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通告

時間:2022-06-22 09:35:00

導語: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通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通告

為深入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全面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根據全國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全面開展以整治畜禽糞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廢污染、化肥農藥污染、河溝池塘污染和提高農村綠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重要意義

近年來,全縣積極實施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為龍頭的一系列整治農村環境污染的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推進了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形勢仍比較嚴峻,農村環境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全面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確保村容整潔的一項有效措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各鄉鎮、各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這項工程的重要意義,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創新整治措施,加大治污力度,務必抓出成效。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總體目標:到年底,全縣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生活污水處理排放,垃圾固廢統一收集,河溝池塘全面清淤,畜禽糞便污染和化肥農藥污染明顯下降,綠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環境面貌有根本性的改善。

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主要任務:

1、整治畜禽糞便污染。科學規劃布局和制定畜牧業發展區劃,合理劃定及調整畜禽禁養、限養區,優化養殖布局,控制養殖總量。對禁養區的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關閉、搬遷,逐步削減限養區內畜禽養殖規模,限養區內原則上不新建規模化養殖場;其它區域內新建規模化養殖場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治污設施與新建畜禽養殖場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制度。按照循環經濟和畜牧業清潔生產的要求,遵循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治理原則,因地制宜采用農牧結合、“能源生態型”、“能源環保配套”等治理模式,實現畜禽養殖糞便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生態養殖場和畜牧小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現代畜牧業。

2、整治生活污水污染。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方式,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各鄉鎮要加快鄉鎮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建設。與鄉鎮污水處理廠臨近的行政村,要按照區域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的要求,加快截污管網建設。不具備納管條件的經濟發達行政村,要單獨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積極鼓勵采用有(微)動力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武康鎮、新市鎮、鐘管鎮等環境敏感區域的鄉鎮要盡快把脫氮脫磷設施配套完善;其它鄉鎮和條件許可的行政村要把生活污水脫氮脫磷處理技術早日提上議事日程,使氮、磷排放指標達到標準要求。對新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要結合實際,采取納管、氧化塘、人工濕地、地埋式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等處理技術,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3、整治垃圾固廢污染。盡快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一體化體系,消除農村垃圾亂倒現象。不斷完善“戶集、村收、鄉鎮運、縣處理”運行機制,建立起城鄉統一協調的長效管理機制,達到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實現全覆蓋的目標。加快縣垃圾焚燒廠建設步伐,農村垃圾實行就地分類,達到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垃圾減量的目標。建立和完善工業廢物特別是農村中小企業產生的工業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的收集、運輸、處理體系,防止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

4、整治化肥農藥污染。以科學施肥用藥為指導,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農田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控制過量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并建立健全測土配方施肥的長效工作機制,大幅度地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通過發展綠肥種植、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行種養結合經營模式、改進和完善畜禽糞便處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大力推廣應用新藥械、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禁用國家和省明文規定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實現“一減二控三保”(即減少農藥用量;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控制農藥殘留;保護人畜安全、保護農作物及其產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目標,建立一批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范區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

5、整治河溝池塘污染。全面整治農村河溝池塘,努力恢復河溝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要求,保護村莊現有水面,清除農村河溝池塘水面有害漂浮物、障礙物,做好河溝池塘清淤,河岸綠化。建立農村河溝池塘長效保潔管理制度,鞏固河溝池塘整治成果。

6、提高農村綠化水平。按照“易種好管投入低、生態增色有效益”要求,科學選定和推廣綠化樹種、綠化模式。堅持保護原有綠化和新增綠化并重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綠化活動。繼續推進“千里生態長廊”工程,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水體沿岸(河道、池塘、溝渠等)和庭院綠化活動。建立健全綠化長效管護機制,提高農田林網建設水平。

三、基本步驟和工作要求

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基本步驟:到年底,全縣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任務;年底,全縣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任務;年底,全縣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任務。

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工作要求:

1、在畜禽糞便污染整治方面:到年底前,全面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場的關停、轉產或搬遷,對納入治理范圍的規模養殖場實施排污許可登記制度,全縣基本完成年存欄300頭豬(30頭牛)以上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便治理任務。在農村散養高密度區域,開展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建設,為年出欄4萬頭豬以上的區域配套建立一個集糞處理中心;建立15個畜牧生態養殖小區,縣政府重點扶持10個市級生態養殖小區。

