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金融網點設置思考
時間:2022-03-22 10:35:00
導語:貧困山區金融網點設置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隨即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但是,由于精簡鄉鎮機構和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建立低效網點淘汰機制的統一要求,各金融機構紛紛裁撤了業務量少、虧損嚴重、風險隱患大的營業網點,這對于交通不便的貧困山區或遠郊山區,“首當其沖”。該走的已經走了,
該來的卻沒來,“三農”金融服務,已在全國形成了較大的盲點和真空。“三農”需要扶持,更需要實實在在的金融支持,那么,金融機構網點設置是一個急需平衡和優化的問題。
一、貧困山區金融機構網點現狀
(一)縣以下幾乎無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網點。由于農行體制改革,收縮縣級以下機構,全部集中到縣級以上,其經營網點主要在城區。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原有的定位決定其不宜在山區基層設置機構網點。
(二)“中心鎮”以下幾乎無郵儲銀行網點。由于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原遍及鄉鎮的郵政網絡,在郵儲銀行成立后,一方面不符合金融安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員結構、內部管理劃分上郵儲銀行與郵政儲蓄尚不明晰,基層有儲蓄性質的網點均已撤銷,只保留了業務量相對集中的“中心鎮”網點,其余機構均在縣級及其以上。
(三)部分鄉所在地無金融機構網點。2004年前后,全國絕大多數鄉鎮均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網點,因機構規模、核算等問題,很多地方“撤社改站”。2007年上半年,對達不到風險防范與控管要求的代辦站或信息站全部進行了撤銷。這樣,即使是行政鄉所在地,其網點也沒有逃脫裁撤的命運。
(四)絕大多數鄉鎮有合作金融機構網點。無論是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由于有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和歷史沿革,絕大多數鄉鎮均保留有網點。
(五)部分村社有合作金融機構網點。即一個鄉鎮有兩個同一類型的網點,這是因為行政鄉的撤并形成,這部分網點一是具有一定的規模,二是安全及人員結構均達到了監管要求,如一時撤并,對成本和信貸資產的回收在短期內難以消化。
*縣2009年各金融機構網點情況統計
*二、貧困山區現行金融機構網點設置存在的問題
針對以上現狀,目前,貧困山區金融機構網點設置存在以下問題:
(一)有鄉鎮無網點,服務范圍不能全覆蓋。所謂全覆蓋,是以行政鄉鎮作為基礎而言。如果一個行政鄉所在地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網點存在,那么金融服務“三農”即無從談起,因此,這是目前貧困山區金融服務存在的最大問題。
(二)有網點無鄉鎮,風險隱患大效率不高。目前,村級金融機構網點,單從服務看,是無可厚非的,但因為沒有政府機構或者說沒有相應的社會治安機構,僅憑村級聯防或銀行人員內部防范,難以充分保證其外部安全。而且從發展角度講,沒有政府的地方,辦事的人少,市場難以活躍,發展后勁不足,效率就難以提高,從而無多大生命力可言。
(三)基層金融機構,競爭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受小范圍內經濟總量的影響,基層金融機構,在短期內難以形成面對面的競爭,就如池塘小了難以養活較多的魚一樣。但是,交錯式的競爭模式容易實現。這種競爭是指站在縣級、省市級甚至全國的角度,不同類型的網點,不在同一個小范圍內的競爭。這種模式,應成為當前貧困山區引入金融競爭和實現網點全覆蓋的首選。
三、貧困山區金融機構網點設置建議
對于貧困山區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基層,一方面要方便存取,有足額的現金供應,滿足“三農”兌換零破鈔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擴大金融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力度,嚴防制假、販假、受騙。再一方面是培育誠信,滿足“三農”在發展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時,逐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質量、效率和擴大服務范圍,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因此,金融服務“三農”是面對面的服務,其網點設置應遵循直接、方便與安全的原則。
(一)以“服務”為政治前提,以政府為依托進行設置,出臺金融服務全覆蓋方案。
