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路徑
時間:2022-05-18 09:04:56
導語:公共衛生事件下愛國主義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2020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生命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取得了階段性巨大勝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作為擔負立德樹人首要責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在此次事件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挖掘思政元素,厚植家國情懷,引領青年學子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庚子新春,突如其來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中國大地肆虐,張燈結彩的春節冷冷清清,川流不息的城市異常安靜,武漢仿佛變成一座空城,中國好像按下了暫停鍵……我們的國家,黨和政府迅速行動,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在最短的時間扭轉了態勢,奪取了階段性勝利,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類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同時,也應引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一、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來襲,彰顯偉大中國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偉大創造精神。《詩經》中寫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向人們闡釋了吐故納新的道理,這也正是當代與時俱進創造精神的寫照。就是這樣“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使中國甩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推動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在最短的時間扭轉了態勢,充分彰顯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中國效率、中國精神,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令全世界嘆服。“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偉大奮斗精神。《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激勵著中華兒女要發奮圖強、自強不息,這是中國人應有的風骨。面對困難我們迎難而上,絕不退縮,從黨中央到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二、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之中,發掘思政育人元素
(一)將“技術思政”與課程有機結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結合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在高職“概論”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技術思政”元素,向學生普及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使學生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社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二)用“行為思政”激發學子家國情懷。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新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如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出了具體要求。在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千千萬萬逆流而上、奮不顧身投入到工作崗位中的,每一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中國人,與死神賽跑、與病魔斗爭,一次又一次用他們堅定不移的生死抉擇向人們闡釋了何為民族大義、何為家國情懷。他們舍生忘死、熱心奉獻、傾囊相助,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期培育的結果,是“概論”課講授中難得的鮮活案例。(四)用“自律思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內斂持重的文化心態,使得廣大民眾在面對危機時能夠做到嚴陣以待、高度自律,除了自覺遵守防疫規則、響應號召居家隔離之外,社區居民還自發組織、互相監督,為防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中國人務實勤奮、內斂自律,習慣于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未雨綢繆,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優勢。
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之下,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此次突發事件,“90后”新生代力量交出了合格的答卷。高校作為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充分利用疫情中的育人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要做好“五個開展”。(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突發衛生事件態勢得到快速遏制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實踐教材,以愛國力行、共克時艱等為主題,采用多種形式,如線上班會、小視頻共享,將抗疫中涌現的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感人事跡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增強大學生熱愛黨、感恩黨、跟黨走的情感,更好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二)開展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重在對生命的認知和體驗。思考此次事件,一些與生命有關的醫學知識、衛生常識、健康習慣、個體素質等內容應該在教育過程中有所補充。以此次事件為契機,針對學生開展生命健康系列教育,通過典型案例呈現,防護知識的宣講,進一步提升青年學生自我防護的意識,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理性面對困難的心態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強身體素質,保持身體健康。(三)開展科學技術教育。在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大批科研工作者摸底疫情實況、追溯病毒來源、優化防控舉措、啟動疫苗研發……第一株毒種信息及電鏡照片對外發布,第一時間列出了可能對病毒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我們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可采用圖片、新聞、信息分享等形式,開展防控科學技術教育,傳播科學技術的力量,引導青年學生投身于科學技術,特別是在傳染病防治、病毒檢測試劑研發等領域有所建樹,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更大貢獻。(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恩格斯曾經說過,不要過度開采、利用大自然,也不要企圖征服大自然,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越大,自然給人類的報復越強。人不知敬畏,則失戒懼、無底線,結局往往是不堪的;有敬畏之心,則必守道而正己,做到“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止”。在這場戰斗中,生命、生活和生態緊密地互相印證,深思事件發生的根源,給予我們一些啟示,面對青年學生,要積極教育引導其敬畏、尊重、保護自然,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意識,做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者和宣傳員。(五)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來,全國3,000多萬名大學生在家學習生活,親身經歷、親眼見證了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許多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加入戰斗,他們踴躍參加醫療救護、宣傳教育、摸排登記等志愿服務工作,為確保社會安定、人民健康貢獻青春力量,成為阻擊戰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在事件發生期間,將實踐育人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將災難與使命擔當結合起來,讓青年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讓災難見證自己的堅定與成長。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實現的重要途徑,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注重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注重對身邊事身邊人的挖掘。在特殊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從講好“中國故事”深入展開,通過學習感人事跡和模范人物,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將其作為培養家國情懷、樹立擔當意識、形成奉獻精神的重要契機,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振興國家、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曉靜.課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學校道德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09,2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3]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N].中國教育報,2017-03-21
[4]石書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5]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N].
作者:常翔
- 上一篇:數字故事在癌癥病人的應用
- 下一篇:視覺交互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