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

時間:2022-05-29 05:23:00

導語:政府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1號)精神,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全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積極發展現代產業,夯實產業基礎

(一)積極發展優質糧食產業。穩定糧食生產面積,著力發展優質糧產業。深入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不斷提高糧食優質化水平。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優質優價,提高種糧效益。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培養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保護糧農利益。

(二)積極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開展"一村一品"創建活動,引導明綠、無公害蔬菜、銀杏、專用紅薯、無籽西瓜、甜葉菊、食用菌、特種水產等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推進"一鄉一業"。開展"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帶動"活動,著力培育一批專業鄉鎮和專業村。今后幾年市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和貼息貸款,扶持創建10個特色農產品專業村,力爭創建1個省級專業村、1個滁州市級專業村。

(三)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防控體系,做好省級動物防疫試點縣建設工作。抓好澗溪鎮養雞小區建設,示范推廣畜牧小區養殖,擴大"**湖"牌大閘蟹等名優水產品的養殖規模,推廣蝦稻連作和鮰魚養殖技術,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推進養殖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產品加工業要向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拉長產品鏈和產業鏈。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力提升活動,爭創1-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5家省級龍頭企業,5-7家滁州市級龍頭企業。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工業技改貼息等各類相關資金,扶持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開展技術改造、提升經營水平、增強帶動能力。

二、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促進產品流通

(五)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加盟經營,推行綜合服務,鞏固提高已完成的300個農家店,再發展優化300個農家店。各鄉(鎮)、街道要用市場的手段建好沼氣服務站,為沼氣建設服務。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組織優質特色農產品參加全國性的展銷展示會,提高我市名優農產品的知名度。

(六)加強"一會兩站"建設,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積極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管理。在各個行政村建立"一會兩站"打假護農平臺,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一會兩站"網絡建設是近幾年市工商部門具體實施的、市政府全力推進的一項切實解決廣大農民消費者投訴難、維權難、有效降低農民消費者維權成本、高效快捷解決消費糾紛、使農民小投訴不出村、大投訴不出鎮、極大方便農民、更好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社會和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好方法。這項工作的好壞要作為年終各鄉鎮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來對待。

(七)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積極發展有機食品。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爭創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繼續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申報認證獎補政策。

(八)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認真宣傳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培育和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農業行業協會。認真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學習和培訓工作,實現每個鄉鎮培訓一名指導人員、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訓一名經營管理人員。

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后勁

(九)提高耕地質量。強化和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爭取農業綜合開發更多支持,加快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技術,為農民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十)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不懈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認真實施池河洼地治理、第三期移民遷建和淮北大堤加固拆遷安置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龜山甲、甄港等1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對澗東電灌站進行節水改造,進一步提高局部地區防汛抗旱能力。積極發展農村自來水,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引導農民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鼓勵農民成立水利協會。加強農村公路建設,保質保量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設、縣鄉公路改建的年度目標,加快建設鄉鎮客運站點和便民侯車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長效機制。加大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力度,不斷改善嶺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十一)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充分利用好農機補貼政策,改善農機裝備結構。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在10個鄉鎮成立農機使用者協會,培育3個綜合作業能力達千畝以上的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培訓各類農機人員1600人次。實現全市機耕面積100萬畝,機收面積150萬畝。

(十二)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實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積極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與轉化利用,有效改善農村環境。開展"五清五改一綠化"工作,努力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加快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確保完成沼氣項目建設任務。實施農村改廁工程,穩步提高衛生廁所普及率。努力改變我市農村臟、亂、差面貌。

(十三)加快林業改革步伐。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提高森林覆蓋率,實現城鄉人居環境綠化、美化。加快發展林果業,提高林業經濟效益。推進林權制度改革。

四、強化技術培訓,助推農民創業

(十四)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力度,理順管理體制,穩定人員,加強管理,充分發揮農技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積極培育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鼓勵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積極組織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進一步擴大科技入戶規模,增加科技入戶覆蓋面。

(十五)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權益保護。加大"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力度,充實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穩步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穩定就業的能力。鼓勵用工企業和培訓機構開展定向培訓,著力培育一批高中級農民工技工隊伍。做好用工信息,積極鼓勵引導農民工就地就業,加快地方經濟發展。認真做好法律服務工作,有效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五、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發展機制

(十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提高農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按照縣域城鎮體系規劃,逐步完成鄉鎮區劃調整和村莊布點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水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鄉村債務,嚴格制止新債發生。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獎勵資金,鼓勵基層主動化解債務。

(十七)加強和改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市鄉村三級聯動的為民服務全程網絡,增強服務效能。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機制,妥善解決農村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深入開展平安農村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保持農村安定有序。廣泛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權和參政議政的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

(十八)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認真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積極籌措資金,推進學校D級危房改造任務。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切實改善辦學條件。加快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有計劃地擴大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加強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鎮)和行政村實現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步伐,提高醫療防保服務水平。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農民受益面。認真組織實施12項民生工程,全力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全面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建立一批農民科技書屋、文化大院。

六、采取切實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實效

(十九)切實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上。各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積極主動地支持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二十)繼續推進試點工作,帶動新農村建設全面進步。扎實推進27個試點村建設工作,突出抓好5個示范點,建成一批具有明顯示范效應的新農村樣板。各個試點村要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選準1-2項富民產業為主導,做到建立一片主導產業示范基地,建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訓一批有技術、懂科學的新型農民。每個試點村都要盡快實現"種高效田、走平坦路、喝干凈水、用衛生廁、住整潔村、做文明人"的階段性目標。切實加強試點村建設聯系幫扶制度,各幫扶單位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幫扶力度,繼續選好配強駐村指導員,真正把幫扶工作落到實處。

(二十一)加大投入,建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

認真貫徹落實財政支農投入、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繼續高于上年的政策。完善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發展現代農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鼓勵農民和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切實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在引進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規模較大的設施農業發展項目上取得突破。積極爭取農業項目,合理整合支農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鼓勵倡導工商資本、外地資本、民間資本投向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繼續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支持小城鎮和新農村試點示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