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提升策略

時間:2022-05-19 10:32:15

導語:小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提升策略

隨著小學生學段的逐漸升高,作文教學在語文學習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然而,很多教師面對教材中的單元作文訓練,大多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并沒有真正根據學生的問題去因材施教。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讀書寫字,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為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站在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的視角上,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了小學生寫不好應用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切入不準——精研審題立意

審題,是寫作時的第一道關口,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小學生在寫作之前,只有審清題目的要求,理解作文題目所表達的意思,抓住題目的“重心”和作文內容的重點,才能確定寫作的方向,明確作文的文體類型,根據作文要求行文創作。1.審題材,定方向在小學階段,學生所接觸的應用文的題材一般包括:請假條、作品梗概、通知、書信、日記、啟事、倡議書等。每種應用文的格式要求都不相同,又都有嚴格的規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判斷作文題目的具體題材類型,通過分析抓住“題眼”,從而把握寫作方向,確定寫作思路,開好作文的“頭”。“萬事開頭難”,在應用文寫作訓練中,我常常看到學生面對一個作文題目兩眼空洞地望著天花板,抓耳撓腮地不知從何處下筆。這個時候,很多語文教師就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總會忍不住把例文思路和教師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習作千篇一律。這樣的切入引導方式并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很多獨特的想法,教師的強加式教學引導,只會讓小學生繼續陷入固定作文思維中,無法產生寫作的興趣和創作的欲望。只有啟發式放手審題,才能讓每個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作文“題眼”,確定自己的作文題材,從而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優秀習作。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習作六“學寫倡議書”時,教師不要一上來就告訴學生什么是倡議書、怎么寫倡議書。六年級學生已經擁有自主審題的能力,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題目內容,確定這是一種書信體應用文題材,并透過“倡議”兩個字明確寫作的方向,即把自己希望得到別人支持的想法,如“保護環境”“愛護小動物”“節約用水”等內心活動轉化成寫作的動力和活力。“火車開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學生在應用文寫作學習中,只要清楚了寫作的方向就可以根據格式要求,以鮮明的標題、清楚的倡議內容來表明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的應用文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因自己的一份倡議,喚起內心的正義,在選定正確的作文方向的同時,也明確了正確的做人方向。2.按要求,理思路在明確的方向指引下,小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巧妙引導中,弄清楚了應用類作文的題材和方向,便可按照每種應用文的特定要求,理清思路,水到渠成地進行作文創作。與其他的敘事、說明、議論等文體不同,應用文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如請假條和通知等,一般都要求在第一行正中間寫上“請假條”“通知”等字樣,而正文內容都要另起一行,并根據具體的要求進行內容的準確描述。這樣的應用文,不需要太多的修飾語言和華麗的辭藻,只要把請假的原因和起止時間,通知的時間、地點、事情和參加人等內容簡明扼要地表述清楚就可以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每年的小升初應用文寫作訓練中,很多學生在進行這種便條格式應用文寫作時,總會出現五花八門的錯誤,不是格式不對,就是內容不完整,要不就是語言啰唆復雜難懂。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須寫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確,句穩詞妥,通體通順,讓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說的是什么。”故而,語文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鞏固應用文的格式要求,不能認為高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強,就不用進行任何指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作為小學生作文教學中的引路人,要時刻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導航指引,讓小學生在迷茫之時能快速地找到寫作的方向。在進行應用類作文練習前,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寫法要求,讓小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對易錯點產生深刻的印象。一些有經驗的語文教師也會根據自己的特有經驗運用順口溜、小兒歌等趣味化的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下、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相應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寓教于樂在看似很嚴肅的教學中也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體現,這樣的作文教學既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內容空洞——提升作文情感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在應用類作文教學中更是如此。首先,語文教師要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后,明確應用類作文文體的具體類別。不能一以貫之地認為應用類作文就應該固定格式、固定內容,而要根據不同應用類作文的要求進行恰當的情感表達。如進行書信、日記等作文教學時,教師除了指導寫作格式外,更要將側重點放在學生的作文內容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多樣化閱讀,積累素材,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寫作內容。1.注重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寫作情趣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實踐中,總是能看到各種內容空洞的套話書信和“流水賬”似的日記。究其原因,是小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沒有切身體會,哪來真情實感和情感共鳴呢?如六年級上冊《盼》這篇文章,為什么作者能把“我”盼雨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寫得生動有趣呢?如果僅僅是憑空想象,一定是空洞而不真實的,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文思如泉涌。生活是小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最佳途徑,在應用類作文教學中,特別是在日記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通過例文和課堂練筆激活學生的寫作熱情,更要讓小學生養成練筆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堅持每周走進大自然,走進朋友圈,走進生活,通過不同視角感受生活:聽鳥鳴、動物叫,也聽生活中有趣的傳聞;看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也看世間百態。讓小學生從小就可以觸摸生活的質感,探索生活的奧秘,感受生活的美好。學生在這樣的生活實際體驗下寫日記,就不會是千篇一律地起床、刷牙、洗臉、看電視,也不會局限于淡而無味的“流水賬”似的敘述。小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每一周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世間萬物,體驗到的酸甜苦辣訴諸筆端。日記雖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內容卻并不拘泥。小學生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情感會越來越細膩,作文表達也會越來越生動。學生在自由的創作空間里可以盡情地將某一天最受感動的瞬間進行細節化的描述,從而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將某一日中看到的最美的日出、最迷人的夕陽、最特別的云彩變化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這就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長此以往,小學生的應用類作文寫作水平會越來越高。2.借助多樣化閱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情感是靠生活體驗得來的,表達是靠豐富的閱讀積累支撐的。生活這本大書讓小學生獲得了多種多樣的情感體驗,但作文創作不能只寫開心、難過、好玩、無聊等簡單的情感。要想讓一篇實用類作文成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文字素材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多樣化的閱讀積累是支撐小學生作文內容的骨架與血肉,語文教師在課堂文本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把精彩片段、優美詞句的表達方式,內化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寫作素材。高年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豐富寫作素材的最佳途徑。小學生在閱讀體會課內名家名篇經典作品的不同語言風格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如何幽默為文,如何在平易淡樸的語言中表達想法,如何在詩情畫意的語言中贊美事物……再配合課外的閱讀鏈接,讓小學生從閱讀一篇課文,走向探索一本書,從一本書的滋味中,激活閱讀味蕾。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課文《草船借箭》時,教師結合課內閱讀賞析,讓小學生對諸葛亮等相關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形象產生興趣,從而引出《三國演義》,再從《三國演義》拓展到四大名著,使學生對經典名著產生閱讀期待。這樣的同類型閱讀鏈接既豐富又有趣,小學生便可在這多樣化的閱讀體驗中收獲豐富的語言素材和寫作技巧。“書讀百遍,而義自見”的效果,應用到書信和日記的寫作訓練中,恰好解決了小學生無話可說,作文內容空洞乏味的問題,勢必讓小學生收獲不一樣的精彩,獲得應用文作文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三、層次混亂——抓好句段過渡

