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策略

時間:2022-05-19 09:12:30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策略

【摘要】本文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進行探討,分析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問題,并提出教學優化策略:從語言建構與應用著手,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與情感;從提升人文情懷入手,給予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從審美鑒賞入手,培養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從文化傳承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思政教育

高校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嚴重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面對這一情況,高??梢詮拇髮W語文課程教學入手,挖掘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潛在的思政教育價值,并做好思政教育的滲透工作,從而有效彌補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提高高校育人質量。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校的一門人文課程,高校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延續中學時代的語文教育,幫助大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增加大學生的人文底蘊。事實上,大學語文課程所體現的教育作用遠不止如此,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方面,大學語文課程同樣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對思政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以理論教育為主的傳統思政教育起到的教育效果越來越差,高校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動力也愈發不足。究其原因,是高校學生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下,每天能夠接受海量的信息,因此信息接收“閾值”越來越高,只有那些有趣、新穎的信息以及信息傳遞方式才能吸引其注意力,而思政課程在教學信息傳遞方面仍以單調的理論灌輸為主,再加上思政語言表達比較嚴肅甚至有些刻板,這種落后的話語系統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則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從語文課程本身來看,其既是人文教育,也是審美教育,通常會將價值觀、教育知識以美學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情感上打動學生,因而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比如,同樣是向學生展示“何為堅定理想信念”,相較于思政教育課程從客觀角度進行闡述,大學語文課程則以詩詞形式呈現出來,高校學生在實際學習認知理解時往往會更喜歡后者。這就體現了大學語文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

二、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

從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現狀來看,依然面臨以下問題。一方面,很多大學語文課程授課教師尚未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價值,因而對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夠重視。很多大學語文教師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價值認識不足,認為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難以開展思政教育。實際上,語文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國民教育組成。通過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將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不但能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還能塑造學生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和審美情趣,樹立堅定的文化自覺和自信,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大學語文課本中包含很多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作品,且這些作品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包括古代文學作品、現代文學作品、當代文學作品等。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只要教學方法得當,便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經典的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等開展思政教育。如屈原的《離騷》表達了屈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與道德情操,《論語》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家庭、國家的聯系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是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這就需要大學語文課程教師積極轉變觀念,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潛力,并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價值。另一方面,一些大學語文教師雖然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本身具備的思政教育價值,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不能采取合適的方法將大學語文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發掘出來,最終限制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價值引領是與啟迪其對文學的審美感悟過程相伴相生的,它既有著與思政課程同構的“顯性”因素,又以其文學的審美特性而發揮著“隱性”功能,在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其“顯性思政元素”,實現二者的融合與有效滲透。要將思政教育很好地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需要大學語文課程授課教師立足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

三、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從語言建構與應用著手,培養學生愛國思想感情

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思政教育融入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文本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等方式,引導學生以愛國主義思想內容作為語言建構的對象,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學生愛國思想感情的培養。比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愛國主義、民族自信等主題,讓學生圍繞該主題進行深度思考,將愛國情感付諸語言表達實踐,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同理,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寫作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手中的筆書寫自己對“家與國之間的關系”的感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而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經據典,為學生提供一些經典古籍,比如《論語》《孟子》等,由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并從中有目的地提取一些與愛國思想有關的政治教育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無論天下如何分分合合,愛國都是不變的主旋律。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愛國情感,成功滲透思政教育。

(二)從提升人文情懷入手,給予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熏陶

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人文情懷和思想境界的發展與提升。在面對傳統文化時,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現代思想辯證統一地看待這些文化,避免誤入歧途。因此,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與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給予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促進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在具體實踐方面,教師可結合高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編排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并將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思政教育主題,比如可以分為“仁者愛人”“家國情懷”“以史為鑒”“熱愛生活”等多個主題,不同主題包含相應的內容,從而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文章,在提升思維能力的同時獲得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學習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在進行語文課程內容編排時,教師要注意編選具備思想教育功能的經典名篇,讓學生在學習經典名篇的同時,在思想上獲得啟迪。如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優秀傳統文學作品,利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給予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蘇軾詞作賞析為例,從教學目標的提煉、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拓展等方面進行探索。蘇軾詞作賞析這部分內容僅用2個課時不可能講完,因此,筆者選擇了幾首反映蘇軾心態變化的詞作來快速講解。在作《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時,經歷了一場政治迫害的蘇軾雖然內心憤懣而痛苦,但他并沒有倒下,而表現出一種超然、曠達、恬淡的精神,因此才有了“江海寄余生”的希冀;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蘇軾已然釋懷,因此有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喟;在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蘇軾更加從容豁達,因此有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筆者引導學生對這幾首詞作進行賞析,感悟他大愛大德的家國情懷和豁達向上的人生態度。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作用,筆者還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對應課程讀、寫模塊,組織全校性學科競賽,拓展課程內容,延伸教學場所,營造濃厚的大語文學習氛圍;課堂是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但又不能局限于課堂,課外的拓展延伸是對主陣地育人功能的輔助與補充。因此,利用班級QQ群可以將課程思政空間進行拓展延伸。筆者在群里與學生分享好文章,傳遞正能量,時刻提醒學生不負韶華,鼓舞他們的奮斗激情;還經常通過圖片分享美好的人和事,從精神上滋養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品德高尚、胸懷寬廣、志向遠大、關愛民生的人。

(三)從審美鑒賞入手,培養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文本閱讀教學入手,在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例如,在開展《滿江紅·寫懷》詩詞閱讀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鑒賞,同時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合適的古風配樂,并在配樂下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引導學生深刻感受作者保疆衛國的堅定信念,體驗奮勇殺敵的壯志感,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與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列舉一些以愛國情感為主基調的詩詞,引導學生就這些詩詞所展現的情感與思想進行深度的討論,并動筆寫一篇愛國主題的作文。這樣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此外,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也分別進行了影像化創造,可以為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審美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帶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滲透。例如,在開展《阿Q正傳》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引導學生從影視配樂、影視畫面等角度入手,探討在當時中國社會背景下阿Q誕生的過程,感受當時社會的保守、封建等社會現象,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阿Q以及整個未莊的大環境進行審美觀照,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并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滲透效果。

(四)從文化傳承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核心要務,需要教師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傳遞的人文情懷及價值觀,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學教師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領,引導學生自覺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蒹葭》是《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被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也被評價為“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通過課堂研討,學生認為“伊人”可以是唱者思念追尋的愛人,可以是一生難覓的知音,也可以是終生追尋的理想、信念。《蒹葭》全詩三章,重章疊唱,蒹葭的蒼蒼、萋萋和采采,伊人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坻等,每一個不同字句都聯系著春、夏、秋季節與情感的變化。通過教師的文本解讀、示范朗誦,學生用心感受到這首詩歌表達了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深沉、綿長的情感;通過分組誦讀、教師點評,學生細細品味了漢語言的音韻、節奏、意境之美,體會中國詩歌悠久的歷史,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的認同感。此外,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在注重活動趣味性的同時,彰顯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引領作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例如,教師結合實際課程教學內容,舉辦詩詞吟誦、飛花令、唱紅歌等活動,通過上述形式豐富、趣味十足的文化活動,并在活動中彰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既能達到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目的,又能夠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實現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在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學蘊含著重要的導向功能價值,因此需要教師從大學語文教學入手,進一步發揮大學語文的教育功能,并采取有效策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做好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從而進一步凸顯大學語文教育價值,有效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荊麗敏.結合思政教育探究大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德育[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2).

[2]吳小利.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語文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20(5).

[3]吳海風.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J].文存閱刊,2020(1).

作者:劉瑩瑩 單位: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