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長在整治坡地過度開墾大會的發言

時間:2022-01-12 09:04:00

導語:州長在整治坡地過度開墾大會的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州長在整治坡地過度開墾大會的發言

同志們:

在全州上下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之際,州委、州政府決定召開這次會議,意義十分重大。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回顧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情況,總結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今天上午,與會同志到縣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示范點進行了現場參觀;剛才,縣、縣作了交流發言,縣、縣作了表態發言,對年度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考核結果進行了兌現。希望大家按照會議精神,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總結工作,交流經驗,增強做好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年月,州委、州政府正式啟動了全州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并明確提出從年至年,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全州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的目標。在全州開展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是州委、州政府從我州坡地過度開墾情況普遍,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的現狀出發,為治理石漠化、加快生態建設、推動科學發展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我們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開展此項工作的。一是我州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區首先開展這項工作,走在了前面,上級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也沒有其他地方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在探索中推進。二是全州坡耕地總量較大,人地矛盾突出,許多農戶的耕地都在坡地上,退耕后解決群眾生計問題的困難較大。三是州、縣(市)兩級財政都比較緊張,資金投入有限,僅靠財政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對退耕農戶的補償需求。雖然困難較多,但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有關部門迎難而上、真抓實干、強化措施、扎實推進,積極探索治理工作的新途徑和新辦法,通過不懈努力,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據年4月統計,全州25°以上耕地面積為82.0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1.9%,截止目前,已完成退耕32.88萬畝,占總任務的40.1%,其中:年共完成20.14萬畝,占年度規劃的102.3%;今年已完成12.74萬畝,占年度規劃的45.7%。

