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在影視劇的運用

時間:2022-07-21 08:43:36

導語:剪輯在影視劇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剪輯在影視劇的運用

摘要:剪輯影視藝術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探索剪輯在影視藝術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影視作品的審美品質和藝術效果,促進影視藝術創作的優化發展。本文在簡要解讀剪輯點選擇、剪輯節奏控制和站在觀眾視角等剪輯原則的基礎上,從影視劇中剪輯的應用角度加以分析,希望能深化對剪輯應用的理解,推動影視劇剪輯的創新。

關鍵詞:剪輯;影視劇;電影;電視劇

剪輯是對包含影像與聲音的鏡頭的篩選和組合,以期連貫而流暢地講述有意義的故事的過程。作為影視制作創造性工作的最后一環,剪輯也是對編劇、導演、攝像等工作的再次創作,是影視作品的“最后一稿”。從用剪子切斷膠片到數碼剪輯的盛行,剪輯形式不斷靈活突破。在技術持續迭新的今天,不斷探索剪輯技術的實踐應用對影視作品的剪輯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重視剪輯能促進影視藝術創作的高效發展和系統創新。

一、剪輯的重要價值

剪輯對影視藝術創作具有革命性的價值。剪輯大師沃爾特·默奇曾這樣描述剪輯的影響力:發現了電影可以分段地、不連續地拍攝,這對于電影而言類似于發現了飛翔的奧秘,電影從此掙脫了時間和地點這“大地”的束縛。[1]自1930年第五屆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設置最佳剪輯作為獎項之一,影視行業內外對剪輯的關注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攀升,探索剪輯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對影視藝術創作意義重大。結合影視藝術的發展情況,剪輯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其一,影視作品這一“視聽故事”通過剪輯才得以流暢講述。剪輯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鏡頭自然流動,使觀眾全身心地沉浸在影視故事中。其二,剪輯能打破鏡頭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剪輯能讓時光留駐,也能讓時光飛逝;能在狹小的房間將信息挖掘到極致,也能從沙丘瞬間跳轉到海洋。其三,剪輯能喚起觀眾的強烈情感。剪輯將鏡頭、剪輯點、剪輯節奏等元素組合匹配,形成最大化的情感沖擊。探索剪輯在影視創作中的實踐和創新,對剪輯工作的開展有重要意義,能提升影視作品的審美價值,促進影視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二、影視劇剪輯工作中的重要方法

在影視劇創作中,剪輯兼具技術性與創意性。這要求剪輯師熟知、善用剪輯的“視覺語法”,即視覺建構的基本準則。[2]剪輯師也需要創新甚至顛覆剪輯技藝,不斷賦予剪輯新的藝術生命力。國內外多有剪輯相關著作總結要點,如湯普森與鮑恩的“好剪輯六要素”[2]、沃爾特·默奇的剪輯的六條原則[1],以及周新霞教授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剪輯點”[3]。其中,剪輯在實踐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法。

(一)抓住剪輯點

剪輯點是進行順片、粗剪和精剪工序時的要素。之所以要“抓住”剪輯點,是因為剪輯點精確到畫面稍縱即逝的一幀。首先,剪輯點要保證動作、對話、視線等變化的流暢度。這要求剪輯師熟練掌握連貫剪輯,這也是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在好萊塢盛行的經典剪輯技巧。通過連貫剪輯,觀眾完全不會意識到鏡頭的變換,因此這種方式也被稱為“無縫”剪輯。其次,剪輯點要將前后兩個鏡頭中的信息有機結合。影像與音響分別代表鏡頭中的視覺與聽覺信息,而各個剪輯點需要將大量的聲畫信息隱形粘合,從而讓每一幀都能表達其不可替代的意義。最后,剪輯點的抓取也常依賴于剪輯師的個人創造力。通常,剪輯師不參與前期工作,因此他們能理智、冷靜地立足故事本身,綜合各類素材,進行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創作。每一次剪輯點的抓取,已不僅是兩段影像的拼接再現,而且是第三種意義的創造。這第三種意義深入主題,甚至是基于主題的有意味的延伸。

