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致用學堂發展核心素養的方法
時間:2022-05-19 10:03:29
導語:小學數學致用學堂發展核心素養的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致用學堂”,顧名思義,即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為目標構建的課堂,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增強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是隨新課改而生的新教學理念。而核心素養,指的是小學生在學習和知識運用過程中形成的綜合素養,涵蓋面十分廣泛。教師基于新課程改革進行教學,不僅需要構建“致用課堂”,還要加強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探究基于“致用學堂”發展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勢在必行。
一、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習慣直接向學生講解數學理論知識,容易使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學生無法感受主動進行知識探究的樂趣,影響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沒有更多機會鍛煉自主思考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和邏輯思維水平等也難以獲得提高,對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1]。此外,還有一些教師為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會選擇“題海戰術”,在課堂內外都要求學生做大量練習題,這無形中增加了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容易使之產生厭學情緒,同樣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形成阻礙。
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關鍵在于讓學生主動探究并運用數學知識,將教、學、做結合在一起。本文基于“致用學堂”總結了五方面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策略。
(一)關注趣味,培養喜愛之情
增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喜愛之情是發展其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愛數學,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究和運用,進而在不斷的學習和應用中增強核心素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更喜歡有趣多變的事物,將數學知識以符合其認知習慣的形式呈現出來,有助于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2]。因此,教師可以在“致用學堂”中加強趣味教學。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校園中有“角”的畫面,然后借助這些熟悉而有趣味的場景,引入數學概念中的“角”。如五星紅旗上五角星的“角”,由兩條邊和一個頂點組成,再引導學生尋找畫面中更多這樣的“角”。在學生初步了解“角”的特點后,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片《熊出沒》《小豬佩奇》等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對其中出現過的“角”展開分析。這樣一來,數學概念的介紹與講解均生動有趣,并與生活緊密相關,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和喜愛,還能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這對其核心素養的發展、“致用學堂”的構建均大有助益。
(二)善用情境,培養小學生數感
數感是小學生學習并運用數學知識的基礎。簡單來說,數感即數學感知力,包括對數字、數量關系、運算結果的感知。形成良好數感不僅可以在學習中更準確地理解知識的含義,還能更加順暢地實現知識運用。而情境的創設,對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讓小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數學應用情境中,可以促使他們對情境中的數學信息進行思考,從而幫助其數感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在“致用學堂”上嘗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感受、學習和運用數學[3]。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認知經驗多來自日常生活,所以在選擇情境創設材料時,可以生活要素為主。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如果書頁上的字有22行,每一行都有26個字,那該怎樣算出這頁有多少個字?給出情境后,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觀察,鼓勵他們結合“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學習經驗進行估算。比如,可以先將26看作25,將22看作20,通過湊整就可以估算出可能有500多個字。緊接著,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更準確的估算:“先估計20行有多少個字,再估計2行有多少個字,最后將結果相加。”學生按此估算,就能得出“20行有520個字,2行有52個字,一共有572個字”這一更準確的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數感得到強化鍛煉,而且也能幫助學生在無形中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運算方法,核心素養發展和學以致用目標同步實現。
(三)信息化教學,培養幾何直觀
發展數學核心素養,還包括培養小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幾何直觀就是利用幾何圖形直觀地展開數學思考和想象。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小學階段應學會用圖形描述并分析數學問題,養成結合圖形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在“致用學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幾何直觀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4]。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為例,為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例題:如何在一塊邊長固定的長方形木板上鋸下一個面積最大的正方形?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想法,然后通過智慧白板用動畫嘗試各種切割出正方形的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最大的正方形”與“長方形”在邊長方面的關系。通過信息化教學,具象的幾何圖形可以將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輕松發現“邊長與長方形的寬相等的正方形面積最大”這一規律。接下來,教師還可以將互聯網中豐富的數學實踐資料利用起來,設計其他同類型題,指導并鼓勵學生運用信息化手段自主畫圖解題,借此更深入地理解幾何圖形與數學解題間的關系,強化自己的幾何直觀能力。
(四)符號化答題,培養數學符號意識
數學的基本語言是文字、圖像和符號,小學數學中就有大量符號,能夠簡短地表示數學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屬性。如表示長度關系的符號cm(厘米)、m(米),表示容積的符號L(升)、ml(毫升),表示面積的符號cm2(平方厘米)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應用數學符號,因此,教師應在“致用學堂”上充分關注數學符號,指導學生理解、學習和應用符號[5]。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一課為例,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升的符號L、毫升的符號ml、升和毫升的換算關系等。然后設計習題,例如通過多媒體展示“裝滿水的魚缸”“一瓶醬油”“一湯勺水”等信息,并標注對應的容量信息,如80()、400()、10()等,讓學生在括號中填入合適的單位符號,鍛煉學生認識和應用這些符號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將1L奶茶平均倒入5個紙杯中,每個紙杯倒多少”等問題,要求學生用符號表示計算結果的單位。在學生寫出0.2L這一答案時,可以要求他們嘗試使用其他的單位符號,如ml。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的符號意識逐漸得到強化,并能夠在獨立解題時更加關注符號的變化,使數學課堂學以致用和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雙雙實現。
(五)想象遷移,培養空間觀念
新課程標準還指出,小學數學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其能通過幾何圖形想象出實際的物體形態,并能根據物體特征構建出幾何圖形。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致用學堂”上鼓勵學生對空間幾何圖形展開想象必不可少[6]。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在“致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然后拋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看到過哪些正方體?”引導學生觀察聯想,將空間幾何概念與魔方、粉筆盒等日常可見的實物對應起來,由此對空間幾何圖形的特點形成更準確地把握。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長方體展開圖,然后引導學生據此想象正方體的展開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通過動手制作正方體,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其展開圖的特征。當想象被運用到知識探究與實踐中,學生就能更輕松地實現對空間幾何圖形的深度學習,空間觀念素養必然得到提升,學以致用的學習目標也能更好地實現。
三、結語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一些刻板化教學、實踐單一等問題,不僅阻礙了“致用學堂”的構建,也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在新環境下重構小學數學課堂,一方面應主動解決傳統問題,另一方面應積極探究教學新方法。總體來說,將趣味理念、情境手段、信息化工具、符號化意識等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發揮較為理想的效果,能夠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和運用,也能夠在保障“致用學堂”構建的基礎上,實現高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作者:黃玉春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一小學
- 上一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線上教學研究
- 下一篇: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