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才高地支撐地方經濟發展

時間:2022-07-10 08:41:00

導語:構建人才高地支撐地方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人才高地支撐地方經濟發展

津市市委按照人才興市、發展定位的要求,構建區域人才高地支撐“三個工業板塊”建設,著力打造人文津市、誠信津市、活力津市,在解決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的矛盾方面進行了有效嘗試,在縣域人才機制創新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津市人才隊伍建設基本情況

津市26.1萬人口中,擁有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5592人(不含駐津單位),人才總量占人口總量的比率為2.1%。其中黨政人才810人,專業技術人才4092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690人,分別占人才總量14.5%、73.2%、12.3%。從人才隊伍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下的2103人,36—45歲的1834人,46歲以上的1655人,分別占人才總量的37.6%、32.8%、29.6%,三個年齡段人數比為1.4:1.1:1。從人才隊伍學歷結構看,研究生1人,本科906人,大專2379人,中專及以下2306人,研究生以下學歷人才分別占人才總量的16.2%、42.5%、41.2%。從人才隊伍的職稱結構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436人,中級專業技術人才2020人,初級專業技術人才1636人,人數比為1:4.6:3.8。從人才隊伍專業結構來,工業類人才1732人,社會事業類人才3307人,其他類人才553人,分別占人才總量的31%、59.1%、9.9%,類別人數比為1:1.9:0.32,從人才隊伍分布結構看,黨政機關擁有人才810人,事業單位擁有人才3740人,企業擁有人才1042人,分別占人才總量的14.5%、66.9%、18.6%,其人數比為1:4.6:1.3。

未來5年,津市共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92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88人,農村鄉土人才542人,社區管理人才58人。專業技術類以教育、外語、機械、鹽化工、醫藥生化、食品等為需求重點。農村鄉土人才類主要急需市場營銷、項目經濟、農業開發、產品加工及各類經紀人等人才。街道社區急需社區服務、社區管理、社區建設等人才。企業經營管理類在綜合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策劃、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均有人才需求。以上人才獲取途徑除少部分靠本市培養外,大部分要靠引進,普遍要求年齡在30歲以下,本科學歷以上,對職稱及技術工作時間不限。

二、津市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實踐

1、用人機制體現特色。近年來,津市各級黨委、政府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高度重視人才開發。一是政治上給橋梁。加大了知識性黨政領導人才的選拔使用力度,主要體現在從優秀人才中選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使他們有參政議政的機會。二是經濟上給待遇。教育衛生系統探索實施了專業技術人才年薪制的崗位結構工資制。省機電學院還在引進人才方面推出了給房子、給安家費、給高薪的政策。湖南汽車車橋廠實行了建設人才公寓引才、撥專款購房留才、給重要崗位用才的舉措。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還與拔尖人才結成對子,定期探視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幫助解決困難。三是發展上給舞臺。一方面把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放到振興地方經濟的戰略高度考慮,啟動實施了“12345”開放式干部教育培訓工程,更新了觀念,轉變了作風,提高了駕駕馭市場經濟和各種復雜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營造人才隊伍大環境,成立了老年科協和專家智囊團,定期召開座談會,充分發揮離退休知識分子及高級專家、有突出貢獻人才的作用。鼓勵企業走出去引進高科技人才與智力,共享發達地區高科技成果,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津市石油化工儀器有限公司,借深圳高科技人才智力開發新產品,先后成功研發石油化工儀器200多種,年創產值過千萬。

2、激勵機制趨于健全。津市按照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鼓勵創業、鼓勵創新、鼓勵競爭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了規范、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一是報酬上拉開檔次。建立了適應現代企業、管理規范的內部競爭激勵機制,絕大部分企業均按技術崗位及貢獻大小,實行了分配向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才的傾斜,在收入分配上拉開了檔次。二是獎勵上突出重點。津市科技大會出臺《津市市科技人才獎勵辦法》,對在全市科技進步等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企業技術人才,給予重獎,建立了科研創新成果獎勵機制。三是考評上導向科學。主要通過定期選拔拔尖人才、科技明星及科技帶頭人等活動,表彰企業技術人才,實行公正、公平考評,形成了正確輿論導向,增強了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津市市委、市政府跟蹤企業全面改制過程,跟進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針對企業技術人員退休、下崗、辭職等實際問題,從有限的財政經費中撥出專項資金,為部分企業技術人才解決養老保險,使退下來的技術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解除了在職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如該市先后對原螺釘廠高級工程師羅家斌、酶制劑廠高級工程師王業鵬、電子管廠高級工程師沈永力等6名有過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的工資都納入了社保統籌。同時,津市市委、市政府還建立完善了政府特殊人才津貼制度,設立了人才專項救助基金,使部分企業技術人員吃上定心丸。

