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自主創新及工作安排
時間:2022-05-21 04:52:27
導語:科技局自主創新及工作安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20年,縣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自主創新工作部署,緊緊圍繞《2020年市自主創新工作要點》,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聚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較好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0年工作總結
2020年,縣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9家,完成市政府目標任務的184%;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266家(不含柏堰科技園、新港工業園),位居五縣(市)第一。1-11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為15.6%;全年科技成果登記362項,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企業175家,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企業吸納技術合同額2余億,均超額完成市政府目標考核任務。新增天使基金投資項目2個,涉及金額600萬元。全年“科技貸”共為105家企業放款3.158億元。成功舉辦縣第五屆“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挖掘縣外項目105個,其中13個項目獲創業領軍人才獎項。
(一)抓實疫情防控,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一是制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政策措施。優先兌付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相關政策,降低“科技貸”貸款利率、優化貸款審批流程等政策措施。疫情期間,兌現自主創新及孵化器、眾創空間政策1113萬元,省級政策配套資金269萬元,惠及企業116家。二是積極為科技型企業協調解決疫情防控緊缺物資:口罩18萬余只、酒精2余噸、84消毒液5余噸以及額溫儀100余只,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三是深入開展“四送一服”工作。結合“三包三抓”專項行動,走訪調研42家重點企業及項目,開展銀企對接會、“科技貸”工作座談會、要素對接會等系列活動,協調解決184家企業相關需求,進一步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
(二)抓實創新型縣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認真總結我縣2019年度省級創新型縣建設工作成效、查找短板不足,扎實做好省級創新型縣建設工作。完善創新型縣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印發《縣省級創新型縣建設2020年工作要點》,對各鄉鎮(園區)和縣直有關部門擬定考核細則,并納入縣政府目標考核和學干先鋒云平臺考核。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級創新型縣,制定縣創建國家級創新型縣建設方案。
(三)抓實高企培育工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一是高企申報工作有序開展。2020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量創新高,第一批推薦88家企業,70家企業通過認定;第二批推薦62家企業,49家企業通過認定。二是修訂完善2020年促進自主創新政策。出臺政策17條,增加“創新券”“高成長性企業認定”等2條政策,鼓勵科技型企業充分利用創新資源開展研發活動,鼓勵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三是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艾創微獲科技部“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項目支持(全市僅11個),利民制藥獲得市第二批肺炎防控應急科技攻關立項(全市僅3個),推薦23家企業申報市“借轉補”項目。
(四)抓實科技平臺建設,著力推動協同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園區平臺建設。持續跟蹤指導經開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生物醫藥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持續推進桃花鎮科創小鎮建設,加強宏聚電子信息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壯大園區實力;二是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引進專業孵化團隊入駐桃花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東風資城軍民融合孵化基地正式揭牌;三是花崗省級農業科技園建設穩步推進,園區已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八小”水利工程項目,建成大棚面積200畝。
(五)抓實科技金融工作,破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是積極開展“科技貸”業務,主動對接擔保公司和協議銀行,梳理匯總縣內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主動為小微企業打開融資綠色通道。二是加大“科技貸”業務優惠力度。給予申請“科技貸”企業50%利息補貼和0.5%擔保費補貼,大力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共渡難關。三是持續跟蹤天使投資基金項目。深入調研天使基金發揮的效益,促進天使投資基金良性發展。2020年以來,對3個項目開展盡調,擬予以投資。
(六)抓實科技人才工作,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一是持續舉辦“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開展第五屆大賽,深入市高新區、蜀山區等地開展4場推介活動;大賽總報名項目142個,報名數量創歷屆新高,其中,創業領軍人才項目105個,吸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省外項目16個;40個項目通過專家預審,分產業領域舉辦4場專場賽,產生4個一等獎并直接晉級,12個項目入圍綜合賽。二是開展柔性引才備案。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吸引縣外人才投身建設,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為我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七)抓實農業科技工作,助推鄉村科技發展
