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03 07:01:00

導語:鄉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意見

有效治理我公路沿線及鄉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全州鄉村環境衛生狀況,推進生態立州戰略,加快生態州建設步伐,現就加強我州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指導思想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試點、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場地聯合、加強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實行州縣(市)扶持,鄉鎮(農場)主抓,村組(場隊)聯動,村(居)民參與,健全完善鄉村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增強鄉村居民環保意識,努力實現全州鄉村環境衛生保潔“全覆蓋”

發展目標

全州三縣(市)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全面提升全州31個鄉鎮和10個農場現有垃圾場的規范管理,配備垃圾運輸設備,建立健全垃圾清運處理及收費制度。2015年底前,2012年底前。全州每個村組(隊)至少建有1個垃圾池,全面建立“戶分類、村(隊)收集、鄉鎮(農場)運輸集中處置”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和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制度,使全州鄉村垃圾收集率達到90%以上,垃圾處理率達到85%以上,鄉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沿江沿河沿路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隊貌明顯改善。

主要任務

整合鄉鎮和農場的環衛人力資源,建立健全鄉村垃圾處理及環境保潔隊伍。以鄉鎮環衛站為依托。進一步健全鄉鎮(農場)環衛機構和隊伍建設。村寨和農場生產隊,按照每3050戶農戶或家庭配備12名環境保潔員的標準,建立鄉村垃圾清掃和環境保潔員隊伍,保潔員工資待遇可采取農戶(居民)共同出資的方式解決,鄉村保潔工作也可采取農戶(居民)輪流清掃的方式。要制定村規民約和場規隊約,落實垃圾分類、定期清掃,定點堆放、定點收集、定期清運等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

根據人口狀況和居住條件,添置和建設鄉村環境保潔與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各村組(隊)要因地制宜。設置若干個垃圾箱和垃圾池,配備垃圾清掃工具,有條件的村委會、農場生產隊,要配備清運車輛。偏遠和不能將垃圾集中運至鄉鎮(農場)垃圾處理場統一處理的村寨和生產隊,要根據地形特征,就地就近選擇適當地點建設簡易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置。

對具備基礎條件的要逐步完善有關處理設施,3.加強垃圾處理場的管理。加強對現有鄉鎮和農場垃圾處理場的管理。把垃圾堆放場提升建設成為規范的垃圾填埋場;對不具備基礎條件的要科學規劃,另行選址,以適應長遠發展需要;對無法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垃圾處理場,可以采取焚燒、填埋等簡易處理方式,盡量做到規范有序堆放,以延長垃圾處理場的使用年限;對垃圾處理場的道路、傾倒臺等應定期維護,減少垃圾清運過程中的漏灑和垃圾處理場內不規范堆放的現象,避免二次污染。

二、運作模式

可采取一種或多種方式,針對我州農村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參差不齊的現狀。對鄉村生活垃圾進行處理,逐步使垃圾隨意堆放和丟棄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

縣(市)處理模式。城市近郊的鄉村和農場生產隊。

采取戶分類、村(隊)收集、鄉鎮(農場)統一運輸至縣(市)垃圾處理場進行統一處理。按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辦法。

應充分發揮城鎮垃圾場或處理點的功能作用,鄉鎮(農場)處理模式。主要交通沿線及城鎮集鎮周邊的農村、生產隊。采取鄉鎮(農場)村(隊)聯合、聯動的方式,統一將垃圾清理運送到鄉鎮(農場)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

可以采取以行政村、生產隊或自然村為單位建設簡易、符合衛生消毒要求的垃圾填埋場進行自行填埋處理,村(隊)處理模式。邊遠農村、生產隊的垃圾。或者進行定點焚燒,同時結合堆肥、生態處理等方式進行處理。

三、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任務。把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關注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載體,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責任目標,細化標準措施,認真抓好此項工作的落實。

加大投入。各縣(市、區)要加快建立健全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投入、建設、運營、管護和保潔長效機制。從2010年起,創新機制。州、縣(市、區)每年安排每個鄉鎮5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州級財政補助30%縣、區級財政補助70%農場每年安排一定的以獎代補資金,并整合新農村建設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的項目資金,支持農村和生產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購置運輸車輛,保障農村和生產隊衛生保潔機制正常運行。全州31個鄉鎮和各農場參照城市垃圾處理收費辦法,確定收費標準,積極征收生活垃圾處理費,探索符合鄉村實際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促進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落實責任。各縣(市、區)要把鄉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列入新農村建設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強化服務。每個鄉鎮要安排23人的公益性崗位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清運工作。建設部門要做好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規劃工作,為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財政部門負責政府補助資金的落實和使用監管;發展改革部門負責項目的協調等前期工作;環保部門負責生態鄉鎮、生態村的建設指導;衛生部門負責醫療垃圾收集處理的監管;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辦理項目建設用地手續;水利部門負責對沿河沿江傾倒垃圾的監管;交通部門負責對公路沿線兩側傾倒垃圾的監管;農業部門負責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監管;各農場負責對農場生產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