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電影產業合作及前景展望
時間:2022-07-28 08:36:17
導語:中蒙電影產業合作及前景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蒙兩國在電影合作交流上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近來,中國和蒙古國的電影交流合作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中國影視劇在蒙古國持續走俏,已成為最受蒙古國人民歡迎的外國劇。此外,蒙古國積極推進本國恢復傳統文字,實現與我國內蒙古“書同文”的對接。這些都對中蒙電影產業的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機。對蒙古國電影產業的研究,可以豐富對全球電影文化產業的本土化研究,為中蒙進一步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蒙古國;電影產業;中蒙合作
中蒙兩國進行電影產業比較研究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現實語境。從歷史上來說,蒙古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產業同樣曾經完全由國家主導進行影片的創作,都受到過蘇聯電影教育工作政策的影響。在蘇聯解體后也分別經歷了電影生產的市場化改革,電影市場由國營電影廠主導轉變為由民營公司主導。從現實語境來說,中國和蒙古國的關系由于復雜的歷史淵源而頗為微妙。在全球形勢變化的大背景下,中俄兩國的關系日趨密切。對蒙古國電影產業的研究,可以豐富對全球電影文化產業的本土化研究,還可以為深化中蒙俄在文化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蒙古國電影概況
蒙古國最早的電影活動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12年起蒙古境內的外國機構和個人開始組織電影放映。這一時期主要放映的影片來自日本、墨西哥、英國和德國。1921年蒙古革命后,蒙古國開始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受到了蘇聯的很多幫助。學習蘇聯、模仿蘇聯模式長期作為蒙古電影事業的官方指導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蒙古國陸續組織了多批電影工作者前往蘇聯電影學校學習,政府陸續出臺了建設蒙古國電影制片廠,完善電影放映制度等方面的政策。1933年建立了第一家蒙古國電影院———人民電影院。1936年出品了蒙古國第一部故事片《蒙古之子》。1950-1960年代蒙古國的電影放映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1965年蒙古國已有電影院10座,固定放映點60余個,移動放映點300余個。并且從60年代蒙古國開始了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影片的譯制工作,到1990年為止,累計翻譯了400余部影片。這一時期的電影主要為現實主義題材和革命題材。到了1970-1980年代,蒙古國對電影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目前全國已有25座電影院、常用電影廳34個、移動電影放映點470個。在此期間創作的104部作品中,現實題材影片約76部,并呈現新的藝術特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蒙古國的經濟發展放緩,這對電影制片和放映事業都造成了嚴重的沖擊。新世紀后,蒙古國電影逐漸走出低迷,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中蒙電影合作的歷史和現實
(一)中蒙電影合作的歷史因素
中蒙電影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蒙兩國就在文化交流的領域達成了廣泛的共識。1950年7月10日,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就向蒙古提出了進行兩國文化合作的倡議。[1]這為中蒙兩國的電影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蒙古國各大電影院陸續放映了故事片《草原上的人們》戲劇舞臺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紀錄片《鞍鋼在建設中》《抗美援朝人》。[2]1952年,兩國正式簽訂了《中蒙經濟及文化合化協定》。1959年前后,共同完成了大型紀錄片《烏蘭巴托———北京》的拍攝和制作工作。該片記錄了中蒙建立以來兩國的友好往來,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相互扶持。[3]除此之外,中蒙兩國還相互開展了廣泛的電影周交流活動。1959年9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蒙古國舉辦了中國電影周活動。1961年7月,為慶祝蒙古人民革命40周年,中國舉辦了蒙古電影周活動。[4]1962年9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三周年,蒙古再次舉辦了中國電影周活動。中蒙兩國在電影領域的友好合作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
(二)中蒙電影合作的現實語境
20世紀80年代末期,蒙古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極大影響到了電影產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的市場化轉型進一步加深了這些問題。這一時期蒙古國內的電影機構頻繁改組加劇了電影業的混亂。諸多電影院轉型成了商業場所。“蒙古國成為沒有電影院的國家,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延續這種狀態。”[5]直到2000年前后,這種狀況才有所改善。“出現了一些關于成吉思汗的電影,蒙古電影市場漸漸回暖,脫離意識形態背景講述人民真實生活的影片成了蒙古電影的主流”[6]。然而近年來蒙古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出了些問題。2011-2017年間,蒙古國的電影票房同比增長363.8%,但同期票價增幅達555.7%,人均觀影次數則從0.78下降到了0.47[7]。長期以來政府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相關工作,甚至蒙古國獨立的文化部門直至2020年蒙古才開始籌備建立。2017年,蒙古國政府經歷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在國家財政艱難的時期對電影產業的支持更為捉襟見肘。在蒙古國政府沒有能力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支持的現實語境下,蒙古國電影產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極為有限。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由于兩個原因。第一,在好萊塢電影霸權的籠罩下,小國電影寡語希聲。在以英語為主流的文化產品傳播語境下,狹小的電影市場和有限的文化影響力無法推動蒙古國電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二,出于政治因素,各國對于文化領域的投資和交流都較為謹慎。近年蒙古國在經濟方面對于中國依賴度的持續上升,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展現出了良好的走向。
