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技術部事跡材料
時間:2022-05-19 09:41:00
導語:學校技術部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高區第一小學現有24個班級、60名教職工、1500多名學生,其中外籍學生、省內外流動人口子女及留守兒童占30%。19*年建校特別是近年來,學校以“快樂著有所收獲”為校訓,以“享受童年,感謝生活,珍愛生命”為辦學理念,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成果日益豐碩,先后被授予“*省規范化學校”、“*省交通安全示范學校”、“*省紅領巾示范學校”、“*省全民健身先進單位”、“*市教學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家長學校20*年被區、市婦聯推薦為*省和全國“流動人口子女和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
我匯報的第一個題目是:快樂著有所收獲
每當聽到孩子用稚嫩的聲音演唱著校歌“藍藍的大海邊,是我快樂的一方;有我可愛的校園,求知
的課堂……”我就想:是啊,十幾年來,我們在努力著我們的努力,快樂著我們的快樂的同時,也收獲著我們的收獲。
19*年,高區一小掛牌招生,同時也掛起了家長學校的牌子。但那時的家長學校既無教學計劃,也無教學內容,有的只是十幾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老師,是來開發區創業對學校無限信任的家長,是茶余課后老師們一次次的家訪,是考試后程式化的家長會,當然也不乏因孩子淘氣家長立于案頭的個別教育。回想起來,這一步我們雖然象嬰兒學步一樣地蹣跚,但是卻充滿了快樂、期待與渴望。
20*年伴隨新課程改革、教師教育理念更新,我們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之間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美妙的音符,那就是周弘教授的賞識教育。于是,一場取名為“走近理想的教育”的家校牽手系列活動,使每逢休假日寂靜的校園不再寂靜、忙碌了一周的人們重新坐進了教室。清華大學的范文芳教授、江蘇陽光教育的常海教授、中央教科所的周家華教授、*大學的范軍等知名教授輪番登臺授課,從教育的角度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從心理學的角度談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從藝術的角度談孩子特長的培養,從法制的角度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法律常識,一道道營養豐富的培訓大餐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家長們在學會賞識孩子的同時,理解了學校和老師。一位家長在學習心得里寫道:“我的孩子也許不是優秀的,但他是有希望的,因為他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被塑造著”。更有曾經的家長、現在的家長、將來的家長把這種理解變成了熱情的關注與大力的支持,相繼幫助我校建起了一批以企業命名的卡爾系列科學活動室、銀翔樂隊、華菱圖書館、盛德乒乓球俱樂部、因塔思微機室,家長學校再不是一個呆板的等式,而是能夠為學校建設發展不斷注入創新活力的寬闊的平臺與快樂的載體。
20*年以來,為配合高區婦聯在我校創建全區第一個示范性特色家長學校,我們進一步調整完善了領導機構、管理制度、教學計劃、專兼職教師隊伍、輔導教材和家教場所,采取分開學、期中、期末3個階段的固定班和分年級月均一次的主題班教學方式,通過有計劃的專家講座、校長講學、愛心牽手、主題聯誼等系列活動,促進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特別是在20*年開展的創建“和諧家庭、“平安家庭”、“關愛流動人口子女與留守兒童”等活動中,我們積極宣傳倡導創新、科技、文明、平安等先進文明理念,所開展的中外家庭創新設計作品展示以及家長委員會參與的讀書節、航空航模運動會、藝術節、英語節等活動深受社會各界贊譽和家長歡迎。我校選報的課題《家長學校運行機制的研究》,被市教育學會確定為“十一五”重點課題。
在一次赴韓國友好學校訪問交流中,我們受韓國學校“家長運營委員會”啟發,借鑒他們的“家長直接參與學校大政方針的制定、資金的籌措,負責孩子的安全,對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去留有一定的發言權”等經驗,重新修訂了家長委員會章程,成立了外籍學生家長協會,調整了家長學校的授課內容,鼓勵家長們直接參與到學校及班級管理、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當中。于是,有了高區一小特色的“家長聽證會”、學校與社會聯姻的“媒人”,家長開放周中對教與學品頭論足的“評論員”,競爭上崗的“助理班主任”;有了家庭參加的學校千人越野賽,有了一大批榮獲“家校牽手先進個人”稱號和“最佳宣傳報道支持獎”的家長。正如宋文歡的爸爸所說:“今天上午我有3個會,但我仍然把參加學校家長委員會會議作為首選。過去因為關注自己的孩子,我關注學校;現在我是那么多孩子家長的代表,因而我更關注教育”。
