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社團立德樹人價值和對策

時間:2022-06-28 16:03:54

導語:大學體育社團立德樹人價值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社團立德樹人價值和對策

摘要大學體育社團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大學體育社團的育人價值,根據體育社團的具體特征,從社團理念、主體、內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制定育人策略,多渠道落實高校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學體育社團;育人;立德樹人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并貫穿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根據文件精神,立德樹人應對大學生全方位、全覆蓋來開展。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務便是“立德樹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育人、培養什么人是大學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價值塑造三者融為一體,將知識技能教育與品德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1]大學體育社團是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體育課堂的延伸,它脫離了教學計劃的約束,自成體系,可以更靈活、更便捷的服務學生,是全方位開展大學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1立德樹人是大學體育社團活動的最終目標和根本任務

1·1立德樹人是大學體育社團的根本任務

大學體育社團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承擔起相應的育人任務。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對于大學體育社團而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通過體育社團建設,汲取大學校園文化的營養,打造和構建以德為先的體育團體,并引導團體成員明大德、講公德、嚴私德,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大學體育社團活動作為高校課外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與其他形式和內容的體育教育密切配合,能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質,共同完成高校課外教育的任務,已成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途徑。[2]

1·2立德樹人是歷代教育活動共同遵循的育人理念

我國傳統文化蘊含深刻的“立德”與“樹人”育人思想,“立德”一詞,是樹立德業之意,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顯而易見,傳統文化倡導人生的境界是樹立道德,在立德的基礎上才能夠建功立業,最后是立言、著書立說,立德是立功、立言的根本和保障,后來被稱為我國古代的“三不朽”。與立德相對應的是“樹人”,就是培育人才,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顯而易見,樹人強調的是育人大計不是一朝一夕,要作為百年大計、終身之計。立德是樹人的基礎和根本,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歸宿。“立德”“樹人”因而也成為我國歷代教育所共同遵循的理念。大學體育社團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3]大學體育社團應遵循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充分開發社團優勢,挖掘育人元素,落實育人使命,讓教育理念變成育人成果。

2大學體育社團的育人特性

2·1大學體育社團參加成員的非強制性

大學體育社團的最顯著特點便是非強制性,它是為了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由學工處、團委等部門領導、監督、協調,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愿參加的學校體育組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興趣愛好、同時又集知識、健康、娛樂、競技等于一體的多元化課外教育活動,寬松的教育管理環境,使得體育社團發展成為大學課外群體活動競賽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以及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交流的主力軍。[4]因此,大學體育社團育人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社團的價值觀、社團理念、社團文化、社團活動等吸引成員,吸納育人主體。

2·2大學體育社團育人的滲透性

由于大學體育社團的非強制性,決定了社團育人的滲透性。滲透這一育人特征使體育社團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灌輸”理論育人區別開來,充分調動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體育社團育人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熏陶、滲透、浸潤過程,把社團價值觀念、發展理念、行為準則等通過點滴滲透的方式傳到大學生的內心。[5]

3大學體育社團的育人價值

3·1調動大學生運動參與積極性,體現育人客體主動性

大學體育社團內容的可選擇性打破了課堂體育教育機制的約束,社團成員可以根據自身運動水平、興趣愛好等主觀因素選擇難度適宜的運動項目,與體育課程相比較而言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放開運動項目的選擇面,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和時間自由的分項分級選項,基于學生主體需求的變化而展開。大學體育社團在客觀上給社團成員提供了選擇體育項目的同時,也對教育目標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社團的文化氛圍要求成員必須逐漸適應自主鍛煉、制定自身運動處方,同時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承擔起培育新人、新成員的育人任務,由課堂的受教育者轉變為社團的教育者,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教育理念的創新、終身體育的受益者,體育社團的管理教育模式與終身體育的培養理念完美融合、統一。

3·2發揮體育育人特色,身心統一

大學體育社團組織各項體育項目活動,在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有其特殊價值。任何體育活動都是知、行、情、意的高度統一,都是身體、情感、心理、意志等多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這也就讓體育社團活動具備了其特殊價值:健身修心、錘煉意志、增強抗壓能力。對于體育活動的特殊心理價值,偉人毛澤東同志在在1919年的《新青年》雜志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確提出:“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位置,體強壯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德智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6]由于體育項目的特殊性,從開始訓練到比賽失敗是一種常態,如何面對失敗,調整好心理接受失敗,同時吸取教訓在接受失敗的同時加強訓練取得成功都對社團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訓練比賽的過程中,不僅是技術、戰術的考量,更是心理、毅力的角逐。誠然,體育競賽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也是促進鍛煉的最大動力,如何面對成功和失敗需要社團給予積極的啟迪和引導。總體來講大學體育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治療心理疾病、改善情緒狀態、發展健全的人格等。

3·3關注育人個體,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

大學體育社團活動脫離了體育課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考核標注的約束,更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影響身體活動有多種因素,除去自學習者自身努力之外,其他遺傳因素比如體重、身高等等也非常重要,而且是后天無法彌補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社團項目更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協會發展,這也是體育社團的價值和使命。我國臺灣省的體育課程標準對體育的育人功能做出了很好的詮釋:“體育的哲學概念應該是‘讓每個學習者都能’。換言之,受過正常體育熏陶的學生,不論其天分如何,都應該有參與人體活動、發展適合自己年齡特征的適當技能的機會,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樂”。[7]大學體育社團的服務宗旨是照顧好每一位成員,在社團活動中使每一名成員都得到關注和尊重,同時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促進社團成員的進步和成長。

