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材深度研讀研究
時間:2022-05-19 10:27:41
導語:小學數學教材深度研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深度研讀教材,挖掘知識的本質內涵、探尋內容背后的“暗線”,既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一線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單元的研讀為例,結合“名師工作室”靜態“研”的過程和對課堂教學動態“讀”的實踐研究,剖析了小學數學教師深度研讀教材的四種視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深度研讀;四維透視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文本載體,分析教材是教師必備的素養之一[1]。對于教材的解讀,教師不僅要讀懂,更要讀透、讀通、讀活[2]。深度研讀教材是教師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的必經途徑,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決定課堂教法、學法選擇的必要依據。昆明市“周佳泉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開展了深度研讀教材的活動,促進了教師對小學數學教材的理解。現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單元的研讀為例,剖析小學數學教師深度研讀教材的四種視角:整體系統研讀法、深度追問研讀法、橫縱對比研讀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讀法,幫助教師全面、準確地把握教材文本傳遞的編寫意圖。
一、整體系統研讀
整體是一個由內在關系的部分組成的體系對象,即一個有組織的事物;系統指把零碎的知識構成一個集合。整體系統研讀法指立足某一主題,把課時內容、單元知識、整冊教材、全套教材甚至不同學段教材前后相關知識作為一個整體,從全局角度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從而系統地把握知識結構,全面提升研讀水平的廣度與深度。1.立足整體研讀結構體系為弄清某一知識各版塊教學內容間的系統性,首先要把分散在前后幾冊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整理出來,繼而以網狀結構為指引導向,深入對具體內容進行研究,讓各部分知識點在關系鏈與關系網中變得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例如,“簡易方程”單元屬于“式與方程”部分的內容,按照知識線路的發展,簡易方程共包含五部分內容:用字母表示數、方程的意義、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實際問題與方程。從用字母表示數到解方程,是代數思維方式的進一步發展,這既是學生對所學運算意義和數量關系的運用,又是學生學習第三學段代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中知識點之間的編排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第一小節中突顯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的重要性。第二,重視等式基本性質的教學,并以此作為后續解方程的依據,突出了等式性質在解方程過程中的重要價值。第三,本單元的現行教材相對以前實驗版教材來說,更加注重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2.立足整體明晰內容與目標每冊教材均由不同領域的單元內容構成,研讀時應從整體視角出發,對單元內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分析[3]。可根據課標中提供的行為動詞,利用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反映內容間的關聯,從整體意義上把握每單元的知識點與學習目標。例如,從整體視角上分析“簡易方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結果目標(了解、理解、掌握、運用)與過程目標(經歷、體驗、探索)方面的達成度,以此作為對教師教學評價與學生學習評價的依據。通過整體系統研讀,對單元教學內容的學習目標進行歸類整理后,明確單元教材的重、難點,教師在制定具體的課時教學計劃時才能做到穩操勝券,致力實現高質高效的課堂教學。3.立足整體把握課時內容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教材內容呈現的編排原則體現出螺旋上升的特點,前后內容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整體研讀單元內容與學習目標后,教師可根據每一節課具體的教學知識點進行深入研讀,讀出各知識點的“生長點”與“延伸點”,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發展,后有延伸”,承前并啟后。例如“用方程解決問題”內容,例題層次性較強,都圍繞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由淺到深、由加減到乘除,按照螺旋上升編排,研讀時應從整體出發,學會承前啟后。其中“前有孕伏”表現為學生掌握了未知量可以用字母表示,“中有發展”指學生學習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后有延伸”為后續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奠定基礎。
二、深度追問研讀