(二)控制剪輯節奏

節奏是按不同的長度和幅度(即心理沖擊)關系將鏡頭連接起來產生的。[4]剪輯節奏是影視作品與觀眾情緒之間的橋梁。首先,剪輯師需要嚴格把控鏡頭的變換速度。剪輯要為每組鏡頭的組合選用適度、符合敘事邏輯、推動情節發展的變換速度,從而“操控”敘事時空,營造精妙得當的節奏。其次,從對每個鏡頭長度的控制上來看,一是要控制鏡頭中包含信息停留的時間,二是要控制每個鏡頭內容展開的速度。在影視作品中時常出現的慢放與加速度鏡頭都是剪輯節奏的詮釋。剪輯師需要根據情節,結合劇中的人物心理與觀眾心理來決定鏡頭展開的速度,而且要保證速度能傳達意義。如慢放經常被用于表現細節信息、渲染緊張氣氛,而加速度常用以展現時光流逝或突出動作的始料未及。

(三)從觀眾的視角出發

無論是剪輯點的抓取,還是剪輯節奏的控制,都離不開在剪輯過程中融入對觀眾視角的理解。在剪輯時,為了使影視作品實現高品質的藝術傳達,剪輯師常要考慮觀眾的感受。首先,考慮作品受眾的差異性,再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剪輯思路。其次,思考觀眾的需要,照顧觀眾的情緒。基于受眾特點與作品主題,剪輯師需要時刻問自己:觀眾需要看到什么?觀眾一定不能看到什么?觀眾看到了這個畫面后會產生什么樣的思考或情緒?這又是否是影片想傳達的?剪輯決定需要這些問題的答案來共同推動,這樣才能保證影視作品的藝術傳達價值。

三、以影視劇為例簡析剪輯的運用

世界電影類大獎如美國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中國電影金雞獎,電視類獎項如艾美獎等,均設最佳剪輯獎。由此可見影視工業對剪輯的重視程度。不斷更新的傳媒手段讓影視劇的呈現形式愈加豐富,也逐漸模糊了電影與電視劇這兩類藝術作品的分界線。在過去的十年間,電影工業不斷探索剪輯的創新應用,國內外電視劇創作也皆呈現出一種明顯的電影化趨勢。下面對近年剪輯在影視劇中應用與創新的突出表現進行分析,從而為剪輯工作提供更有意義的指導。

