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03 03:36:00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河北省農產品市場準入辦法》,預防為主,源頭治理,疏堵結合,全面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做到突出關鍵抓整治,圍繞產業推標準,完善體系強監管,狠抓作風上水平,以創建“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為目標,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結合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理順監管機制、規范監管制度、落實監管責任,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監管為目標,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督執法、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和市場準入為抓手,進一步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目標
(一)在市區和縣(市)城區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配送中心銷售的蔬菜、果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
(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部建立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無公害蔬菜抽檢合格率98%以上,100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村全部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無公害標準化覆蓋率95%以上,全市蔬菜抽檢合格率96%以上。
(三)轄區內農藥、肥料生產廠家、銷售門市全部納入監管范圍,農藥、肥料抽檢合格率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四)按照“四有”標準(有人員、有經費、有場地、有儀器),全部建立縣級檢測站。
(五)對蔬菜生產基地和實行市場準入的主體單位全部納入監管范圍,監督抽查率100%。
(六)對規模養殖場、飼料生產經營單位、獸藥生產經營單位、奶站、市區和縣(市)城區畜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全部落實監管責任人,全面進行監督檢查和抽檢,對違法生產經營單位的查處率100%,對涉嫌犯罪的向司法部門移送率100%。
(七)飼料、獸藥生產經營企業持證率100%,全部建立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和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進貨索證率100%,建立臺帳登記率100%,可追溯率100%,生產企業產品檢測合格率100%,經營單位產品檢測合格率98%以上。
(八)奶站生鮮乳收購許可證持證率100%,全部建立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和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分戶留樣率100%,質量自檢率100%,建立臺帳登記率100%,可追溯率100%。
(九)規模養殖場(小區)全部建立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和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對購入飼料和飼料原料、飼料添加劑索證率100%,建立臺帳登記率100%,可追溯率100%。無公害畜(水)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單位產品抽檢合格率98%以上。
(十)轄區內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病群體免疫密度常年保持90%以上,其中應免畜禽免疫密度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70%以上。畜禽標識佩戴率、免疫檔案規范建檔率、免疫證發放率100%;產地檢疫覆蓋面100%;定點屠宰廠檢出病害動物、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率100%;規模飼養場(小區)、屠宰廠(場、點)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率、審核合格后發證率100%。
(十一)出欄生豬瘦肉精批批抽檢(速測);定點屠宰廠屠宰檢疫率100%,病害肉無害化處理率100%。
(十二)實行準入的牧漁產品市場全部建立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和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肉品經營市場經營戶全部持證、掛牌經營,抽檢合格率95%以上。
(十三)對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單位、批發市場畜產品開展質量抽檢,認證產品抽檢合格率100%,其他產品抽檢合格率96%以上,檢測不合格查處率100%。
(十四)加強水產品生產監管。嚴厲打擊在水產苗種繁育和水產養殖中違法使用硝基呋喃類、孔雀石綠等違禁藥物行為,水產品抽檢合格率96%以上;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全部建立投入品使用制度,無公害水產品抽檢合格率98%以上。
(十五)實現對果品生產經營者的全員宣傳教育;生產上徹底禁用五種高毒農藥,全面加強對果品生產基地、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貯果冷庫及實行市場準入的經營主體
的監督抽查,對無公害生產基地抽檢合格率100%;實行市場準入的經營主體自檢率100%,力爭上市果品全部合格達標。
(十六)建立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確保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三、重點工作
(一)加強源頭監管