深度指觸及事物底部或其本質的程度,追問指對一件事物反復、多角度的問,追根究底地探尋事物本質。深度追問研讀法指圍繞教材核心知識點研讀,從知識的素材內容、數學本質、呈現形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數學思想、文化素養及育人功能,研讀中多問一些為什么,多追問教學內容前后的聯系、引用素材的蘊意、增刪的緣由等,進而把握編者的意圖、各知識點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拓寬研讀深度。1.在例題素材的變化處追問素材內容指數學教材上所呈現的文本、圖片、表格等資料,此種材料是靜態的,研讀的目的就是通過深度追問使靜態素材動態化。教師研讀時對于素材的變化之處應多問為什么,例如現在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素材?這樣的素材適合學生的學習嗎?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素材還可以用哪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來替換?這樣的學習情景對于教與學的影響如何?概念的本質內涵與外延現狀如何?“明線”后隱藏的“暗線”內容是什么?等等。2.在呈現方式的調整處追問對于同一內容,新舊教材的呈現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且其變化一定有編者的目的和意圖。因此,研讀時針對呈現方式的變化也要多追問為什么,弄清緣由才能在教學中有效應對。追問每冊教材中知識點的結構體系發生了哪些變化?前后內容間的順序為什么要進行調整?某些地方增加提示語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如“用字母表示”內容,可追問教材為什么要在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中安排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其歷史背景與來源是什么,它的歷史演進過程如何?等等。3.在解決問題的變化處追問解決問題中算法多樣化的呈現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多樣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材在呈現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之后,往往會呈現小精靈的一些提示語,如“你還有不同的算法(想法)嗎?你還有什么發現?你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嗎?”此時教師研讀教材應在這些地方進行深度追問,編者的意圖如何?解題策略多樣化的意義?等等。例如“實際問題與方程”內容,教材呈現用“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這個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決問題后,小精靈又提出“你是怎樣列方程的?”教師應深度追問此提示語背后蘊含的深意,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想一想:還可以找出哪些等量關系?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交流,找出“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的關系式,然后根據這兩個等量關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解決問題。這樣的深度思考和追問,不僅拓寬教材的寬度,而且在追問中能培養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全面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四能”目標。4.在習題的增減處追問修訂版教材相比于實驗版教材,習題的數量有所增加,教師研讀時應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某部分習題增減的意圖、緣由是什么?習題內容與形式的安排是否與例題教學的新知一致?每部分習題是如何設計的?每道習題的具體目的及前后聯系是什么?針對學情習題的設計中哪些內容有待改進與補充?等等。
三、橫縱對比研讀
對比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橫縱對比研讀法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教材,在全面、準確、深度把握的基礎上,從橫向上對同一時期不同版本教材,或從縱向上對不同學段的教材和不同時期同一版本教材進行對比研讀。研讀時要找出教材中的共性與個性,在尊重當前版本教材原意的基礎上,因時因地以本班學情為基礎,對其他版本教材的優點和精髓進行合理借鑒,并恰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調整優化當前版本教材內容,提高研讀教材的深度性與教學的實效性。1.橫向對比研讀目前不同地區所使用的教材,其內容都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編寫,但編者的編排思路卻大相徑庭。不同版本教材同一知識點在內容的設置、深度、廣度,例題的背景素材、呈現方式,習題的配置、類型、難度,活動的呈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各有優點。在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可以進行橫向對比研讀,考察其他版本教材的優點。蘇教版“用字母表示數”在五(上)中被獨立編排為一個單元,簡易方程編排于五(下),分為兩個單元教學。對于“用字母表示數”內容的編排,知識點較多,有七個例題,均較注重數量關系的呈現,這主要是因為由具體數量過渡到數量關系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飛躍,而由數量關系再到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則是一次質的飛躍。呈現方式體現出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內容層次由易到難,由一步計算到兩步計算再到三步計算,有效地分散了教學難點,符號意識得到有效滲透。北師大版對此部分內容的呈現既簡潔明了又概括抽象。教材中用三個不同的情境來呈現出知識點的層次性,青蛙兒歌情境呈現的是用字母表示一個變化的數;年齡問題和擺小棒探索規律情境則讓學生體會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系,并在習題中呈現用字母表示數可以解決較多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可合理借鑒蘇教版內容的編排和北師大版情境的引入,適當創生改進此部分內容的教學。2.縱向對比研讀研讀修訂版教材中某一知識點的內容時,可縱向對比教學大綱與實驗教材,對比前后不同教材哪些地方沒有變、沒變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縱向對比過程中,教師可有效借鑒教學大綱與實驗教材在編排方式與內容上突顯的優點,對現行教材進行有效開發。具體表現為:應關注同一內容在不同時期版本中知識結構體系的編排、例題習題的設置、內容呈現的方式、情境素材的選擇等方面的異同,對比研讀其變化的深意,根據學情合理借鑒其優點,增強教材的適時性與針對性。例如“用字母表示數”內容,根據修訂版與實驗版教材縱向對比可知,修訂版刪除了實驗版中例1的教學內容,并將例題前后呈現的順序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兩個版本在教材素材選擇、問題情境的設置上并無太大差異。修訂版教材將原教材的例4編排為例1,在呈現用字母表示運算規律時用表格來輔助,其目的在于給學生一根線,幫助學生回顧先前所學知識。修訂版在此小節還增加例4與例5,讓學生對數量關系的認識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