(一)蒙太奇的靈活應用

蒙太奇發展至今,已不僅是一種剪輯技法,而且演化成了一種剪輯思維。影視作品在持續地探索蒙太奇的創新應用,不斷打破蒙太奇的形式“天花板”。2013年詹姆斯·弗蘭科自導自演的美國影片《我彌留之際》改編自威廉·福克納的同名小說。原書中的敘述視角多達15個,59個章節全部以第一人稱敘述。這種敘述視角不停切換的特性,被影片中的“分屏”蒙太奇詮釋。影片密集地使用分屏蒙太奇這一平行敘事的方式,讓觀眾同時以不同視角看到同一事實,這種剪輯手法抓住了影片的主題精髓。同時進行的多重敘事讓觀眾沉浸于真相的探索,參與謎題的破解。這種剪輯手法自帶“部分事實”的意味,創意性地完成了多視角的“合唱”任務。2019年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不僅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亞洲電影,也是第一部獲此殊榮的非英語電影。剪輯與攝像、聲效、配樂等合作,引導觀眾跟隨影片精準的節奏在故事的跌宕中沖浪。在影片40分鐘處的一段結構緊湊的蒙太奇中,窮人家庭在三次成功欺騙富人家庭雇用窮人家庭里的兒子、妹妹和父親之后,試圖用同樣的方法再次演繹第四次騙局,把母親帶進來。在騙局的準備過程中,兒子需要和父親照著劇本排練。在騙局真正展開時,由于兩段臺詞一模一樣,剪輯師楊勁莫與導演合作,通過富有創意的交叉蒙太奇,省去了大段在拍攝時重復的臺詞,讓兩個場景穿越時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020年的網絡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擅用對比蒙太奇,處理不同鏡頭的交匯與同一鏡頭的不同闡釋。在第一集中,成人線、孩子線、警察線這三條看似毫無關系的故事線通過交叉敘事在末尾以一出謀殺案高潮交匯,讓觀眾在不斷切換視角、持續地猜測后,于結尾恍然大悟,達到觀看體驗的峰值。通過對比蒙太奇實現的對同一“事實”的不同演繹在本劇第6集50分鐘處與第11集的末尾“彩蛋”處登峰造極。這兩處明顯同屬一組拍攝鏡頭,皆呈現劇中父親聽錄音、抽自己耳光這個畫面,卻能通過隱藏信息、穿插新視角的剪輯方式,表達截然不同的人物情感,用強烈的對比撕開真相。此外,將其設置在第11集最末這一位置,也更能給觀眾強烈的反轉之感,實現了“曲終人未散”的效果。蒙太奇對聲音剪輯的創意應用也值得關注。在美國電視劇《絕命毒師》第四季季終集,第35分鐘到第38分鐘的蒙太奇對每一次聲音的使用都融入了剪輯巧思。本段在開端使用音樂渲染恢宏氣氛,到漸入佳境時僅留緊張的鼓點突出關門、腳步、輪椅轉動等細節聲效,營造箭在弦上的緊繃感。隨著第一組對話出現,剪輯上徹底打破了聲音的主客體關系,頻繁使用在說話人說話時呈現另一方反映畫面的剪輯手法。其中,最富創意的當屬一組拖椅子的鏡頭。主人公拖椅子的刺耳吱嘎聲率先出現,此時畫面卻對應另一方的面部特寫,因此觀眾對聲音的來源毫無頭緒,突發的聲音如重錘般敲打觀眾的神經。而后緊接主人公鎮靜拖椅子的畫面,形成聲音與畫面的強烈對比,展現了勾人心弦的張力。

(二)“反剪輯”的剪輯思維

剪輯的意義在于打破了鏡頭的時空限制,常被談及的“剪輯思維”也更多地指向蒙太奇這一需要拼接時空的剪輯手法。而近年,一系列“反剪輯”式的影片引起了業內外對技術的新一輪討論。2014年《鳥人》橫空出世,觀眾在走進電影院之前對電影的“偽一鏡到底”式的表現手法一無所知,這一驚喜元素與長鏡頭和故事情節、人物心理的配合讓觀影體驗無比震撼。雖觀感是“無剪輯”,但這其中卻體現了精巧的“反剪輯”式剪輯思維。這種思維被應用到了劇本、拍攝、特效等全創作流程。長鏡頭要求本片剪輯工作從劇本排演階段就已開始,而后期剪輯工作更多地放在鏡頭速度的調整與和音響的配合。這一“反剪輯”的剪輯實驗也鼓勵電影人不斷拓展剪輯形式的可能性。使用類似技術、同樣“反剪輯”思路的還有2020年的戰爭電影《1917》。該片主要實施了動作轉場、遮擋轉場和搖晃鏡頭轉場來隱藏剪輯點。[5]這種由精巧的剪輯點設計而達到的“一鏡到底”感保持了觀眾與主角視線的統一,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極致地詮釋了殘酷戰爭中的個人未知命運這一影片主題。從技術角度來說,連續拍攝兩個多小時的完美鏡頭非人力所及。以上兩部影片雖更多表現了攝像與現場調度的精心編排,但其最終呈現效果與極具先鋒性的“反剪輯”的剪輯思路密不可分,是剪輯形式較為激進的新探索。

