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計劃生育啟動儀式的講話

時間:2022-11-23 04:16:00

導語:人口和計劃生育啟動儀式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和計劃生育啟動儀式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舉行全市實施農村人口計劃生育“和諧家園”工程啟動儀式。實施“和諧家園”工程,旨在從解決獨生子女和計劃生育家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逐步走上富裕、文明、健康、幸福之路。剛才,我們參觀了東壩村生殖健康服務中心、銀林山莊風俗文化園、武家嘴村和縣計劃生育指導站,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最后,請繆書記作重要講話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增強做好新形勢下農村人口計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十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依法行政,全力推進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規定的貫徹落實,圍繞我市“富民強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把開展計劃生育與發展經濟、普及教育、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等緊密結合起來,初步確立了“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機制,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據綜合考評,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以內;計劃生育率達98.5%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為和諧南京建設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受人口慣性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綜合影響,“十一五”時期我市面臨的人口形勢依然嚴峻,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和人口頒布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給我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和制約,人口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就總體情況而言,人口計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穩定低生育水平任務非常艱巨。必須看到,我市農村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主要是長期以來運用強有力的行政手段來實現的。現在,以行政手段和社會制約為主要特征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傳統機制已被打破,以依法管理和利益導向為主要特征的新型機制尚不健全,過渡時期政府調控人口增長的手段和能力已經削弱。毋庸置疑,由于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婚育觀念的影響、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需要以及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男尊女卑”等觀念,在農村仍有較大市場,部分農民群眾的生育欲望還比較強烈。部分地區的農村基層組織存在渙散、軟弱現象,致使一些地方計生工作出現滑坡。如果稍有懈怠,就會導致生育率的大幅度反彈和人口環境的惡化。二是人口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有90多萬人。預計2010年將達到114.44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五區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數將由2005年的10.35%增至2010年的11.76%,其增幅和增速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撫養和照料問題突出。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問題在個別農村地區也十分嚴重。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我市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正常或比較正常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出生性別比趨向不正常。“五普”達到111.09。雖然增長勢頭這幾年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但仍然在110.0左右徘徊。特別是照顧生育的第二個孩子,農村個別地方性別比高達120.0以上。雖然人數不多,但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若任其發展下去,將影響我市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破壞已取得的計劃生育成果,并對農村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三是法律法規規定的獎勵優惠及懲戒措施落實還有不到位的現象。我們的人口控制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以低廉的經費投入、高昂的政治代價和犧牲部分群眾的生育利益,特別是部分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換來的。由于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不少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不僅承擔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而且還面臨著貧困和養老無著處的壓力。既然計劃生育家庭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就理應優先分享發展的成果。個別涉農區縣對人口計生法律法規規定的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救助、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患者生活補助以及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發放等方面,還有落實不到位的地方。與此同時,對違反政策生育依法征收社會撫養費困難重重,《江蘇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據統計,五區縣實際征收僅占應征收的39.7%。由于近幾年中青年農民流出較多,對計劃外生育存在獲取信息難、調查取證難、征收到位難等問題,富人超生罰不怕,窮人超生不怕罰,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執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四是綜合治理農村人口問題的程度還不高。一些領導干部對新時期農村人口計生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對低生育水平不穩定、存在反彈的壓力認識不足,對外部環境和改革發展對人口計生工作產生的沖擊和影響準備不足,普遍存在盲目樂觀、麻痹松懈甚至畏難情緒,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義務教育、新型合作醫療、扶貧開發、征地補償等各項惠民政策和社會管理措施時,存在與計劃生育政策不配套、普惠性政策向計劃生育家庭傾斜不夠等問題。

目前,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已經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人口計生工作面臨由單一的人口控制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型,即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遷移和安全問題;由以行政控制手段為主向綜合治理人口問題轉型,即通過宣傳教育、法律、科技、行政、社會保障等綜合手段治理人口問題。轉型期間有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特別是從“十一五”開始,我國將進入建國以來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時期,雖然這一高峰是低于更替水平的小高峰,但對低生育水平能否穩定的影響不可低估。“十一五”時期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穩定低生育水平最重要、最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農村人口計生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想武器,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新形勢下農村人口計生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二、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充分認識實施“和諧家園”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剛剛召開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了“全面達小康、建設新南京”的奮斗目標和“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基本路徑,市人口計生委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農村人口問題,果斷抓住契機,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在全市農村組織實施人口和計劃生育“和諧家園”工程(又稱“十百千萬”工程),非常及時,十分必要。

