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經濟互補性探析

時間:2022-12-20 08:35:10

導語:中蒙經濟互補性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蒙經濟互補性探析

摘要:經濟互補性是實現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前提。從中蒙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要素稟賦等方面看,兩國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將有利于提升兩國的福利。

關鍵詞:中蒙;經濟互補性;經濟結構;要素

稟賦經濟的互補性是實現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基礎。國家間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要素稟賦的差異性和互補性越強,雙方實現自由貿易能夠獲得的經濟效應往往也就越大。反之,倘若兩國經濟結構相似,競爭性大于互補性,那么兩國形成自由貿易區所產生的經濟效果往往不會特別顯著,因而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將從中蒙兩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資源稟賦、貨物貿易等方面分析兩國經濟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探討中蒙實現自由貿易的基礎條件是否充分。

1中蒙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互補性

中蒙兩國雖然都不屬于發達經濟體,但兩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還是存在較大差距,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一點可以通過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經濟發展環境和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中蒙兩國之間存在互補性。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宣布實施改革開放,開啟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中國總體上保持了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態勢,2018年,中國實現GDP總額13.6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較之199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0.9倍,年均增長13.9%,這么快速的經濟發展對于一個大型經濟體來講實屬罕見。從1992到2018年,中國人均收入也取得了較快增長,1992年人均GDP僅為390美元,201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9470美元,26年間共增長了23.3倍,年均增長12.7%。20世紀80年代,蒙古國經濟發展態勢總體平穩,人均GDP維持在1300-1600美元左右,但隨著冷戰的結束,由于蘇聯的解體和經互會的解散,蒙古國失去了蘇聯和經互會強有力的外部援助,蒙古國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國內生產總值迅速下滑,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較低水平。從1993年開始,隨著蒙古國中央政府逐步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止跌回升,1993年蒙古GDP增長率為2.1%,但人均GDP始終不足1000美元,直至1996年,蒙古國GDP也僅及1989年的53.1%。[1]2006年,蒙古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億美元,接近1989年水平,但受到隨后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蒙古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增長率為負。隨著金融危機影響效應的減弱,2010年,蒙古國經濟實現復蘇,2011年蒙古國GDP實現104億美元,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2018年,蒙古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0.1億美元,人均3580美元。中蒙兩國宏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在兩國經貿合作和國際分工方面可以形成互補性。

2中蒙產業結構互補性

中國在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結構有了顯著的改善。尤其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現代加工制造業無論是生產規模、產品質量還是成本控制,在國際上都有較強的競爭能力。中國制造業除了滿足國內需求以外,還有大量產品可以遠銷海外,其中有相當部分產品是蒙古市場所需要的。蒙古國經濟結構發展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但發展軌跡卻有別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總體來說,蒙古的經濟結構還屬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表現為第一產業農牧業仍然占據國民經濟較大比重,是蒙古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其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截至2017年底,蒙古國牧民總數為28.55萬人,占出口總收入的10%以上。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較小,近年來由于經濟衰退和生產投入不足,蒙古國農業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減少,從事種植業的人口約為6萬人,主要農作物包含小麥、大麥等糧食作物和白菜、土豆、蘿卜、油菜等蔬菜類作物,產量無法滿足國內居民消費需求,需要部分進口。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雖大幅度增加,但主要以較為低端的采礦業為主,真正代表國家工業實力的制造業并不發達,制造業產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沒有明顯的提升。另外制造業部門也相對單一,大部分企業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對于諸如電子儀器、機械設備、運輸工具等需要較高科技含量和分工寫作水平的產業,蒙古國表現出明顯的弱勢。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制造業中以初級采礦業為主,加工制造業相對薄弱的態勢呈現出逐年加劇的態勢。1989-2003年間,蒙古國第二產業并沒有表現出較明顯的結構失衡,但隨著國際礦產品價格的不斷攀升,蒙古繼續把產業發展重點放在采礦業上面,到2007年,蒙古國采礦業已經達到第二產業產值的77%。制造業發展遠不及采礦業,呈現越來越羸弱的態勢。這種產業結構的逆工業化趨勢不容忽視。[2]例如,蒙古國有著比較豐富的石油蘊藏量,但國內卻缺乏石油冶煉加工技術,所以就出現了需要把原有先出口給中國,在中國冶煉加工后,把成品油在進口回蒙古的情況。除此之外,蒙古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也較低,像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等低端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金融業、保險業、信息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并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由此可見,中蒙兩國在產業結構上表現出了較強的互補性。