在貧困山區設置網點,應站在服務“三農”,方便“三農”,為“三農”解決實際問題的政治高度,才能實現。銀行是服務的,“服務”又是具有政治性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政治性是大局、是穩定、是和諧,完全不等同于“政企不分”的性質。因此,管理層應牢牢把握這個主動權,否則,沒有幾家銀行會自愿到那種既難以保證安全(這里主要指在途押運安全),又無法在短期內見到效益的地方立足發展。
以政府為依托,就是在有鄉級政府機構的地方必須設置網點,沒有政府機構的地方,沒有必要設置網點。沒有政府機構而有網點的,可根據自愿原則,進行保留、遷址或撤銷。因為,政府的職能首先是服務的,政府都撤了,銀行機構還有保留或新設置的必要嗎?加之,從狹義上講,有政府機構的地方才“安全”。
只有在“服務”的政治前提下,銀行才可能去貧困山區設置網點,也只有依托政府機構,多方配合,全力搞好安全,才能逐步搞好經營,最終實現盈利。這樣的方案出臺,才能讓人信服,才便于在實際工作中予以實施。
(二)政府主動,銀行履職,群眾維護,實現貧困山區金融服務無盲區。
1、無銀行機構網點的鄉級政府,要主動向上級、向銀行業監管部門匯報情況,反饋和傳遞群眾的呼聲和需求。同時,要主動與銀行銜接,尋求支持,并積極創造條件,在網點選址、安全護送方面提供便利,爭取網點的設置。
2、凡涉農金融機構,應將“三農”服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真正履行服務“三農”的職責和使命,將設置網點作為當前一項首要政治任務來抓。
一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無論體制如何變化,均不得弱化服務“三農”的使命,而應在服務“三農”方面做出更多、更大、更加深入的表率。
二是農業銀行。已經確立了“面向‘三農’,服務縣域”的市場定位,無論我國的農業實現了第二次還是第三次的飛躍,其服務“三農”仍然是它承載的歷史責任,特別是對于貧困山區,要使農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還任重道遠。這種歷史責任更多應在于通過具體的金融服務來逐步實現。
三是農業發展銀行。農發行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商業性金融“一身二任”問題,在完成其彌補市場機制缺陷和調節經濟結構的使命后,政策性色彩逐漸淡薄,其商業性質已經凸顯。在這個過度期,要盡快恢復農發行的支農業務,特別是含微小金融服務,爭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四是郵儲銀行。其市場定位是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因此,郵儲銀行應積極主動,將網點深入到農村更加廣闊的地方。
五是村鎮銀行。是在農村地區設立,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因此,其組建和發展的速度應當加快。
3、群眾維護。從眾多撤離的金融機構網點分析,其所在地域信用環境薄弱,社會治安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發動群眾,合力維護,努力培育誠信,打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只有強化宣傳,切實引導,讓群眾真正理解了信用,理解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只有對“不正之風”進行嚴厲打擊,構建和諧、平安的金融服務環境,金融服務全覆蓋才具有其真正的含義。
(三)形式靈活、交錯設置,逐步增強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
一是直接設置網點。由于現行沒有網點的鄉級行政機構所在地,多數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原有網點已撤離的地方,要其再吃“回頭草”,顯然不盡合適,因此,將此項重擔委任給郵儲銀行、農發行、待建的村鎮銀行比較合理。一方面,他們有支持“三農”的重任在身,另一方面,他們的網點本來就少,都在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布局可謂順理成章。同時,橫向對比,又在鄉級之間形成了交錯式競爭,服務“三農”的整體功能將逐步得以體現。
二是建立流動服務網點。這種網點的設置,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與配合:一間固定的辦公室,一輛可用于接送服務人員和少量現金憑證的面包車。逢場天作業,除遠程監控以外,不設庫存,不留操作設備。無場期的場鎮,約定服務周期,分三天或五天按時到點服務。按照就近原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比較適合這種模式。
三是設置離行式自助柜員機網點。這種網點,宜設在較大的鄉鎮,或有公安派出機構的鄉鎮。除必要的安全設施和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外,地點應設在公安派出機構的值班室門口。這種網點最適合于農業銀行,特別對他們正推行的“惠農卡”貸款,在還款結息方面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 上一篇:鄉鎮“十二五”發展規劃
- 下一篇:三基工程建設先進事跡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