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做好“放活”這篇文章

時間:2022-02-11 11:41:00

導語:關鍵是做好“放活”這篇文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1號文件”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這是一個重大戰略部署,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我認為,在認真嚴格地落實“多予、少取”的同時,關鍵是用心著力地做好放活”的文章。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放”的內涵和要求。我認為,“放活”絕不能理解為放任不管,“放”本身就是作為、就是改革,“放”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傳統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維方式,“放”過去統得太死的方面,改革過去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傳統東西。一是束縛農民增收的思維方式要放。思想上的障礙是最大的障礙。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從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要樹立“大農業”觀念。就“三農”抓“三農”,只能使農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窄,必須跳出這一思想束縛,樹立“大農業”觀念,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經濟發展大局中來統籌考慮。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現代化。要堅持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和手段抓“三農”,尋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的途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把農民作為產業工人來對待,解決好農村經營主體“缺位”問題。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群眾的選擇和探索,對探索性實踐予以理性支持而不橫加限制,對探索中出現的問題幫助總結而不簡單否定,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束縛農民增收的限制性法規要放。中央“1號文件”提出“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這從根本上為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打開了“閘門”。只要符合法律法規,讓農民群眾什么賺錢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三是束縛農民增收的工作方式要放。目前、有些基層的黨委、政府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慣性工作模式運作,行“長官”意志,搞強迫命令,這是制約農民自主增收的主要癥結。要堅決革除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做法,堅持以市場經濟的手段抓工作,從過去催耕催種催收中解脫出來,多做服務引導和示范帶動的工作,把生產經營主動權交給農民。四是束縛農民增收的管理方式要放。政府要探索建立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新機制,把管理農村的職能轉到依法行政上來,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宏觀決策、抓外部環境改善和社會事業上,該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該管的堅決要放開。

其次,要明確“活”什么,“活”到什么程度。我認為,“放”是手段,“活”是目的,“活”就是活躍人們的思想,活躍一個地方的經濟,最終實現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地提高。一要讓農民群眾的思想“活”起來。農民群眾的思想越活,創造力就會越強,農村工作就越主動?,F在多數農民重農輕商、守土戀家的意識比較濃,這種思想意識的存在限制了眼界,束縛了手腳,最終制約了增收。因此,要促進農民增收,最根本的是進一步轉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這是治本之策。二要讓農民增收致富的辦法“活”起來。要引導農民群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生產、搞多種經營,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什么賺錢就干什么。引導廣大農民戀鄉不守土,哪里有市場就到哪里去“闖”,一個產業沒效益,就尋找新的致富產業。最終要讓農村經濟真正“活”起來。要多措并舉,在農業、農村經濟中掀起“五股”熱潮。一是結構調整的熱潮。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特色農業,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二是產業化經營的熱潮。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為農民架好通向市場的橋梁。三是科技興農的熱潮。整合農業科技推廣資源,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四是務工經商的熱潮。引導農民群眾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做好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少農民這兩篇文章。五是支農投入的熱潮。健全農業投入長效機制,破解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和水、電、路等瓶頸,強化發展基礎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