我匯報的第二個題目是: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有愛而不深沉,父母難以有遠見,孩子難以成大器;有愛而不豐富,難以滿足培養素質人才的需要;有愛而不能持久,難以實現長遠的目標,更難達到光輝的頂點。學校是播灑愛、孕育愛、收獲愛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在傳道、授業、解惑、教改、創新、求變的時代里,關注學生身心的陰晴冷暖成了老師們最日常的工作之一,電話、電子郵件每天、每周、常年累月地頻繁來往于老師和家長之間,而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教師的愛心……
我校有一個和姥姥生活在一起“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孩子,惡作劇的夸張掩飾不住他眼神中轉瞬即逝的憂郁。象這樣或經歷了父母離異傷害、或常年得不到父母關愛失落、敏感、自卑、拒絕吐露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孩子,老師們都會用細心的關愛悄悄地融化著他們心中的堅冰:春游時巧妙地將食物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掩飾了生活的窘迫;與老師一起備課、作業,避免了作業無人過問的尷尬;為了和其他孩子沒有任何區別,老師對他們的關心還要不露聲色,因為同情和憐憫只會使孩子們更加脆弱,他們還要長大、還要經歷風雨。大愛是無痕的。
20*年“三.八”節前夕,在高區婦聯的幫助下,我們立足“幫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務社會,傳播文明”,全體女教師都做了“集體社會媽媽”,結對資助了21名農村貧困小學生,并積極參與了高區婦聯開展的“村中綠中”活動在初村鎮四甲村營造了10余畝“社會媽媽紀念林”。對于孩子們來說,老師媽媽們的到來不僅僅解決了他們暫時的經濟困難,重要的是媽媽們更關注他們心靈的健康成長。從那時起,母子、母女間通信不斷,那邊是經常的匯報、問疑、求助,這邊是不斷的安慰、鼓勵、開導。在我們的真情感召下,來自非洲喀麥隆的志愿者“露西”也伸出關愛之手,從微薄的生活費里拿出一部分,獻上了一份愛心。當記者問黑皮膚的外教有什么感受時,她動情地說:“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是一個幫助他人、傳承愛心的善舉,我為中國*而感動,我會永遠記住這些善良的人們、善良的老師。”學校的同學更是紛紛匯聚到“大手牽小手”的愛心行列中來,為他們的小伙伴們捐贈了書、本、筆、書包等學習用品,光在“讀書節”中就為小伙伴們捐贈課外圖書千余冊。溫暖傳遞,讓愛心匯聚,一直到更多人向弱者張開雙臂。愛是可以傳承光大的。
我校是*市幾所涉外學校之一,在校的留學生有一百多人,他們生活在異國他鄉,最初語言不通、習慣不同,特別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往來于中韓兩國或國內很多大城市之間無暇顧及孩子,因此,這些小留學生的精神生活和學習生活都極為消極而懈怠,成為讓我們極為撓頭的“國際留守兒童”。為此,我們想方設法給予了他們更多地關愛:外籍家長協會里的媽媽們就是他們共同的“媽媽”,韓語老師權超成了他們“知心大哥”,開設的韓語、跆拳道等校本課程讓他們找到了家的感覺,留學生活動室的開辟使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活動小天地;小學生干部的名單里有他們,學校的“五大”主題文化節里有他們,每周的小標兵中有他們,期末的光榮榜上更有他們;20*年我們家長學校配合高區婦聯組織的“建和諧家庭,創和諧社區”中韓家庭百米長卷現場書畫活動中有他們精彩的表演和優秀的作品,“親商安商服務,共建和諧家園”中外家庭知識競賽和以“愛是我們的共同語言”為主題的高區中外家庭圣誕聯誼會上,中韓兩國家庭競猜、兩國小朋友同臺獻藝的和諧感染著他們;“藝術節”上獲獎留學生為媽媽戴上花環、佩帶紅領巾的榮光瞬間激勵著他們。愛,讓他們學會了自愛和愛他人。
愛以家長學校為紐帶,穿越心田、跨越國界,有如燦爛的陽光溫暖著孩子們的心靈。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為了教育的理想、走近理想的教育,在快樂中有所收獲、在愛中不斷升華!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
- 上一篇:政府保障農村勞動力的規章制度
- 下一篇:董事長個人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