一年來,主要的經驗和做法有: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治理工作開局良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自年4月以來,根據工作開展中出現的問題,多次在州委、州政府召開的有關工作會議上將此項工作列入議題專門進行安排部署,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連續兩年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納入了州委、州政府對各縣(市)、開發區目標績效考核內容;將每年6月定為治理工作考核月,對各地治理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全州各縣(市)、開發區及各鄉(鎮、街道辦)不斷提高對此項工作的認識,將此項工作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出臺了實施意見,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落實了專門人員,切實加強了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州直相關部門也將此項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與各項業務工作有機結合,切實加強了指導督查,加大了項目、資金扶持力度。二是完善治理規劃,確保科學有序推進。各地根據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結合實際編制并完善了坡地過度開墾治理三年退耕規劃和“四沿”(沿交通線、沿城鎮、沿風景區、沿水源保護地)地帶的退耕規劃,同時,分別編制了年、年的工作實施方案。三是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治理投入力度。州財政從年至2011年將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20萬元坡地過度開墾治理工作經費,年的經費已及時分配到各縣(市)、開發區作為工作經費補助。各地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也千方百計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治理工作。年各縣(市)、開發區投入經費約1120萬元,年安排經費2410萬元。同時,將石漠化治理工程、珠防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種草養畜項目、引資造林等生態建設與產業化項目充分整合,資金打捆使用,重點投入到治理工作中,保障了治理工作的順利推進。四是加強督促檢查,切實推進工作落實。自此項工作開展以來,州委、州政府將加強督查作為促進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陳敏書記和我及廖飛副書記、文發副州長都多次深入各縣(市)、開發區及各鄉(鎮、街道辦)督促檢查,指導治理工作,密切關注治理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就治理工作提出要求;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將此項工作作為重點督查內容開展了多次專項督查活動;各地也加大對此項工作的督促檢查力度,有力地推進了工作落實。五是抓好示點示范,探索有效治理模式。為積極探索治理工作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經驗,各地將抓示范點建設作為突破口,結合實際選取“四沿”地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區域建設示范點,精心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如縣、貞豐縣將關興公路沿線兩側坡耕地規劃為經果林產業帶、茶葉產業帶;冊亨縣治理任務主要安排在交通干道沿線和重要江河沿岸鄉(鎮);望謨縣實施領導掛牌實施亮點工程,已建成5個坡耕地治理領導掛牌示范點;縣由縣政府協調資金,實施10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并要求每個鄉(鎮)在沿交通線、沿城鎮、沿水源保護地可視范圍內規劃建立100—200畝的經濟林治理示范點。通過積極的探索,部分地方總結出了一些很好的模式。如:興義市豬場坪“企業投資,打造基地”的油桐種植模式;興義市馬嶺“龍頭帶動,輻射周邊”的枇杷種植模式;貞豐縣白層“依托產業,政府扶持”的李子種植模式;冊亨縣冗渡“能人帶動,突破難點”的治理模式;縣東湖“尊重民意,引導扶持”的治理模式。這些模式,為下一步抓好全州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六是搞好宣傳發動,營造治理輿論氛圍。各地根據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狠抓宣傳工作,將對農村群眾的宣傳發動和政策教育貫穿于治理工作的始終,采取播放光碟,制作標語、標牌、宣傳手冊,發放宣傳資料及縣(市)長(管委會主任)致農民群眾的一封信、場天宣傳、開群眾會、簽訂退耕承諾書等形式重點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州委、州政府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的部署和要求,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一年的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采取了一些比較好的做法和措施。如:興義市在編制全市三年退耕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各鄉(鎮、街道辦)都分別編制各自的具體規劃,繪制了詳細圖斑,并明確到地塊、落實到農戶、規劃到產業。望謨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及四大家領導分別擔任組長的6個治理坡耕地過度開墾工作督查組,把17個鄉(鎮)分為6個督查片區,定期不定期地開展督查工作。開發區抽調區、鎮8名副科級領導和40名干部組成8個工作組采取包片負責的方式開展退耕工作,對干部扣取1000元工資、對村組干部扣取一個月工資作為保證金,在工作結束后統一兌現獎懲。縣每年由財政投入工作經費100萬元,并整合各項目資金對坡地退耕進行補助,對屬承包耕地的,退耕還茶每畝補助1000元(種苗及種植費400元,其余600元分三年補助),退耕還林每畝補助800元(種苗及種植費200元,其余600元分三年補助);屬開荒的坡地,一次性補助種苗費100元。縣將關興公路沿線兩側坡耕地規劃為經果林產業帶,縣里投入種苗費近500萬元,主要種植了核桃、板栗等經濟作物。貞豐縣在關興公路兩側規劃建設茶葉產業帶和花椒產業帶;在貞牛路建設俄田黃花梨生態示范園,已種植3000多畝黃花梨;貞卡路上建設龍場反季節桃子基地,現已種植1000多畝;在北盤江鎮建設金鐘湖優質水果生態示范園,已種植200多畝。晴隆縣決定投入400余萬元,對二十四道拐周邊461畝坡地進行整體征用后進行生態治理,既實現退耕,又美化、綠化景區。安龍縣對“四沿”地帶324國道、南昆線、安興線、安冊線、招堤風景區共5381畝25°以上坡耕地退耕編制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冊亨縣各鄉(鎮)及時組織人員深入實地對所有大于25°的坡耕地進行調查登記,弄清了每塊坡耕地的權屬、類型、面積,并勾繪上圖,根據翔實的基礎資料,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編制了本鄉(鎮)坡耕地治理三年規劃,縣在各鄉(鎮)規劃的基礎上,統一編制了全縣坡耕地治理的三年規劃,確保了縣、鄉(鎮)工作的有機銜接。這些做法都很好,要認真總結、推廣。

一年來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握方向、明確目標,堅定信心和決心,大力發揚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五種精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務必求勝精神;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一致、頑強拼搏、奮起直追、富民升位的黔西南精神;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麻山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頑強拼搏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實干精神),上下一心、同心協力、苦干實干,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確定的目標任務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二、認清形勢,找準問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針對性

