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時間:2022-01-12 05:39:00

導語:和諧社會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本人通過學習并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和實踐,切身感到,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與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內在聯系。

首先,從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和要求看。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或者說出發點,是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進程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道德支撐。近年來,中央、省里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是重在創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這與中央提出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是相一致的。

其次,從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看。精神文明建設包含民主法制、人民權益的尊重和保護、政府管理和服務、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道德風尚、誠信和平安建設、和諧人際關系、社會管理、社會秩序、生態環境,等等。這些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緊密對應。特別是六中全會《決定》著重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這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這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這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這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著力之點;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諧,這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取向。

其三,從精神文明創建的測評體系看。中央、省里對文明創建活動,關注的是以城帶鄉、城鄉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檢驗的是一個地區、一個系統甚至一個部門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持續發展、有效發展、為民發展的軟、硬件的綜合成效,實際上是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項成果的總檢閱、總衡量、總評價。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和諧離不開文明,文明是和諧基礎。明確精神文明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有助于我們以辯證的思維、全面系統的眼光來認識和構建和諧社會,防止孤立地看問題和強調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防止在實際工作中把構建和諧社會同創建精神文明割裂開來,變成“兩張皮”,具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應當樹立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就是對構建和諧社會高度重視的觀念,通過大力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并善于借助運用、提升創新廣大干部群眾多年來在文明創建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經驗,來聯動地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當然,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要求,也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豐富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不斷深化認識的。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我的體會著重在以下幾“手”:

關鍵在“一把手”。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會面臨許多新問題,甚至是“老大難”問題,包括認識上的、硬件上的、軟件上的。許多事實證明,只要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真正重視了,就會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千方百計、積極主動地推進工作,就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就會以抓經濟建設、抓項目落實、抓計生工作的高度、態度和力度,推進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

需要有“傳手”。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是個宏大、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配合銜接。猶如運動場上,教練、隊長、隊員,一傳手、二傳手……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盯緊目標,逐級落實。黨政分管領導、各部門領導、各部門中層領導等等就是“傳手”,一級盯一級,一級催一級、一級抓一級,上下接力,層層緊扣,才能防止具體運作過程中的脫節和“中梗阻”。如果只有“一把手”而沒有“傳手”,是無法實現目標和任務的。

重要在“聯手”。聯手,即立體運作、交互運轉之意。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涉及方方面面,各項工作之間彼此關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只有整體推進、立體運作,才能有序有效地展開。首先,要總體謀劃,統籌安排。強調總體考慮,并不是不要重點,而是要體現以和諧為目標、以人為本、以點帶面、以城帶鄉,由表及里、標本兼治和分類指導、典型示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工作大布局。其次,要分項分步實施。分清各項工作的主次、輕重、急緩、難易,有利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學會彈“鋼琴”,防止單打一、顧此失彼,影響整體成效。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樹立全面、系統、立體運作的觀點和工作思維,尤為重要。

根本在“眾手”。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是全社會的、群眾性的大事,成,靠大家;功,在大家。領導、干部帶頭與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缺一不可。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自覺發揮模范作用。要結合新世紀新時期新形勢,發揚我黨善于宣傳群眾、發動群眾、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做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干部不僅要帶頭做,更要引領群眾共同做。讓群眾切實懂得,推進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群眾,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受益者,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覺行動的意識,形成干部當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持續持久的共建和諧的生動局面。

貴在“不松手”。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責任感,又要有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的科學態度,重在一如既往、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地抓下去。一要真抓。防止說多做少或只說不做,真正體現求真務實、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二要敢抓。勇于破解難題,敢碰硬、不手軟。三要細抓。目標、措施要分解細化,任務要具體到部門、到人。四要嚴抓。健全責任機制,抓落實,必須講責任;講責任,必須抓考評;抓考評,必須抓追究。要做到獎優罰劣,獎懲分明,樹立干工作的新風正氣。五要緊抓。尤其要處理好抓突出與抓日常的關系。每隔一個階段,或根據工作重點、難點,搞一些有聲勢的突擊是完全必要的,不失為全面推進的一種舉措。但推進文明、構建和諧,應當重在平時,重在堅持,重在積累,重在長效,以抓好日常性的規范運作與管理服務為工作導向。這是工作的立足點,也是當前的薄弱點。因此,要切實形成平時抓、抓平時,細水長流、持之以恒的意識和共識,并自覺地把它轉化為一種思想常態、工作常態,日積月累,腳踏實地;久久為功,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