四、移情理解研讀
移情理解指以尊重理解他人為前提,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揣摩其情感態度、思想動態及其對世界客觀的看法。教材的移情理解研讀法指教師要學會站在編者、專家、學生、自我等“多視角”的角度去審視教材,站在不同立場領悟教材蘊含的意圖,研出其中的內涵,悟出其中的精髓,深入把握知識本質。1.站在編者和專家視角,領悟教材編排意圖從幾次課改中可知,數學教育的發展經歷了由《數學教學大綱》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再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轉變,而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隨之,教材的編寫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在這一轉換修正過程中,教材內容需要調整、增刪、變換等,對于其不同之處變化的原因,則有待教師研讀教材時去進行深究。例如“用字母表示數”內容,修訂版教材在此部分出現了三大變化: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部分的例題數量有所增加;等式的性質方面,實驗教材僅憑借天平平衡原理幫助學生理解,而新人教版教材則以課標要求為依據,在教材中準確呈現等式的基本性質,利用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實驗版教材把解方程與用方程解決問題合并編排為一個知識點,而人教版教材則把這兩部分獨立編排為不同的小節,且解方程的類型數量也隨之增多,有利于分散難點。2.站在學生視角,根據學情處理教材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性,在認知發展與個性特點上具有不平衡性,致使對于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看法。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站在不同學生的立場,因人制宜地進行教學,把握基本“學情”,以“情”促教。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把握教材預設的生長點與內容安排的合理程度,學會思考其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沒有同化新知識的內容?生活經驗和認知現狀如何?學習時存在的疑問和障礙以及突破的方法是什么?個人獨立學習、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及教師引導學習的內容分別是什么?站在學生角度對以上問題進行換位思考后,將有助于教師對教學起點及重難點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掌控教學過程,打造高效課堂。例如“用字母表示數”內容,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前期學習中對符號概念已有一定認識,在生活中也曾接觸過。如當一個物體數量很多不能用具體數字來表示時,就會用抽象的詞語來表示,這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第二,本節課內容較為抽象,教學情境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有助于其知識的遷移。3.站在自我視角,根據自身能力創生教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自身經驗的不同,教師對教材同一內容理解存在差異,有的側重于解題思路的研讀,有的側重于顯性知識理解的研讀,有的側重于思想方法的研讀。同時,不同版本教材都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留下了探究和交流的空間,要求教師從自身出發,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能力通過多種方式對教材進行有意義的加工、補充、延伸,放大或細化某些知識點,創生出教師能力范圍之內能實現又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內容[4]。因而,教師研讀教材時還應站在自我角度,從自身能力出發去研讀,并對教材進行相應的改編和創生。綜上所述,深度研讀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只有從不同的視角去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真正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彭亮,徐文彬.論小學數學教師教材分析素養的要素[J].教學與管理,2021(17):56-59.
[2]劉志彪.小學數學教材解讀的四重境界[J].教學與管理,2020(29):36-38.
[3]徐國裕.小學數學教材研讀與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姚奇.深度閱讀教材的“三維”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18(Z3):11-12.
作者:吳駿 羅瑞 周佳泉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金康園小學
- 上一篇:鄉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提升路徑
- 下一篇:小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