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存在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7-18 09:19:43
導語:生態扶貧存在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扶貧作為一項需政府引導、社會融合、貧困地區通力合作的系統性工程,各地根據自身優勢,采取多種措施逐漸走出困境。本文分析了生態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扶貧方式、產業發展、道路交通、后期成果保障等方面,從國家與地方政策完善、資金來源、人才儲備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生態扶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扶貧;問題;建議
1生態扶貧的概念
生態扶貧是指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把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進行有機結合,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從本質上來講,生態扶貧就是把生態文明理念嵌入到扶貧事業中,通過理念、技術、產業和組織的集成革新,如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舉措,實現貧困地區人口脫貧致富的過程[1-2]。
2生態扶貧的有效途徑
2.1生態工程扶貧
政府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在全國范圍內投資實施了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風沙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及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等重大生態項目。當地政府通過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或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賑方式,組織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從而獲取勞務報酬,提高家庭收入。
2.2生態勞務與就業扶貧
政府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公益林補償、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以及生態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項目,挖掘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就業崗位,讓有勞動能力且能夠勝任崗位要求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為護林員、管護員以及防火隊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吸納其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尤其是生態保護區的游牧民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為其創造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引導貧困農牧民向生態工人轉變,通過獲得公益性崗位得到穩定的工資收入,提高其收入水平。
2.3生態產業扶貧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通過調整、升級產業結構,重新整合該地區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合作經營、勞動就業、自主創業等方式,把傳統的高消耗、低效率的產業向以生態環境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的生態產業轉化,例如發展生物資源開發、生態農業與加工、生態旅游、特色林產業、特色種養業、光伏產業等,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2.4生態補償扶貧
在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等重大生態項目中,通過政府補償,包括資金補償、物質補償、政策補償等手段,減少農戶保護生態的成本,在分配補助資金時,可向貧困地區傾斜,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此鼓勵貧困人口積極參與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
2.5生態搬遷扶貧
對于自然資源短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居環境相對惡劣的貧困地區,充分征求居民意愿后,在不破壞原有土地的基礎上,通過集體搬遷、提供一定數量經濟適用房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等方式,幫助他們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3生態扶貧的顯著成效
內蒙古自治區很多地區相繼開展的生態扶貧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從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通過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接種森林腦炎疫苗等方式,增強他們對護林工作的認同感、榮譽感和使命感。當地林業局表示,自聘用護林員至今,轄區內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生態破壞等現象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拓寬了貧困戶增收致富途徑,實現了森林資源管護與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雙贏。此外,包頭市固陽縣采用發放退耕還林補貼的方式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3]。甘肅省面對因地理環境、傳統觀念以及制度落后等因素導致的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不協調發展的現狀,分別從思想、政策、產業引導等方面全力展開工作,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的新思想、新理念,積極引導貧困地區采取各種方式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積極引導發展特色種植業、農家樂等產業,支持發展有機農業,使貧困人口從中獲得穩定收益[4]。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通過長期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作為造林隊員、帶動貧困戶種植當地主導產業油茶、擴大公益林補償面積,以及各鄉鎮和林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組建造林、防火消防隊等方式給予貧困戶更多補償和就業機會,并幫助貧困戶家庭發展林藥、林菌、林畜、林油、林蜂等林下產業,不僅為家庭增收創收,也為地區建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5]。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葵堌堆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借助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立葵丘莊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流轉土地種植桃、蘋果、梨、杏、櫻桃等果樹,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讓村民通過采摘園脫貧致富。葵堌堆村從3年前無集體土地、無集體收入、無集體資產、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困境中走出來,如今已成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下一步將朝著打造成景色獨有、產業多元、文化深厚、城鄉一體的新型農村發展。
4存在的問題
4.1補償方式單一,效果不佳
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小,資金全部來源于地方財政,在一些放牧地區,單純地給牧民補償資金只能解決他們眼前的困難,對他們長遠謀生起不到任何作用,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不是一條合適的“好路子”[6]。
4.2生態產業道阻且長
貧困山區財政資金不足、企業不愿意投資、基礎設施落后、基礎教育跟不上等問題是發展生態產業路上的重重難關;森林康養門檻太低,導致某些投資開發商發展時只管經濟效益,違背康養基地建設的原則,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生態旅游體驗、生態科考等產業的發展也陷入困境。
4.3保障措施有待加強
近幾年,地方林業部門所處位置偏僻艱苦、技術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凸顯,導致招人難、留人更難,進而使林業部門人才隊伍出現斷層。在解決人才問題的同時,更要學會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扶貧工作,撬動更多資源投向生態扶貧,而不僅僅是依靠政府財政來解決扶貧問題。
4.4交通安全問題
在很多林業生態扶貧地區,雖然森林覆蓋面積很大,但由于長期貧困,道路規劃和設計比較落后,加上地形條件差、道路交通標志線不規范、常年雨水沖刷、路標材料承受值差、行車荷載超標、疏于管理與保護等因素造成路面行車環境惡劣,極大程度上影響行人安全和車輛往來。林業特色產品需要通過交通運輸才能走向市場,交通不暢導致本就貧困的山村無法與其他地區有所聯系,更別說進行招商引資、特色產品外銷以及發展生態旅游等項目[7]。
5建議
5.1完善制度體系
政府應通過稅收減免、銀行貸款免息或低息等方式建立能夠吸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資本政策制度體系。同時,政府也應該通過多種優惠政策引導貧困人員積極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建立能夠支撐貧困地區人口精準脫貧的長效動力機制[8]。
5.2拓寬資金來源
除獲取國家補償外,還應因地制宜,結合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等國家政策,拓展與農戶、土地相關項目的合作,豐富資金來源和資源投入方式,建立“政府補貼+公司運作+基地種植+農戶”等良性運作模式,實現更優、更適合當地的資源配置[9]。
5.3加大人才儲備
首先,在教育上要加大優質資源配置,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事業,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回鄉政策以及更好的待遇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學水平,通過技能教育、基礎教育等達到扶智的目的。
5.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當地實際,協調處理山、水、林、田、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強規劃管理與道路、水利、市政管網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解決發展規劃不長遠、行路難、農田水利設施薄弱、垃圾處理率低、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加強管理水平,提高標準化生產基地驗收標準,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事后加強監督管理[6]。
作者:馬書燕 劉瑞 鄔博穩 李玉鵬 聶庭 王海燕 單位:菏澤市林業科學研究院 高平市林業局 清遠市林業局 菏澤市林業局
- 上一篇:物理安全測評技術研究
- 下一篇: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