三、新時期的中蒙電影合作
(一)蒙古國電影的危機與機遇
蒙古國在政府債務危機后,電影文化產業的發展。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資金上的匱乏。特別是同1935-1990年國家資助期間相比,目前蒙古國政府對于蒙古電影廠等國有電影生產制片機構的支持不足原先資金的百分之五[8]。20世紀90年代初,蒙古國政府試圖將電影產業完全轉向市場化的過程加劇了電影產業的衰落,諸多電影院被轉化成為銀行、商業中心等,行業經歷了一次整體性癱瘓。[9]國有制片機構的現代攝錄剪硬件和軟件等基礎設備的更新未曾跟上。學者吉·道力格爾蘇榮認為蒙古國現行的電影政策沒有涉及包括投入資金、引進技術、培養人才以及加強對外合作八個方面的內容。他提出為了改善蒙古國內的電影藝術法律環境,特別需要一項新的電影法。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蒙古國國家電影委員會在蒙古國總統辦公室的支持下成立。專門致力于吸引外國投資進行影視制作。[10]2021年8月,蒙古國議會正式通過了蒙古國第一部電影法。從2022年1月開始,對于所有外國制作團隊和工作人員,消費達到50萬美元以上并持有三個月居留簽證的,可以享受30%的現金退稅。對于突出展示蒙古文化和遺產的作品額外獲得10%的獎勵,以及5%的外籍船員和人才獎勵。[11]蒙古國官方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將本國打造成像新西蘭或冰島這樣的大型電影取景地。這是中國電影跨國拍攝合作的一個良好契機。
(二)中蒙電影合作的有利因素
新世紀以后,蒙古國受制于市場所限,其國內的電影制作很難走向如今大投資、大制作、高特效的商業電影模式,主要依賴紀錄片和藝術電影創作在國際電影上突圍。蒙古國發展電影產業的優勢主要是較為豐富的電影資源,包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游牧文化,本土的優質作品也往往圍繞這兩方面展開。中國從2020年開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票倉,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展望是實現電影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電影走出去。在這一點上蒙古國的電影產業與中國電影產業有互補之處。1.對中國影視劇的認可度提升近年來中國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了蒙古觀眾的認可。2014年以來,廣播影視成為中蒙兩國文化交流的重點領域。“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項目向蒙古翻譯了大量影視作品。從2014年起的5年內,中方向蒙方無償提供25部中國優秀影視劇作品,翻譯成蒙古語并在蒙古國多家電視臺播出。中國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蒙古語衛視頻道2015年在烏蘭巴托建立譯制工作室,2016年成立譯制中心,譯制了36部、1603集中國優秀電視劇和4部電影,已播出30部、1346集電視劇和2部電影。同期中國影視劇在蒙古國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不到百分之七,上升至了2019年的百分之二十。[12]2018年中國電視劇《小別離》在蒙古國收視率奪冠,電視劇《大丈夫》收視超過50萬次,刷新了此前外國譯制電視劇在蒙古國的收視紀錄。[13]此外,2019年為慶祝中蒙建交70周年,蒙古舉辦了中國電影周等活動,展映了《流浪地球》《飛馳人生》《南極之戀》《大魚海棠》等十余部蒙古語譯制片。烏蘭巴托市的沃爾格等五家影院展映近40場。[14]受到了當地觀眾的歡迎。這些中國的電影電視劇在蒙古國掀起了一波“中國文化熱”,為兩國電影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蒙電影合作蒙古國是最早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2014年蒙古國提出了本國的“草原之路”計劃,旨在振興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這與我國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實現了戰略層面的對接。兩國在合作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上達成了高度共識。蒙古國地曠人稀,許多道路、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已不能滿足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需求。近年來中國政府增加了對蒙古國道路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資規模。[15]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效改善蒙古國內各區域電影資源的調動,為跨國電影合作提供有利條件。3.“書同文”背景下的電影合作蒙古國和中國,特別是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系。由于受到政治上的影響,蒙古國在1946年后改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新蒙文即西里爾蒙文,這造成了兩國人民在文字上的隔閡。2010年開始,蒙古國擴大了傳統蒙古文的使用。2020年3月,蒙古官方正式通過了《蒙古文字國家大綱》,規定蒙古國將從2025年起在國家公務中同時使用西里爾蒙古文和回鶻式蒙古文。[16]同時在2024年以前,新聞出版部門必須同時使用西里爾蒙古文和回鶻式蒙古文發布、發表文字內容。所有國家公務人員參與傳統蒙文培訓,為最終全面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做準備。官方層面對于文字使用的推行,將逐步實現蒙古國和中國內蒙古人民在文字上的“書同文”。文字系統上的對接是蒙古國繼承歷史,進一步去俄化,增強國民認同的重要舉措。也為中蒙在電影上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四、結語
中國與蒙古進一步開展電影文化產業領域的合作,其時機已愈發成熟。中蒙在電影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兩國優勢互補互鑒。雖然市場化改革的挫折讓蒙古國電影經歷了一段相對黑暗的時期,小國的電影產業也無法與電影大國相抗衡,但政府機制日趨完善,電影法律陸續頒布,蒙古國電影已然呈現出向好向善的發展趨勢,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于本國國情的電影發展道路。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可以預見的是,在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背景下,中蒙間的電影合作將進一步促進蒙古國的電影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中國電影做大做強,實現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在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去”的當下,蒙古國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對象和參考對象。
作者:劉天亮
- 上一篇:展示性學習視域結構化教學研究
- 下一篇:莊子虛靜論的藝術主體與文學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