4、管理體系更加配套。一是完善了有形人才市場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了求職人才與用人單位兩個市場主體的到位率。近三年,通過人才市場的運作,共引進和安置431名人才就業。二是成立了市人才培訓評價考試中心,按照“凡進必考”的原則,為有關部門和單位公開招聘了各類急需的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共216名。三是健全了一系列人才市場管理的政策,如“無門檻”吸納人才制度、人才“準入”制度、人才“綠色通道”、市外人才“柔性流動”制度等,使人才流動有章可循。

三、津市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結構不合理。一是總量偏少。津市各類人才僅5595名,只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1%;與該市過去經濟繁榮時期相比下降了0.5%,這樣低的人才比例狀況,與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現實要求很不相適應。二是層次偏低。津市4092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高級職稱的436名,只占人才總數的10.7%,只有中級職稱人才的21.6%,僅占全市人口總數的0.17%。全市研究生僅一人,且不具備碩士學位。津市交通、建設兩大系統無一名全日制本科生。全市僅有兩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并已退休在家。三是分布不勻。津市企業具有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各類人才總數為1042名,其中高級職稱8名,中級職稱192名,初級職稱842名,分別占同級別職稱人數的1.8%、9.5%和51.5%,特別是企業中的各類技術工人,在企業的關停并轉和改制中,流失嚴重,流失比例達70%。而大部分人才分布在行政事業單位,且又擁擠在教育衛生兩大系統,呈現明顯的“頭重腳輕”。四是專業結構欠佳。人才資源主要集中在社會事業類的教育、衛生等系統,而企業中的機械電子、輕工食品、信息技術、畜牧水產養殖等領域人才相對缺乏,個別行業甚至出現人才空缺,如紡織、房地產等,企業中更缺乏高層次技術骨干和高級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在學歷結構中,大中專以下學歷人才多,本來人數較少的本科學歷中又以中央黨校本科學歷居多。

2、流動不協調。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津市企業中1988年至2003年外流人才達755名,曾作為該市工業經濟支柱產業的絲綢、電子等行業人才幾乎全部外流,少數企業全日制工科大專人才都沒有了。近三年,教育衛生系統流出了36名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骨干或學科帶頭人。而近三年來,津市考入各類高等院校的大中專生為1585人,其中本科生803人,但同期回津市工作的僅209人,其中本科畢業生為35人,本科生中90%以上為師范類。同期外引人才為250名,流出人才是流進人才的近2倍,且流出人才全部為成熟性人才,而流進人才大多數是生疏性人才。

此外,還存在思想不穩定,培養有顧慮,供需矛盾大等問題,使津市人才在部分行業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青黃不接局面。

四、津市市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1、整合黨政資源,打造人才開發三個平臺。一是打造組織領導平臺。津市市委、市政府明確科教興市戰略,樹立“科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和第一資源,高新技術產業是第一增長點,是一把手第一位的工作”的理念,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津市市人力資源開發領導小組”,下設人力資源開發辦公室,加強對全市人才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同時,要將人才開發工作提高到與招商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目標責任制,實行對市直單位、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量化考核,并把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人才環境的改善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黨政一把手成為抓人才工作的責任主體,為人才資源開發提供有效的組織和制度保證。二是打造政策調控平臺。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意見》、《津市市2005—2010年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關于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三個文件,明確人才開發兩大戰略目標:(1)全市人才戰略總體目標。從2005年起每年通過引進、培養和柔性流動等途徑,新增2名研究生、50名本科生、100名大專生、1000名中高級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到2010年使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2萬人,人才率達到7.6%;(2)全市人才環境建設的目標要求。包括設立特殊人才津貼,建立優秀人才重獎制度,創建“工業板塊科技人才創業園”,建成省級園林城市、文明衛生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學習型城市等,努力營造和不斷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區域發展環境。三是打造運作推展平臺。重點是實施人才開發三項工程:實施“12345”干部教育培訓工程。每年有計劃的選派10名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掛職,20名干部到市骨干企業兼職,30名干部到基層指導改革與發展,40名干部外出謀職創業,50名干部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向培養,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政人才隊伍。實施“五百”育才工程。即以省機電學院、湖南汽車車橋廠、湘澧鹽礦為依托,培養百名優秀技工人才;以職教集團、一中教育集團為依托,培養百名優秀教師;以人民醫院為依托,培養百名優秀醫護人員;以農村遠程教育網絡、農廣校為依托,培養百名優秀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以民政局培訓中心為依托,培養百名優秀社區管理人才。實施“千百十”鄉土人才培養工程。通過三年到五年的不懈努力,培養選拔1000名鄉土拔尖人才、100名高級職稱農民技術員、10個產值過100萬元的鄉土人才基地,帶動和幫助農民人均增收2000—3000元。