1種植業農產品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加大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工作力度,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按標準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將實現農業標準化與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相結合,以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品牌帶動,加速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深入實施。
——著力實施“百村千戶”工程。按照“一定、二約、三健全”(“一定”即確定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村建設標準;“二約”即縣農業局與無公害標準化樣板村進行質量承諾約定、村與蔬菜種植戶進行質量承諾約定;“三健全”即健全檔案、健全檢測機制、健全監管機制)模式,重點建設100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村和1000個示范戶。設立100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推廣十項關鍵無公害技術。
——整頓農資市場秩序。組織開展春、秋兩季農資市場專項治理活動,杜絕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甲胺磷等五種禁用高毒農藥行為。組織對蔬菜生產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檢查,重點檢查生產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農藥的情況、是否有生產技術規程和田間使用農藥記錄、是否建立蔬菜產地準出制度。同時,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農藥的行為。
——完善檢測制度,強化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在進一步健全完善市、縣兩級檢驗檢測體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綜合區域站的作用,加大對蔬菜生產基地監管抽檢力度。市級檢測中心每年從生產基地抽樣50次,1000多個樣品;從實行市場準入的經營單位抽檢400多批次,10000多個樣品;縣級檢測機構每月至少全部覆蓋一次;鄉級綜合區域站在蔬菜生產全過程實施跟蹤檢測。對規模生產基地、重點區域和關鍵季節增加檢測頻率,確保產地準出。
2牧漁產品
——完善標準體系,抓好標準的宣傳和貫徹,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示范推廣,帶動廣大養殖戶健康養殖、清潔養殖、生態養殖。加強無公害畜產品、水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大后續監管力度,及時糾正違規行為,維護無公害農產品公共安全和品牌形象;強化對養殖場(戶)的培訓和技術指導,規范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等檔案管理,嚴格執行獸藥休藥期,嚴厲打擊在畜禽養殖過程中添加和使用違法物品的行為;加快奶牛小區新建和擴建步伐,引導散養戶進入小區飼養,今年6月底前實現“養殖入區、擠奶進廳”目標;搞好奶站標準化建設,嚴格生鮮乳收購許可管理,嚴厲查處違反《乳品質量安全監督條例》的違法行為。
——加強對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生產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對證照合法、手續齊備、管理規范的單位,予以備案,落實監管責任人,簽訂質量承諾書;對無證經營,以及制假售假的“黑窩點”,依法查處、取締。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肅嚴厲打擊假劣投入品和生產經營企業非法添加、銷售、使用“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三聚氰胺、蘇丹紅和抗生素、β-內酰胺酶(解抗劑)、孔雀石綠等違禁品的違法行為。
——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對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牲畜口蹄疫、豬瘟、布病五個病種實施強制免疫,堅持集中免疫和日常補免相結合,強制免疫病種免疫密度常年保持90%以上,構筑起堅強的免疫屏障;全面開展消毒滅源,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隱患;同時,繼續加強對雞新城疫、炭疽、豬偽狂犬、狂犬病等其它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確保實現“力爭不發生、確保不蔓延”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目標。
——大力推廣速測技術。當前重點推廣豬“瘦肉精”速測技術,積極探索其它指標速測技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23個縣(市)區全部開展生豬出欄前豬尿中“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快速檢測工作。
——規范動物衛生檢疫監督。嚴把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市場監督和病害肉無害化處理“四關”。規范產地檢疫,嚴格憑免疫證、動物標識、檔案出具檢疫證明;規范屠宰檢疫,嚴格按照屠宰檢疫程序檢疫合格后出證;強化動物衛生監督,完善監督檢查和日常巡查制度,節假日集中檢查與日常監管相結合,加大對肉類儲存、銷售環節的檢疫監督,特別是加強對城鄉結合部及偏僻農村散戶和零售攤點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加工、經營病死動物、動物產品的違法行為,對病死畜禽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堅決做到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凈化肉類市場,讓消費者吃上無疫病的放心肉。
——加強奶站監管。認真落實奶站十項管理制度和一項技術規程,即監管責任人制度、質量監管員制度、衛生消毒制度、質量監測抽查制度、日常檢測制度、購銷臺帳制度、“五禁止”制度、分戶留樣制度、冷藏運輸制度、營運交驗管理制度和擠奶操作規程,發揮監管責任人和駐站監管員的作用,抓好以上制度和規程的落實,加強奶站各環節監管,規范奶站經營行為,保障生鮮乳質量安全。推進乳品企業經營管理奶站,鼓勵乳品企業通過買斷、入股、租賃、托管、監管、簽訂合同等形式直接經營管理奶站,使奶站真正成為乳品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實現一體化經營。