3·4注重情感體驗,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認為:“教育,不能停止在兒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著,就應該是繼續的,人的發展是通過一生來完成的”。體育運動作為一種保持人類生存活力的手段逐漸被接受和重視,終身參加運動,享受運動已成為一種趨勢。對大學生而言,選擇與其心理、生理發展相適應的體育運動項目,激發體育興趣、體驗運動樂趣為培養終身體育習慣所做好前提和基礎。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生存需求理論,每一種需求的滿足都給人帶來與其相匹配的情感體驗,被滿足的需求層次越高,同樣所獲得的快樂體驗就越強烈、越持久。[8]體育社團的目標不是為了塑造一個只想著贏取競賽的勝利者,而是增強學生的健康,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主學習,傳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大學體育社團的存在意義就是讓學生自主自愿參加適合自己的體育實踐,通過個人的努力獲得體育技能和成功的情感體驗。

4大學體育社團的育人策略

4·1明確大學體育社團的育人理念

大學體育社團育人作為大學育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其理念和大學的育人理念必須一脈相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育人思想同高校文化特色相結合就形成了獨特的育人理念。教育在任何時期必須以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為目的,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階層都在按照統治階級的要求來培養特定人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體育社團教育同樣需要遵循社會的需求來開展教育活動、并把這一需求作為開展社團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2強化大學體育社團育人主體

大學生是大學體育社團的主體,是社團的建設者,也是社團精神的彰顯者。從教育角度而言,大學生參與體育社團也是一種接受教育的活動,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實現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雙重主體屬性。由于大學生的特殊流動性,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成員把帶有不同民族、地域、種族、國家的文化聚在一起,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客觀上每一個社團成員都是一個活動的文化宣傳者,這使得體育社團建設及育人的地位特殊、作用特殊,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在社團建設的主體作用。社團對成員的包容性有利于打造社團活動品牌,豐富社團活動,同時由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團指導老師、社團成員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把不同的文化因素帶進社團,產生一種文化的選擇與吸收,從而促進社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4·3豐富大學體育社團育人的內容

4·3·1體育社團精神育人大學之大,首在精神之大。首先,體育社團精神和其大學精神一脈相承,都是在辦學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得到全體師生的共同認可和傳承,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價值追求、道德情操、歷史傳統、思維方式等的哲學理念,這也是每一所大學最獨特的本質特征和個性風格。大學體育社團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該校的精神通過體育活動加以外化和展現,每一個體育社團一個具備其特殊精神,比如排球、籃球、足球等集體項目:團結協作、拼搏進取、同舟共濟等等;武術、舞龍、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浩然正氣、平和中正、積極進取等等。社團精神應在順應大學精神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拓展,成為育人內核,確定社團育人理念并加以傳承。4·3·2體育社團制度育人大學精神是內核,制度是外在體現。體育社團精神是社團存在和傳承的最核心動力,社團制度是精神延續的最有力保障,體育社團作為一個組織必須具備相應的制度保證社團的運營,一個好的社團制度有助于社團的凝聚力,讓社團成員具備使命感和歸屬感。對中國大學生而言,體育社團的制度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只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才能被認可和認同,才能更好的被執行,進而形成制度的激勵和約束效果。社團制度育人具備一種約束力,對社團成員的活動提出了最低要求。4·3·3體育社團物質載體育人大學體育社團物質文化是社團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社團精神文化的直接外顯,展示社團文化底蘊、歷史傳統、個性特征和精神內涵,表達社團成員共同的價值追求、審美情趣等精神文化內容。“蘊含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傳播文明、養成道德的生動教科書,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9]具體而言,體育社團的物質載體主要包括體育館、操場、相關體育器械、體育雕塑等等,把它們與校園理念、體育精神、社團特色、項目特點、育人思想融會貫通。比如社團場館,當學生面對時,奮進、拼搏的精神油然而生;比如社團標志、社團旗幟等等,代表了社團的形象,是社團的品牌、社團的標識,具備明顯的象征意義,在社團成員畢業退出時,把印有社團標識、體現體育社團精神的紀念品發給成員,已達到傳承和傳播社團精神的效果。各體育社團的可以在體現社團文化的細節著手,在提升體育社團物層面中的精神內涵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發揮體育物質載體的育人功能。4·3·4體育社團行為育人在大學體育社團的文化結構中,精神是社團的文化核心,指導社團成員的精神之源;制度精神的延伸,對社團成員具有具體的規范和約束;物質載體是社團形象的外在表現形式,而這三者都需要通過行為來體現。體育社團的具體行為對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意志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馬約翰曾指出體育是培養完整人格的重要工具。大學體育社團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成為學習的品牌,已有近200年歷史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社團劃船比賽,被譽為“世界上為期最久的體育競賽項目”,比賽將大學生作為主力,積極鼓勵大學生追求智育與體育上的均衡發展;事實證明,以體育促進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5結語

不論是我國古代的篤行隆禮、身教示范、熏陶化育、以樂化民,還是目前教育行業倡導的以情化德、生活育德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大學體育社團是大學生業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挖掘其潛力,運用其持久性、滲透性、引導性、全名性等特點,借助社團教師言傳身教法、自身實踐體驗法、外部環境濡染法等主要手段,體現出“形式上的非專門性”“實踐上的美感性”“運用中的靈活性”等特點,營造出教育情境具有“充分的涵容性”“鮮明的人文性”和“強烈的感染性”。[10]把握體育項目的特色,把育人融入教授、練習、比賽、訓練等多環節,把深層次的育人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實現。

作者:董立兵 楊偉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