝密的鉆研和調研,并通過分析獲取精準的數據。而這部分數據信息需要涵蓋一些基本信息,如發展地區、研究背景、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年代等。第三,要善于觀察生活,通過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促進自身的提升,并盡可能地追求完美。總而言之,在發掘與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避免粗糙,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一項非常光榮且充滿艱難的工作。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可太過粗糙,需要重視精益求精。而且,在對這項工作的不斷修煉和持續改善中,需要做到推陳出新,切實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如在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探討時,如果碰到不懂的問題,就需要做功課、鉆研,以彌補不足。在此過程中,我們既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也能重復溫習與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一舉兩得,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且時代特色鮮明,決定了這類工作是長期工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完成。在這一前提認知下,工作人員一定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極度認真,并嚴于律己,力爭精益求精。可以結合實際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資源數據庫,以便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不同地區、時代及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
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策略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當下,互聯網時代悄然而至,信息技術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中廣泛滲透,所以,人們開始重視網絡安全等問題。骨干部門也需要正確樹立法律意識,并有效認識法治觀念,同時強化監測監督,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有效保護。在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各部門需要認真做好有關保密工作,防止不法知識分子利用漏洞81CULTUREINDUSTRY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文化傳承CulturalHeritage盜取文化遺產知識,甚至開展不法交易,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提升專業數字化技術水平當前已然邁入數字化時代,國家越發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強化了文化遺產管理中的數字化比重,加大了投入,構建了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共享平臺及數據庫,讓每個人都可以提交自己見到和聽到的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其能對大數據進行及時分析,有效篩選、記錄與整理與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相符的文化遺產,讓文化的傳承和建設工作可以實現全民參與。在這種局面下,我們應該開發一個簡單便攜的搜索引擎和操作平臺,并配置相應的反饋模塊,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們能通過簡單的搜索對文化知識進行全面了解,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問題的舉措,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準確性和普遍性。加強對專業化人才的培養,提高傳承者福利待遇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傳承人缺乏。對此,有關部門應當頒布有關政策,持續改善非物質文化資產傳承人的相關待遇,以此提高相關人員的積極性與熱情,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應用中;相關部門要以此為基礎,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在校園內普及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及時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特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與此同時,文化單位還可以組織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免費學習和實踐活動,并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開展在線教學,這樣就能讓人們在閑暇期間足不出戶實現對傳統習俗與技能的了解與學習,并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開闊視野,體驗不同的文化氛圍,進而更好地豐富生活內容。正確樹立保護理念,加大宣傳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但要需要專業人員的維護,而且需要全部公民的共同守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對它進行及時有效的了解及傳承。譬如,相關部門需要正確樹立傳承和保護理念,在有效頒布文化遺產相關保護條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并結合數字時代的相關特點,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宣傳,并開拓新的商業模式,在商品特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一方面實現了宣傳,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也為下屬部門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動力,能更好地提升繼承人及工作人員的熱情與積極性。比如,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進行宣傳。對于地域語言、繪畫等非物質文化藝術,可以通過與服裝品牌、家居、汽車品牌等聯名,尋求商業合作,進而對中青年群體實施捆綁式的宣傳,使受眾群體更具豐富性。總而言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運用數字化路徑進行保護是一個關鍵過程。應用數字化路徑可以使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更深的了解,也能夠實現對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還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差異、知識產權分歧,加之很多傳統文化的流失等,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然而,在未來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背景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將進一步強化,這最終也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更加完善,從而進一步創新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宋方昊,劉燕.文化產業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5(02):83-87.
[2]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01):1-10+157.
[3]劉燦姣,陽利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研究述評[J].圖書館,2016(02):15-20.
[4]劉榮弟,楊國棟,馬東霞.試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應用——以“陜北民歌數據庫”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8,37(02):120-124.
[5]陳燕.一帶一路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19(03):77-78.
[6]賈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進階路向[J].當代傳播,2020(01):98-101.
[7]馬毅.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大眾文藝,2019(24):3-4.
[8]朱燁青,王云慶.數字化傳承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及展望[J].人文天下,2019(17):55-59.
作者:劉建輝 單位:新泰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 上一篇:陶瓷藝術在現代產品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