寫作文先看看字數要求,再搜索一些頭腦中存儲的資料就開始七拼八湊地寫作,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進行應用類作文寫作時出現了層次混亂的問題。雖然作文的寫作就是從字詞到句段的組合,但是這種組合是需要順序和恰當銜接的。生硬地拼湊和無序地亂放詞句,不僅不能為作文增添色彩,反而會出現病句、文章思路不清晰等各種問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此問題,充分鍛煉學生的表達思維,培養學生較強的銜接過渡能力。1.在口語表達中訓練遣詞造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凡是能言善辯、愛表達的學生都有出口成章的潛力。那些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發言、樂于表達的學生不論是在片段作文練習,還是在整篇文章的練寫中,都能以清晰的思路,準確而恰當地表情達意。而不善于參與課堂,不喜歡講話的學生,總是會寫出一些驢唇不對馬嘴的句子,使用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看似都是在積累之上進行的作文表達,而實際上卻是清晰與混亂的對比。之所以出現這兩種不同的結果,主要就是一些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平日積累進行大腦的再吸收,只是存儲,不知如何使用。有問題,就有解決的方法,既然是因為無法吸收而造成的語句問題,那么教師在應用類作文教學中就要從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讓小學生在聽、說、想的結合訓練中提升遣詞造句的本領,進而提高寫作水平。口語表達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可以是作文教學的合作式、互動式交流,也可以是情境氛圍中的自我發揮,甚至是每堂語文課中的隨機提問,都可以讓不愛表達的學生獲得口語表達的訓練。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中,語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同齡人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尤其是談到曾經一起經歷了六年的小學生活,這時候那些不愛講話的學生也被打開了話匣子,把積累的詞句與真實的感情進行有效的融合,于潛移默化中提升了遣詞造句的本領。如,說到舍不得的人時,有的學生就可以用自己積累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進行恰當的情感表達;有的學生就可以把“依依不舍”和感念師恩聯系起來,想起了教師陪伴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并用樸實而真摯的話語,流暢自如地表達出來。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方式,卻可以讓每個小學生都得到遣詞造句的訓練,在之后的應用類作文畢業紀念冊的創作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思路清晰地把屬于自己的記憶珍藏起來。2.在練寫評講中學會句段銜接“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在作文教學中,練寫與評講的完美結合才是提升小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的實戰性方法。有的時候,為了趕教學進度,或為了完成特定的作文教學任務,語文教師在應用類作文教學中會忽視評講作文的重要環節。而這樣的忽視就會讓學生的錯誤點被掩埋,教師不能及時糾正學生在作文練寫中出現的句子不通順、構段不合理等問題,就無法真正提升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同樣的素材,不同的學生會呈現不同的寫作效果,善于使用關聯詞語的學生和懂得如何進行段落間過渡的學生所展現出的作文銜接自然,行云流水;而不懂得銜接過渡的學生,呈現出來的作文則是生拼硬湊,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練寫后通過及時的評講,讓不會句段銜接的學生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從精于銜接的學生那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例如,進行六年級下冊寫“作品梗概”的應用類作文教學時,教師要通過評講習作的方式,讓學生從優秀的習作中掌握把握脈絡、合并成段、連貫表達的好方法。小學生在評講作文的參與和反思中可以通過借鑒他人把自己所寫的問題文章修改成佳作,在以后的寫作中能靈活運用承上啟下、關聯詞語和“總—分”“分—總”等構段方式來合理布局作文,進行一氣呵成的創作。總之,在小學語文應用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常見問題對癥下藥,進行改進式、提升式作文教學。“以知錯而改,善莫大焉”的古訓理念切實提升小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

作者:朱萍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