雖然目前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進度還不夠理想,與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進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實實在在地抓,工作時緊時松,方法不當、措施不力;一些領導和干部對坡地過度開墾治理工作的目標和意義認識不到位,沒有從建設美好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工作干勁不足;一些鄉(鎮、街道辦)有畏難情緒,存在等待觀望思想,坐等上級安排資金項目,不會創造條件開展工作,工作能拖則拖,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在實施效果上,一些“四沿”地帶的坡耕地沒有按要求退下來。二是辦法不夠多。從目前統計情況來看,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實現退耕32.88萬畝,但完成的任務主要都集中在一些工作難度小、有項目覆蓋的地方。按照三年退耕規劃,今明兩年還需完成退耕47.18萬畝,這些任務往往是工作難度大、項目難以覆蓋的地方,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各地在工作中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辦法還不夠多,路子還比較窄,有的地方在工作方式上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在抓坡地治理與解決農戶收入、解決群眾生計上還未能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未能充分運用經濟、政策、法律、市場等綜合性手段,工作方式單一,導致沒有產業配套的區域治理難以推進。三是資金投入少。坡地過度開墾治理要取得成效每畝投入應在500元左右,由于各地財力較緊張,在經費投入上很有限,難以保證治理需求。沒有項目覆蓋的地方資金籌措難,有項目覆蓋的地方項目投入資金也不多,每畝一般不超過200元,且工程項目由各施工部門負責,資金分散,標準不統一,一些工程實施后不能及時兌現,影響農戶退耕積極性。四是成果鞏固難。對已退下來的坡耕地,很多沒有相關的后續產業和項目代替,一些群眾注重近期效益,大局意識不強,有反彈的趨勢。有的地方采取政府補助苗木,群眾投工投勞的辦法進行退耕,但種植林木見效周期較長,在產業未見效益前,沒有對農戶的補助,管護上也沒有經費,一些群眾為了口糧或飼料糧套種苞谷,退耕成果不明顯。在草地建設方面,也存在因資金短缺、后續經營管理不善、草畜不配套等原因,造成草地退化、面積減少。五是宣傳待加強。雖然我們在宣傳上做了很多工作,但還不夠深入、不夠持久,在耐心細致做群眾思想工作上還不夠到位,部分農民群眾思想認識還不高,還存在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落后觀念,自覺退耕的意識較差,一部分群眾還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認真分析、深入調研,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堅強有力的舉措,改革創新的精神,切實加以改進。當前,全州上下正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州委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促進跨越”的主題,并提出將進一步優化“三個環境”(優化發展環境、優化生態環境、優化勤政廉政環境)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來抓。其中在“優化生態環境”上,重點就是要把綜合治理石漠化和治理坡地過度開墾作為兩個抓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各縣(市)、開發區、各有關部門及各級干部要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相關政策的學習和領會,充分理解州委、州政府部署坡地過度開墾治理工作的目的是建設美好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發揚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作風,將此項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為檢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效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抓好,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強化措施,扎實推進,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現在距我們提出的三年完成坡地過度開墾治理目標任務已不足兩年時間,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形勢嚴峻。為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下步要扎實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搶抓機遇,堅持不懈抓好治理工作。國家對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視,在擴大內需投入中,對生態工程的投入進一步加大,我們將獲得更多的項目支撐。目前,我州8縣(市)都被確定為全國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全省石漠化綜合防治工作現場會已在縣召開,將對我州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群眾對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的認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接受。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各地都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探索出了一些治理辦法,縣(市)、鄉(鎮、街道辦)兩級的認識也更加統一。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充分認識開展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常抓不懈,扎實推進。