(一)“和諧家園”工程是促進和諧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我們現有11個涉農區縣,農業人口161萬,獨生子女家庭50多萬戶。沒有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和諧,就沒有農村的和諧;沒有農村的和諧,也就沒有社會的和諧。“十五”時期,我市不斷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從2005年起,各級財政每年投入300多萬元,為農村5000多名獨生子女父母發放獎勵扶助金(享受人數和投入經費將逐年遞增);建立了計劃生育公益金制度,幫助計劃生育特困家庭解決困難;關注農村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問題;與相關部門聯合為困難獨生子女上學、醫療、就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尊重和維護育齡群眾計劃生育的權益,每年約有40萬農村育齡婦女接受免費生殖保健服務,對我市和諧社會建設起到了積極地助推作用。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時期在農村實施人口計生“和諧家園”工程,是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做好我市農村人口計生工作重要抓手,也是對和諧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和諧家園”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生產、生育、生活,是農民群眾三件大事。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對統籌解決農村人口問題既是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又是一次嚴峻的挑戰。通過實施“和諧家園”工程,將“少生快富”融入“生產發展”,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融入“生活寬裕”,將“婚育新風進萬家”、“關愛女孩”等活動融入“鄉風文明”,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陣地建設融入“村容整潔”,將計劃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融入“管理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三)“和諧家園”工程充分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問題的統籌解決是“十一五”期間人口發展戰略的基本取向。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尊重人,才能得到理解;保障人,才能促進發展;發展人,才能贏得自由。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廣大育齡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不斷增加,盼發家致富、盼生殖健康、盼社會保障、盼家庭安全、盼社會和諧。實施“和諧家園”工程,有利于樹立“計劃生育家庭為國家發展做貢獻,政府幫助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分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塑造誠信政府的新形象。實施“和諧家園”工程,就是要把滿足育齡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群眾的生活、生育質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四)“和諧家園”工程是提高計生家庭幸福感、滿意度的迫切需要。由于種種原因,全市農村仍有5000多戶計劃生育特困家庭,其中獨生子女死亡、傷殘、重病351人;獨生子女父母死亡、傷殘、重病4136人;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1000余例;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陷入“三難四缺”(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缺信息、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手)的窘境;許多農民工外出打工、經商等,“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大量出現,老人的贍養及孩子的撫養問題突出,隨著獨生子女的婚嫁,獨生子女父母,特別是獨女戶的養老困難加劇;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2003年全市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2.05‰,經過圍孕期積極干預,2004年出生缺陷發生率仍高達9.26‰,不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諧。實施“和諧家園”工程,就是要幫助計劃生育家庭解決現實困難,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在社會上得到尊重,生活上得到關心,經濟上得到實惠,生產上得到扶持,實現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增強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的要求,以家庭的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

三、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和諧家園”工程扎實推進

日前,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已經正式批轉了《市人口計生委關于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和諧家園”工程的實施意見》,我們要按照要求,明確任務,真抓實干,切實抓出成效來。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和諧家園”工程共有10個子項目,涉及到人口計生宣傳教育、利益導向、技術服務等方面,既有剛性要求,又有量化指標,要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必須建立黨政領導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人口計生部門督促落實的工作運行機制,做到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相關區縣要結合實際,制定出具體工作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并將任務層層分解,采取有力措施,做到計劃合理、重點突出,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典型引路、整體推進,切實把這項惠民、親民、利民的德政工程抓緊抓好。

二要廣泛宣傳發動。實施農村人口計生“和諧家園”工程,多做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聚人心工作,切實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現實困難,使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效真正體現到為民排憂解難上來,體現到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上來。要把宣傳發動工作貫穿于工程實施全過程,以提高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為目標,通過各類載體,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實施“和諧家園”工程的目的意義及內容要求,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要形成共建合力。在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和諧家園”工程協調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統一部署,通盤考慮,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整合政策資源,將實施“和諧家園”工程與做好農村新八件實事結合起來,在醫療救助、教育優惠、就業優先、致富扶持、社會保障等方面,首先向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傾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對農村計生貧困家庭進行幫扶。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政策推動、幫扶拉動、保障驅動、項目啟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的局面。

四要發揮網絡作用。我市農村人口計生網絡,集行政部門、服務機構、群眾團體、自治組織于一體,貫穿于區(縣)、鎮(街)、村(居),能夠深入村組和家庭,直接到戶到人,是目前較為健全并依舊正常運轉的一個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普惠性網絡。要充分發揮農村人口計生網絡行政調動能力強、上傳下達渠道暢通、覆蓋面廣等優勢,保證政令的暢通和下情的及時上傳,承載起橋梁和紐帶作用,將黨和政府的各項計生惠民政策直接傳遞到村(組)和家庭。要發揚計生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光榮傳統,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施“和諧家園”工程過程中彰顯主力軍作用。

五要嚴格考核評估。以提高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和諧家園”工程納入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內容,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市人口計生委要結合年度工作考核評估,對該項工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并在每年年初召開的全市人口計生工作會議上,對上一年度工程實施情況進行講評,對成績突出的“和諧家園”工程示范村、志愿者標兵、先進工作者以及“婚育文明新家庭”給予表彰。

同志們,做好新形勢下的人口計生工作,關系到社稷安危,關系到經濟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責任重于山,使命高于天。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密切協同下,經過各級人口計生部門共同努力,我相信,“和諧家園”工程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農村人口計生工作水平一定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我市的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一定能夠躍上新的臺階,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