2、在生活污水污染整治方面:到年底,新增完成5個鄉鎮級污水處理廠土建工程并爭取剩余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開工。列入“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創建計劃的行政村必須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列入整治村的行政村要結合改廁,同步進行生活污水處理;列入省級生態鄉鎮或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計劃的鄉鎮所轄行政村,要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50%以上。新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要采取納管、氧化塘、人工濕地、地埋式生活污水凈化池等處理技術,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其他行政村,可采用生物技術、土地利用、沼氣工程等適宜技術處理生活污水,積極鼓勵采用有(微)動力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成百萬農產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示范村建設任務。

3、在垃圾固廢污染整治方面:到年底前,完成各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任務。在村莊固定地點放置垃圾桶(箱),并做到垃圾入桶(箱),定期清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蓋率達90%以上。建立長效衛生管理制度,有專人負責村莊垃圾收集與清運、道路清掃等日常保潔工作。農村中小企業產生的工業廢物、危險廢物納入當地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處置體系;農村醫療廢物統一納入城市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處置體系。

4、在化肥農藥污染整治方面:到年底前,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達7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完成8萬畝農田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建設,秸桿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推廣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8萬畝以上。積極鼓勵開發使用有機肥(包括沼渣、沼液)等新型高效肥料,發展綠色和有機農產品。

5、在整治河溝池塘污染方面:平均每年完成農村河溝疏浚整治120公里,到年底完成480公里;淤積嚴重的河溝池塘基本得到清淤疏浚,并恢復河溝池塘自然功能;保護村莊現有水面,建立農村河溝池塘長效保潔管理制度。

6、在提高農村綠化水平方面:通過整治,村莊周圍宜林荒山和跡地更新綠化率達95%以上,林種、樹種結構基本合理,以喬木樹種為主的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0%以上。按照“千里生態長廊工程”、“綠化示范村”的建設要求,平原、半山區、山區三種類型的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達25%、20%、15%,其中喬木樹種綠化面積占綠化總面積的70%以上,并落實長效管理機制。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作為深入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縣“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工作領導小組(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領導小組組合),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縣建設局(與縣“整治”辦合署辦公),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組織機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將具體目標、任務和職責層層分解,落到實處。建立考核制度,將“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納入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生態縣建設的年度工作考核內容。

2、搞好規劃配套。要依據《縣總體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和城鄉污水、垃圾處置等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實施“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專項整治內容、重點區域、主要措施和實施步驟。對專項整治規劃確定的重點整治區域,還要制定具體整治方案。專項整治規劃和重點整治區域的整治方案要限期完成。

3、創新投入機制。一是加大投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發揮財政導向作用,建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整治的各項補助。各部門的項目資金要配套集中使用,使有限的資金發揮集成效益。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農村環境整治中發揮主體作用,并積極引導農村先富起來的能人、民營企業家向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捐助。二是搞好整合。活動要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千里生態長廊建設”工程、“先鋒工程”建設和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市等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切實改善農村環境。三是市場運作。運用市場機制,引導金融部門、社會團體、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投向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驗示范區建設。同時,積極探索農業農村廢棄物市場化、產業化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路子。

4、明確工作職責。各鄉鎮、部門要在縣“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落實責任,協調一致,整體推進“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農村生活污水污染整治,由縣環保局會同縣建設局負責;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由縣建設局會同縣農辦負責;畜禽糞便和化肥農藥污染整治,由縣農業局負責;農村河溝池塘污染整治,由縣水利局負責;農村綠化工作,由縣林業局負責;其他部門也要積極參與活動,在項目選擇、資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各鄉鎮要抓好具體工作的組織建設和任務落實。

5、注重長效管理。堅持整治環境與轉變人的觀念一起抓,突擊性的整治與經常性的管理一起抓。加大環境保護、生態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村規民約、衛生守則等的宣傳倡導,老年協會、婦女協會等的教育勸導,增強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化意識,提高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建設的精神文化內涵。建立保潔員隊伍,并通過公眾測評、定時考核等方式,將報酬與保潔工作掛鉤。建立完善環境準入制度,對不符合城鄉規劃、產業政策和生態要求的項目,城鄉規劃部門不得批準項目選址,環保部門不得通過項目環評,其他有關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提供土地和貸款。不斷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的力度,積極探索區域間生態補償的有效途徑,加強對生態屏障區的保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