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思路

時間:2022-05-19 10:15:14

導語: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思路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學校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唯有如此,才能夠將學生培養成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更需要來自學校和教師的教導。

一、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不足

(一)教師缺乏信息素養,不足以支撐德育信息化改革

教師不僅是教學一線人員,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引導者,教師職業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特別是在信息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遺憾的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領域的交集較少,學校也很少在招聘過程中特別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使得初中教師的信息素養僅停留在能夠簡單運用信息工具的水平,還無法將其與教育教學高效結合起來[1]。

(二)家長教育觀念匱乏,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刻,雖然懷著樸素的愿望,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更多是將教育職責推給學校,甚至片面地認為家長只需要負責學生的飲食起居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家庭教育的缺乏。特別是對德育來說,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統一戰線,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構建全面立體的教育環境,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部分地區的家長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前往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導致大量學生留守,成長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三)互聯網多元環境,影響學生身心發展

隨著互聯網應用體系日漸成熟,網絡在為學生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對學生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首先,互聯網是一個開放性平臺,信息數量繁多,信息質量良莠不齊,而初中學生年紀小、閱歷淺,缺乏對互聯網海量信息的甄別和篩選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其次,互聯網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在見識到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同時,也容易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不利于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依托互聯網出現的網絡小說和網絡游戲有較強的成癮性,學生一方面樂于嘗試新興事物,另一方面又缺乏強大的自制力,容易深陷其中荒廢學業,虛度美好的少年時光。甚至有部分學生由于財富觀念尚不健全,會盲目地在游戲中充值,給家庭造成經濟損失[2]。

二、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

(一)搭建網絡學習平臺,了解前沿德育理念

現如今,是教育改革的大時代,教育理念時刻都在發生著變革,高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但是,受到空間距離的影響,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向中西部地區學校的輻射傳播較為滯后,使得部分中西部學校的教學模式始終無法和時代發展同步。而借助信息技術,學校可以搭建網絡學習平臺。一方面,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可以在互聯網這座龐大的信息資源寶庫中汲取營養,利用檢索工具收集德育前沿成果,將其添加到教師內部培訓內容中去,不斷提升教師素養,進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網絡學習能夠有效解決教師時間沖突的問題。教師都有各自的教學任務,無法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接受培訓,通過網絡學習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充電”,并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自主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3]。

(二)建立學校家庭一體化的德育體系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只有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才能夠帶來最大化的德育效果。通過建立學校家庭一體化的德育體系,一方面,教師可以加強和家長之間的聯系,突破學校的限制,對學生的狀況有更加詳細的了解,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家長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德育工作。在具體的學校家庭一體化德育體系建立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組織召開家長會的形式,讓家長到學校里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可以讓教師定期去學生家里問訪,制定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德育方法和內容,從而確保德育質量。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家校雙方都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尊重客觀差異性,重視學生個性化培養

隨著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傳統德育模式下統一化教學的局限性。傳統模式下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降低了學生對德育內容的學習興趣。所以,為了進一步改善初中德育的效果,就必須充分認識到客觀差異的存在。對待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務必保證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心理狀況相匹配,讓德育直接指向學生價值觀念的薄弱環節,幫助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實現全面成長。除此之外,在中學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相較于對學生進行統一化的教育,教育效果更加深入,也更能融洽師生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正向力量,使德育效果更加顯著[4]。

(四)構建多媒體課堂,強化課堂感染力

與眾多教學活動相比,德育無疑是特殊的。相較于其他學科,德育不僅要求學生記憶并理解教學內容,還要求學生認同其中的價值取向。但在德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采用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局限性較強,感染力不足,無法進入學生的內心。而在構建多媒體課堂之后,借助其便捷的音視頻展示形式,能夠給學生帶去沉浸式的教育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加深學生對德育內容的認同感,增加德育課堂的感染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就課堂上涉及的話題展開探討,從而拉近德育理論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到的德育知識印入腦海、銘記在心,并將其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滴行為中去。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嘗試以教學視頻為藍本,設計出相應的情景話劇讓學生排練。

(五)深入學生內心,和現實生活相結合

德育雖然立足于思想領域,核心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德育可以與現實層面脫節。恰恰相反,思想是一切行為活動的根本指導,價值觀念也將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納德育,就需要教師將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充分結合起來。一方面,結合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的實例,透過現實生活進行講解,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德育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增加德育的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多彩,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認真聽講,接受德育的教導,并且也使德育內容更有說服力。除此之外,還要改變社會大眾對德育管理工作的錯誤認知,意識到德育管理工作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階段的初中學生來說,更是不可或缺[5]。

三、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想全方位、立體化提高教學質量,就不能僅將目光放在教學方法優化上,還應放在德育能力提升上,促使學生的能力素養與道德修養同步提高,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構建健全的德育工作體系,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并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相關經驗教訓,才能摸索出最適合的德育工作開展途徑。此外,德育工作者也要意識到當代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先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

作者:沈海云 單位:甘肅省景泰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