(三)新技術對剪輯的影響

影視制作新技術的出現對剪輯的工作流程與方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2020年,美國電視劇《星球大戰:曼達洛人》第一季中,50%的鏡頭都采用虛擬拍攝平臺StageCraft和UE4平臺實時交互拍攝完成。特效影視劇的拍攝方式已由傳統的對著綠幕、藍幕表演,進化為實時特效的生成。過去,在有大量視覺特效的影片里,剪輯師將面臨大部分乃至全部畫面都可能是臨時圖像或者完全沒有圖像的情況。[6]通過新的虛擬制作技術,剪輯師拿到的素材在視覺效果上基本與最終效果一致。過去,剪輯師需要在后期階段頻繁與特效部門協作,而新的虛擬制片技術讓剪輯師在制作之初就介入劇作、表演、拍攝,與各部門協作。這變革了特效片的剪輯工作流程,也讓特效片的剪輯工作更專注于故事本身。流媒體的可交互性挑戰了傳統的剪輯思路,同時也提高了剪輯難度。美國Netflix公司于2018年推出的《黑鏡》系列劇集之特別集《黑鏡:潘達斯奈基》是一部游戲式的互動劇集。觀眾可以自主選擇劇情走向,并在一個個可改變的情節選擇后,迎來不同的結局。這需要剪輯師用新的剪輯思路思考并做出大量的剪輯選擇。該集一種結局的片長為40-90分鐘,而若觀眾探索所有故事可能性,結局將多達12種,片長也長達312分鐘。片中,每一次觀眾需要做出選擇的瞬間,視覺上完全是流暢的,這意味著剪輯師需要在多個故事線的交匯之處,綜合鏡頭布局、演員表演等多種因素,做出剪輯決定。這對剪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剪輯師需要將剪輯點定位到銜接不同故事線的完美一點,這其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創意組接鏡頭,或重復地在不同故事線中使用同一鏡頭。雖形式上標新立異,本片的內容卻乏善可陳。觀眾只能做出“被安排的”選擇,劇情也未能走向深刻的結局。因此,在新技術背景下,剪輯師應更多思考如何在新形式的影視作品中還原觀眾的沉浸式觀看體驗。

四、對國內影視剪輯工作的思考

近十年,國內的精良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尤其從2020年至今,《隱秘的角落》《開端》等口碑網劇在海內外贏得了超高口碑,但國內對剪輯這一工藝的關注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間。國內對影視技術的關注大多放在了攝像與特效,對專業剪輯的討論仍不夠充分。2009年周新霞教授在談到剪輯創作時曾說:“因為(很多影視劇)沒有專業的剪輯師,很多(剪輯)工作都是電腦操作員在做。”這一點在國內電視劇剪輯中尤為突出,不夠專業的剪輯是“注水”影視作品的癥結所在。想要國內影視剪輯工作向好發展,首先要對剪輯師的專業能力有更高要求。好的剪輯師是導演的創意伙伴,需要用與導演不同的視角,與導演進行思想的碰撞,從而講述契合作品主題的故事。好的剪輯師也應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在此基礎上發揮創造力,讓剪輯形式本身富有意蘊。影視行業的創新變革需要整個影視工業齊心推動,為剪輯這一重要工序提供創新的土壤。

五、結束語

在影視創作實踐中,探索剪輯的應用能提高影視藝術創作的審美價值,使其藝術感染力進一步提升。在探究影視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從多角度探索和分析剪輯藝術的經典與創新應用,不斷將剪輯這一“眨眼之間的”“無形的”影視工藝發揮到新的極致,促進影視藝術創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沃爾特·默奇.眨眼之間:電影剪輯的奧秘(第2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2]羅伊·湯普森,克里斯托弗·J·鮑恩.剪輯的語法(第2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3]周新霞.魅力·剪輯——影視剪輯思維與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4]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5]王煜,馮曉媛.由《1917》透析影像本體論中“一鏡到底”敘事[J].電影評介,2021(19):64-68.

[6]楊玉潔.從《奇幻森林》到《曼達洛人》看虛擬制作的演化[J].影視制作,2020,26(06):14-23.

作者:張月明 單位:北京猿力未來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