——加強生鮮乳和飼料、獸藥質量監測。根據《河北省奶站生鮮牛奶質量監測抽查制度(試行)》規定,加強奶站生鮮乳質量抽檢。全市所有奶站市級每月抽檢20%,檢測項目為:三聚氰胺、β-內酰胺酶、硫氰酸鈉、皮革水解物和抗生素。加強對奶站生鮮乳的質量抽檢,下半年開始,縣級對本轄區所有奶站每月抽檢一次。市級對全市飼料生產企業、飼料經營單位、規模養殖場(小區)每季度集中抽檢一次,重點是蛋白飼料和奶牛飼料,其中對奶牛小區自配料抽檢比例不低于10%,檢測項目為三聚氰胺;對獸藥生產企業每半年集中抽檢一次,全年抽檢兩次,重點抽查企業主打品種,檢測項目根據獸藥品種確定。縣級要根據當地飼料、獸藥生產經營情況,制定抽檢計劃,加強飼料、獸藥質量抽檢,保證養殖投入品質量安全。
3果品
——推行果樹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12項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規程和各項技術標準,全年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推廣面積達到210萬畝,結果樹標準化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市建立無公害標準化果園100個、建成高標準果樹標準化核心示范區10個。嚴禁使用國家違禁農藥和投入品,防止源頭污染,建設生態型果園,全部實現無公害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加快無公害果品產地環評認定力度,年內達到160萬畝,無公害果品、綠色果品、有機轉換果品達到10個以上。
——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推行規模化生產,克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管理弊端,規范生產過程,推廣“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標識”的管理模式,減少人為生產污染,提高果品質量安全水平。
——依法加大果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力度,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加強從生產投入品、生產過程到餐桌消費的全程監管,實行經常性調度檢查,每季開展專項整治,實現“網格化”管理,制定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建立預警機制,消除隱患,最大限度防范事故發生,確保全年不發生重大果品質量安全事故。
(二)嚴格市場準入
——繼續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的組織協調工作,進一步完善聯席會議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制度,積極推進縣(市)城區內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全面落實《*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實施方案》的各項工作要求。
——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自檢和委托檢驗機制,配備檢測人員,完善檢測手段,開展自檢工作,做到批批檢測,嚴把準入關。對檢測不合格的,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進行處理。
——加大對實行市場準入主體單位的監督抽查力度。對市區內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和配送中心,市級檢測中心全年抽檢400多批次,10000多個樣品(定量檢測2000多個、速測8000多個);對縣城區內四類市場,縣級檢測站每月全部覆蓋一次。
——進一步完善質量追溯制度。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重點生產基地等建立完善、翔實的生產管理記錄,并積極推行產地編碼、產品條碼制,增加可追溯性。對每一個不合格農產品進行質量追溯,并根據追溯結果依法進行處理,消除各種安全隱患。
——抓好市場畜產品質量安全六項管理制度(試行)即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度、質量安全監管員制度、質量檢測制度、畜產品召回和退市制度、質量追溯制度、質量安全誠信檔案制度的落實,發揮市場主體和市場質量安全監管員的作用,把好市場準入關,加強市場牧漁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對市區內65個經營畜產品的重點市場、40家超市畜產品質量抽檢,每季度隨機抽檢20個;加強對畜產品產地認定單位、產品認證單位的產品質量抽檢,每半年抽檢一次。抽檢品種為豬肉、雞肉、牛肉、羊肉、雞蛋,檢測項目為:豬肉檢測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磺胺二甲嘧啶;雞肉檢測磺胺二甲嘧啶、乙烯雌酚、土霉素;牛羊肉檢測磺胺二甲嘧啶;雞蛋檢測磺胺二甲嘧啶。對市區內7個水產品批發市場、1個配送中心的魚、蝦、蟹、貝、鱉五種鮮活水產品進行質量抽檢,抽檢項目為:孔雀石綠、氯霉素、硝基呋喃。各縣(市)和礦區根據本地實際,制定抽檢計劃,加強對縣(市)城區內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配送中心畜禽產品的抽檢,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
——加快監管、檢測體系和執法隊伍建設。實現縣級有機構、有隊伍、有人員、有設施、有保障,盡快達到規范運作,提高監督管理和執法能力;農產品重點鄉、村、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組織、農民合作組織、批發市場及所有實行市場準入的經營主體,都要配置專業設備,配備專職人員,落實專項經費,制定完善的檢測制度,實現果品監管、監測無縫隙、全覆蓋。
(三)加強流通、消費環節監管
——嚴格農產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堅決查處無照經營、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
——加強農產品經營單位自律機制建設,規范經營行為。農產品經營單位按照有檢測人員、有檢測儀器、有檢測場地,有檢測制度“四有”標準,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自檢工作,對上市農產品實行批批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進場銷售。同時,落實完善檢查驗收、購銷臺帳、質量信息公示等制度。
——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重點區域的監管,依法嚴厲查處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農產品的違法行為。
——完善自律機制,建立自檢、索證索票等制度,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允許加工使用。