(二)落實責任,構建治理工作責任體系。州委、州政府已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納入與各縣(市)、開發區簽訂的目標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制定了具體的考核辦法,明確了對此項工作的考核獎懲措施。在工作中,必須嚴格按程序和要求對各縣(市)、開發區進行考核、嚴格兌現獎懲。要將此項工作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實行黨政“一把手”問責制,對不履行或未認真履行職責,工作不力、效果不好、影響治理任務完成的,要嚴肅追究縣(市)、鄉(鎮、街道辦)兩級黨委、政府(行政班子)負責人的的責任。縣(市)、鄉(鎮、街道辦)兩級要組建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責任和獎懲制度,層層分解任務,將任務分解到到鄉(鎮、街道辦)、到村組、到農戶、到地塊,并注意調動村、組和農戶的積極性;要實行縣(市)、開發區領導包鄉(鎮、街道辦),鄉(鎮、街道辦)領導包村的包保責任制,責任明確到人,并將實施成效作為各級黨政負責人、承辦干部及技術人員政績考核、技術考核的主要依據。同時,各地還要盡可能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特別是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保障,不能光提工作要求不解決具體問題。

(三)科學規劃,推進治理工作深入開展。目前各縣(市)、開發區三年治理規劃和“四沿”治理規劃已制定,但工作深度不一、質量不一。下一步要認真對轄區內25°以上坡地進行詳細的外業調查,在摸清25°以上坡地總面積特別是“四沿”地帶陡坡地面積、土壤、氣候環境等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在有關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對已制定的有關規劃、方案作進一步的修改和細化,提高規劃、方案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所制定的各項規劃、方案必須繪制具體圖班,落實到農戶和地塊。州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的技術指導組要加強對各地規劃完善和實施的指導力度,并組織對各縣(市)、開發區退耕規劃進行審查。

(四)政策引導,形成多元多樣治理格局。州發改、農辦、林業、農業、畜牧、水利、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在項目、資金、信息、技術力量等方面與各縣(市)、開發區搞好銜接,大力支持、重點傾斜,并加強對各縣(市)、開發區開展治理工作的業務指導,形成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的工作格局。州直相關部門和各縣(市)、開發區要對25°以上坡耕地退耕如何補償開展調研,提出建議。要建立生態建設利益補償機制,明確替代產業,解決好短期內退耕農民吃糧的問題和長期的收益問題,確保退得下、穩得住、能發展。各地在坡地過度開墾治理工作中,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涌現了一些好的典型。在下步工作中,一方面要大力宣傳報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總結提煉,并著力打造一批州、縣(市)、鄉(鎮、街道辦)三級示范點。對已退耕的坡地,要切實抓好成果鞏固,組織專門隊伍加強巡查,對出現退耕后復墾的要堅決制止,對毀林開荒、放火燒山、亂砍濫伐等現象要嚴肅依法處理。對納入退耕規劃的地塊要及時落實治理措施,提前做工作,向群眾講清道理,劃清退耕的區域,即將退耕的不允許再耕種。要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化,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建設草地畜牧業基地、經果林基地、茶葉基地,中藥材基地、用材林基地等,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從坡耕地治理中獲得收益。同時,要切實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對因退耕后收入減少、生活困難的群眾,要采取納入低保、勞動力轉移等多種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決不能因生活問題發生復墾現象。

(五)搞好宣傳,營造治理工作良好氛圍。各縣(市)、開發區要進一步采取制作標語、標牌,場天宣傳,開群眾會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重點是宣傳相關法規、政策以及州委、州政府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的部署和要求。每個縣(市)要在集中連片治理區域建立永久性標牌不少于3塊,開發區不少于1塊。州發改、農辦、林業、農業、畜牧、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納入本部門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本行業、領域的宣傳相結合,組織力量,制作相關宣傳資料,深入抓好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州報社、電視臺、電臺以及網絡新聞媒體要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作為重點內容大力宣傳報道,對治理成效顯著的要表揚,對該退退不下來,生態環境破壞大的要曝光。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宣傳使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掀起治理工作的新熱潮。

同志們,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希望各級各部門在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信心,咬定目標,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頑強拼搏,不斷把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引向深入,為建設美好家園,營造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