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養殖社理事長優秀事跡

時間:2022-05-11 11:17:00

導語:畜禽養殖社理事長優秀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禽養殖社理事長優秀事跡

在縣鎮有一個小山村名叫古樓村,在古樓村有個團員青年名叫,說起這個小伙子,村里人都知道他可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在行知教育集團當老師,后來被飾品公司相中,當上了行政人事部經理,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如此的成績,個個都說:“文武這孩子有出息”。

考上大學,畢業后找份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鄉村娃的理想,也是父母的愿望。可文武卻憑著一份執著的追求、一雙勤勞的雙手,以過人的膽識,辭去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回到農村這塊貧瘠的土地。也許是天生的“不安分”,也許是大山孩子骨子里那股韌勁、闖勁,時時刻刻在妹實現夢想的機會。在上大學期間就嘗過創業,和同學合伙開飯店。在工作時擺過地攤。平時下班后,他總喜歡上網搜尋創業信息。“我兒子小時候特有想法,記得讀小學五年級那年,家人問他長大后干什么,他說要自己做生意當老板。”父親涂尚農說。

創業在風雨與阻撓中起步

2006年的一天,無意在朋友家玩,被孩子里幾只漂亮的山雞深深吸引。他立即向朋友咨詢山雞的相關信息。朋友告訴他,山雞的市場需求大,屬于稀缺性產,且人工養殖在國內剛起步,而且是國家星火計劃項目。于是他就想,自己的家在農村,養山雞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如果養殖成功,還可以帶動村地一起致富呢。于是,養山雞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萌生。從那以后,他時刻留意與山雞有關的信息,經過市場觀察,發現國內的山雞缺口還是非常的大。于是,他鐵了心,瞞著家人,辭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開始描繪他的創業藍圖。大學的專業是辦公自動化,對養殖方面一竅不通。他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廣東、湖南、山東、湖北和福建等地的養殖場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山雞養殖方式,聯系雞苗來源等。

看到執著養山雞,村里人議論紛紛。有的人說,農村培養個大學生不容易,好端端的辦公室不坐,偏要跑到山溝溝里養雞?也有人說,他是他外面找到大老板了,有銷售不用愁,有前景。懷疑的,鼓勵的,諷刺的,種種說法一下子傳遍了整個村子。在家人的眼中也是持著反對的態度,母親當年為了供他上學,養豬,采茶葉,生活過得很艱辛。如今卻要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家養雞,看著兒子整天一個勁地撲在山雞的事情上,有時看書直到深夜,在雞場干活飯都忘了吃,白天曬太陽,晚上還要熬夜,母親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

在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經過近三個月的努力,的“天野生態養殖場”在一片質疑中宣布開張了,一臺、二臺、電視臺、錢甌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社會反響非常大,由此也成了了位“名人”。

初次引進的500羽山雞苗,在一陣鞭炮聲中入住天野。同時困難也紛至沓來,在養殖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比他在養殖初期的預想大打折扣,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防疫不到位等等急手的問題擺在了文武的面前,在文武心中始終有一句話鼓舞著他前進“辦法總比困難多”。憑著這樣的一份執著,他開始處處尋找資料,咨詢養殖專家等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攻克了各個瓶勁。經過四個月的養殖,以80%的成活率,開始投放市場,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呼聲與經濟價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給文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勁,也許是長期的積累,使他不僅擁有著農村娃獨特的闖勁,又擁有了文化熏陶下的智慧和膽識。他開始把產品的種類開始擴張。同步引進了土雞,清水魚等等農產品。

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已有七戶村民跟著他的思路開辦起了蛋雞、番鴨、生豬等產品的養殖,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看到了良好的市場前景,文武心里又萌發了更大的理想,要把這些養殖戶統一起來,實現資源共享,給大家都帶來效益。以前單門獨戶的闖市場,不但市場競爭力不夠,而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很弱,他計劃要把“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做強做大,帶動更多的人,帶領更多的遠鄉近鄰共同走進農業產業化這個“寶地”。于是,經過一翻努力,以他為首的“天野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三個月后順利開張。目前,該合作社年出產值達上百萬元,規模在不斷的擴張,市場的占有率在不斷的提升。

認為人生價值的體現不僅是自己擁有了多少財富,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創業的過程中,以誠實守信、造福他人和服務他人為理念。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合作社里請的員工都是一些家庭困難戶,合作社里的養殖戶都是一些有創業夢想,但缺乏一定條件的年青人,在他的幫助下他們都能提高和改善生活。也許是曾經是老師的緣故,在他創業的初期、還是惜金如土的時候,他卻不惜萬元為當地的學校捐贈了300余套校服。

如今合作社的規模在隱步、健康的發展。不斷的通過各種方式為村里帶來不同的效益,鼓勵村是種植養殖場需要的原材料,如玉米、豆粉等,積極尋找思路為村民增收。

同時,他在2006年開始就響應政府的號召,利用自己在工作過,熟悉市場、信息暢通的優勢,在鎮設立了一個來料加工點,從2006年的加工人數20人,年發放加工費不足一萬元,發展成如今加工人數上百人,年發放加工費30余萬元。下一步,他還將積極尋求各種途徑,為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幾年來,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愛心與真誠、敬業與勤奮,以自己執著的追求與追求,不斷創新,踏踏實實的創造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