3中蒙資源要素稟賦互補性

3.1礦產及能源領域的互補性。蒙古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已成為蒙古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也是蒙古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合作的重要保障力量。蒙古國的礦產資源儲量較大,采礦業已成為蒙古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工業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蒙古很多礦藏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且還沒有全面開發。截至目前,蒙古已經勘探和查明的礦產有80多種,礦點6000個,主要有銅、螢石、磷、鋁、黃金、銀、鈾、稀土、鐵、煤、石油等。蒙古銅礦儲量約為240億噸、居亞洲第一位。蒙古還是全球最大的螢石生產國之一,總儲量8000萬噸。鐵礦石20億噸,煤炭1520億噸,鉛鋅礦總儲量為7570萬噸。據世界核協會(WorldNuclearAssociation)調查的數據顯示,蒙古國鈾礦儲量約為612萬噸,排名世界第十五位。蒙古國的主要礦區包括:額爾登特銅鉬礦、阿嘎諾爾煤礦、那林蘇海特煤礦、奧瓦特鐵礦、奧尤陶勒蓋金礦等。蒙古國還有非常豐富的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中國國土面積廣闊,過去國人一向以我國“地大物博”為自豪,相對那些資源貧乏的國家而言,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還是相對比較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經濟發展還是以資源消耗作為主要推動力,我國自然資源就顯得比較短缺了。礦產資源方面,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種類齊全且總量較大的國家,屬于資源豐富國家行列,但也存在礦藏分布不均衡,人均儲量過低的情況。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需求量逐漸加大,國內資源缺口也隨之加大,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國煤炭儲量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占有量的22%,像鐵礦、銅礦等重要戰略物資礦,我國也是貧礦多、富礦少,開采成本相對較高。近年來,像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礦等重要能源礦產進口比重也在不斷加大。目前我國對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都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礦產需求量最大的國家。依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蒙從生產要素的角度以及自然資源的供給角度來看,兩國具有較為明顯的互補性。這是兩國開展進一步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3.2人力資源領域的互補性。從人力資源角度分析,中蒙兩國也存在較大的互補性。蒙古屬于勞動力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中國有13.6億人口,蒙古國則地廣人稀,總人口僅為312萬,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91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根據蒙古國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該國當年人口分布情況為:西部地區人口為37.9萬,東部地區人口為20.3萬,中部地區為48.1萬,杭蓋地區人口總量為56.9萬,烏蘭巴托人口為136.4萬,[3]從數據可以看出,烏蘭巴托地區成為蒙古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區,該地區承載該國60%以上的人口,邊疆地區人口分布極為稀少。蒙古國22個省級行政區中,有9個省份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人。勞動力短缺,尤其是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蒙古政府。蒙古國與中國北方地區相互毗鄰,多年以來,中國勞務人員活躍在蒙古境內,從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礦業開發、零售業和餐飲業等多個領域的工作,中國勞務輸出人員為蒙古國經濟的發展進步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兩國人力資源領域的互補。將來兩國可以進一步放開人員流動限制,充分發揮兩國間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互補效應。

4結束語

中蒙兩國在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要素稟賦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互補性,加之中蒙兩國地理毗連,具備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的基礎和條件,目前兩國已共同開展建立中蒙自由貿易區的聯合可行性研究,未來,中蒙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將極大促進中蒙兩國毗連地區經濟的發展。

作者:王明昊 李琦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