一是特派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聘任安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10名專家擔任專家類科技特派員。選派第九批公益類科技特派員26名,選派2名優秀特派員到阜南縣掛職扶貧。二是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升。12家農業企業申報市科技創新2020年度“借轉補”項目,2家農業企業申報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實施11個科技特派員專項項目,支持資金110萬元。三是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花崗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批2個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省級特派員工作站,認定縣級農業科技園12個。綠溪洲、杰與祥、蘭君園藝等3家省級特派員工作站獲市特派員工作站年度績效考核“優秀”等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策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受疫情影響,政策宣傳形式比較單一,宣傳力度不夠,政策知曉率不高,政策惠及面較窄。
二是高企培育力度還不夠。目前,我縣高企在規上企業中占比較小,高企地域分布不均衡,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和高企培育庫不夠健全。
三是孵化器建設存在短板。我縣擁有市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僅7家,與優越的區位優勢不相匹配。孵化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運營主體綜合管理能力較弱,專業孵化水平較低。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以產業鏈為抓手,加快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深入推進產業鏈建設,積極引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鼓勵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落實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加大對設施農業、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的科技支持力度。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大力引進數字經濟、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大力發展知識產權、創業孵化、技術轉讓等科技服務業,推行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新模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攀升。完善產業扶持政策,持續更新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相關政策,研究制定相關辦法,培育一批牛羚企業、瞪羚企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多元化、多極化經濟發展格局。
(二)以高企培育為抓手,逐步推動企業提檔升級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支持創建技術創新中心等企業研發機構。探索建設小試平臺、中試基地和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全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不斷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分類引導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科技企業,持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點對點指導幫扶初創企業,落實支持政策。利用長三角一體化、G60和濱湖科學城發展契機,積極幫助企業篩選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科技項目,組織推薦申報省市產業扶持項目,積極爭取省市科技政策扶持。出臺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服務券實施辦法,降低企業創新投入成本,營造創業創新氛圍,激發創新活力。
(三)以大院大所合作為抓手,扎實開展“政產學研用金”合作
利用優越的地緣優勢,緊密對接乃至南京、武漢等地的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捕捉發現、跟蹤對接、轉化落地機制。探索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載體,打造一批高質量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引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推動優質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大院大所協同創新機制。圍繞G60科創走廊生物醫藥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等重大產業平臺,著力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性、能夠產業化的生物醫藥研究中心,打造一批市級以上企業研發平臺或實驗室。
(四)以“科技貸”為抓手,深入推進科技金融工作
加大科技金融工作宣傳力度,拓展宣傳途徑,對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等重要對象開展遍訪,提升政策知曉率,擴大政策惠及面。進一步增加天使投資基金和“科技貸”資金規模,優化申報審批流程,逐步加大縣“科技貸”和天使投資基金投放力度。進一步開展容錯和風險補償措施研究,增強投資風險承受度,爭取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受益。
(五)以“創智匯”大賽為抓手,大力引進高端人才隊伍
主動跟進第五屆“創智匯”大賽獲獎項目,爭取盡快落地,籌劃部署和實施第六屆“創智匯”大賽,進一步優化大賽流程,努力拓展項目源,重點做好大賽宣傳推介等工作。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以開發創新產品、轉化科技成果為契機,申報實施省、市科技專項,提升創新人才和團隊研發能力。鼓勵高層次人才團隊與滬蘇浙地區開展聯合攻關科技項目,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院士工作站等新型研發機構的人才集聚作用,吸引各類創新資源,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人才。繼續評選若干名對我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型企業家。
(六)以科技特派員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工作
推進花崗省級農業科技園建設,發展和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大院大所合作項目建設。加強“星創天地”和“特派員工作站”建設,做好創新能力監測和評價。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實施項目的督查和業務指導力度,為派駐企業、貧困村的產業類扶貧開發項目和農戶提供全面的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
- 上一篇:發改局發改大講堂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鄉鎮耕地保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