——加強對學校等重點單位的監督檢查,嚴防群體性中毒事件的發生。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工作機構。市政府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政府主管領導擔任,農業、畜牧水產、林業、衛生、工商、商務、質檢、財政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組織、協調。為強化辦公室綜合組織和協調指導工作職能,保證監管機制正常運轉和工作正常開展,確定一定數量的人員編制,市財政每年安排必需的專項工作經費。畜牧水產、林業、工商、衛生、商務等部門,組建相應的監管機構(處、室),明確專人負責,落實監管責任,確保所監管品種和監管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結合當地實際,成立監管機構,明確監管職責,依法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力度,切實做好本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二)依法行政,強化“三種責任”。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一是落實生產經營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農產品種植、養殖戶、經營單位對其生產、收購、運輸、銷售的農產品負直接責任。農產品種植、養殖戶要依法合理使用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在生產經營過程及成品中不得違法添加非食品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生產經營單位要嚴格落實生產記錄、購銷臺帳、主動召回等制度,確保生產經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落實各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農業、畜牧水產、林業部門負責對農產品和果品種植、畜禽和水產品養殖環節的安全監督檢驗工作。加強對生鮮乳和奶站的監管及畜禽定點屠宰的檢疫工作;落實對農業投入品銷售使用環節的監管,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以及配送中心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工商部門負責流通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依法查處銷售不合格農產品行為,監督查封、銷毀不合格農產品;負責經營單位按照有關要求,落實自檢機制,建立索證索票、違規經營強制退出等制度。商務部門負責畜禽定點屠宰工作。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等消費環節的農產品監管工作,督促餐飲單位建立索證索票、自檢制度,確保原料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落實各級政府的領導責任。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行屬地管理,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本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來抓,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和監管隊伍建設,全力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對領導不重視,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事件和惡劣影響的,要依法依紀嚴肅追究責任。
(三)完善“四個體系”,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產品生產者要緊緊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組織生產,把好源頭生產關。農業、畜牧水產、林業部門要充分運用法律、行政、服務“三位一體”手段,加強制標、宣標、貫標,推進標準化工作向縱深發展。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以生產基地(經營單位)自檢為基礎、以縣級檢測為主導、以市級檢測為重點,構建完善的檢驗檢測網絡。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在機構人員、儀器、經費上給予支持,理順機制、創造條件,確保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落到實處。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各級農業、畜牧水產、林業部門要依法落實好監管主體責任,工商、商務、質檢、衛生等相關部門依法做好相關工作,落實好本監管環節的各項工作任務。各相關部門要在市農產品市場準入辦公室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加強協作,形成監管合力,共同搭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四是農產品生產經營質量誠信體系。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要樹立誠信經營理念,依法生產,守法經營。各級政府要通過行政、法律、輿論等手段,廣泛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者道德誠信、遵紀守法意識。
(四)建立“四項制度”,規范全程監管。按照河北省《農產品市場準入辦法》和我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實施方案》要求,在全市各類農產品經營市場,積極推行以“入市進場檢測、質量追溯和違規處罰”為主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把農產品的“入市”關。要建立不合格農產品主動召回和違規經營強治退市制度。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發現安全隱患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立即主動召回,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銷毀和無害化處理。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經營單位的巡查和綜合監管力度,發現隱患限期整改;對不能及時糾正或存有重大安全隱患的,要依法強制退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 上一篇: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