2、優化人才結構,推進人事制度三項改革。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機,突出抓好高素質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的選拔培養工作。一是加大公務員公招力度。要在30歲以下、3年以上工作經歷、所學專業與津市“三個工業板塊發展戰略”和農村小康建設目標相匹配的全日制本科學歷的專職人員中,有計劃地公開招考一批鄉鎮長助理、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和局長助理,并采取“先考后進”、“先試用后錄用”、“先干后提拔”的方法,在實踐中鍛煉培養干部、提拔使用干部。二是抓好企事業單位以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要鼓勵事業單位按照“凡進必考”的原則和實際工作的需要,引進一批人才、培養一批人才、儲備一批人才(均要求本科和研究生以上)。三是抓好高校畢業生的引進和安置工作。對到津市就業的研究生,由組織人事部門引導安排到機關或事業單位從事對口專業工作;對列入國家“211”工程的重點高校本科畢業生,要指導安排到對口的事業單位或推薦到“三個工業板塊”中效益較好的企業就業;全額撥款行政事業單位的新增人員,本科以上必須達到50%以上。

3、推動網絡信息化,發展人才交流三個市場。要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人才市場有形與無形、近程與遠程的有機結合,加強人才市場的輻射力。一是要提升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定期和不定期組織各類人才集市、高級人才招聘會,及時滿足不同層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二是發展無形人才市場。建立“津市人才網”,開設“人才一線通”遠程招聘系統,全天候為社會各界提供“一站式”人才供求信息。三是推動我市人才市場與國內各人才市場網站和高校人才交流的合作,保持才源暢通,服務便捷。根據用人單位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嘗試獵頭公司的運作。

4、圍繞工業板塊,培植人才發揮作用的三個載體。要以超前的思路,大力培植吸引和留住大量高層次人才加盟的三個創業載體。即培植“汽車工業板塊科技人員創業園”、“鹽化工業板塊科技人員創業園”、“特色食品工業板塊科技人員創業園”、“嘉山工業新區科技人員創業園”。探索津市經濟發展中的需求與國內先進科研力量進行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聯合組成研究與生產的利益共同體;鼓勵“三塊一園”骨干企業,以及其他經營項目,通過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為他們提供發揮才能、實現價值的舞臺;推行智力資本化戰略,允許和鼓勵“技術入股”;要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層次人才落戶我市三個創業園,提高三個工業板塊自主知識產權的比例。

5、優化區域環境,構建人才成長六項激勵機制。要繼續按照“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鼓勵創業、鼓勵創新、鼓勵競爭”的思路,逐步形成規范、科學的六項激勵機制。一是提高引進高層次人才收入水平。對在人才市場公開招聘的高層次畢業生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要參照人才使用指導價格標準,以需要、能力和績效為導向,制定不同崗位的薪酬,用較高的待遇引才留人。二是實施行政企事業單位特殊人才津貼。對在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上做出特殊貢獻或急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特殊人才,要突破現行分配制度,實行不同檔次的津貼發放。三是設立優秀人才“學術與科技成果獎”和人才使用“伯樂獎”。對獲獎的優秀人才和用人單位主要領導,由市委、市政府給予獎勵表彰。四是鼓勵企事業單位對人才在職務科技或管理成果轉化中取得顯著收益的,提取一定比例給予獎勵。五是推行人才職稱改革。按照“個人申請、社會評價、單位使用、政府指導”的原則,推行職稱評聘分開,即可高職低聘、也可低職高聘,激活人才內在潛力。六是提高人才智力價值的有效使用,充分發揮人才潛能,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允許市內企事業單位的中高級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業余兼職、兼薪等方式,進行智力柔性流動,盤活人才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