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農業創建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18 05:48:06
導語:品牌農業創建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市把發展品牌農業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主線來抓,在品牌基地建設、農產品商標注冊、農業“三品一標”認證、營銷推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一步推進品牌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的標準化、科技化、組織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經市政府研究,決定今年在全市開展“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市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品牌富農惠民這一主要目標,突出綜合效益全面提升這一主題,把握提高質量安全、科技支撐、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營銷推介等重點,創新機制、整合力量、強力推進,實現品牌農業知名度持續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附加值明顯提高和農民增收貢獻率大幅增長的總體效果,為加快建設富裕、和諧、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二、任務目標
主要工作目標為:規模經營主體明顯增多,投資10萬元以上的規模種養戶新增100個,引進提升10家規模農業龍頭企業,培養50個年營銷額突破500萬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年銷售收入過1000萬元的涉農營銷企業;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新增標準化種植基地10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35個,新增“三品”認證20個;品牌農業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力爭2個以上名優農產品通過“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或2件涉農商標通過“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爭創1件“中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5件市著名商標;品牌農產品的營銷狀況持續向好,力爭在5個以上大中型城市建立名優農產品直銷店,打入大型超市,60%以上的品牌農產品進入中高端消費市場,綜合效益提高30%左右。
三、工作重點
(一)走好規模擴張集約發展增效路子。以特色農業園區基地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業的規模化、區域化種養水平,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拉長做寬三條精品產業帶的同時,加快打造大蔥、優質糧食、甜瓜西瓜、薄皮核桃等區域規模種植板塊,持續抓好特色品牌規模基地和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動規模擴張、品種豐富、品質改善和綜合功能完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關政策,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引導和促進土地經營權依法有償流轉,推動土地向經營大戶、種養能手、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集中。創優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規模種養基地園區的建設,重點抓好七星谷文化產業園等20處重點基地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提升,每個鎮(街道)至少新增或提升一處規模種養基地或園區。
(二)走好質量提升優質優價增效路子。把提高農業標準化和質量安全水平作為品牌農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健全完善和推行普及各類農林水畜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規程,加強投入品管理,加強標準化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新增標準化種植基地10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35個,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制定完善扶持政策,新增“三品”認證30個,促進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充分發揮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提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科技及物質裝備水平,形成健全的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健全監督和約束機制,加強對農產品基地的監督。加快建立市場準入制度、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不合格農產品報告制度,加強對各類農貿市場和流通環節的管理,通過多環節全方位監管,提升全市農業的標準化和質量安全水平。
(三)走好科技進步方式轉變增效路子。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通過科技提升標準,提高質量,打造精品,創立品牌,大幅增加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在加強市、鎮兩級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的同時,支持科研單位、中介機構、合作組織、科技園區、涉農企業及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等參與科技服務活動,逐步建立以市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為主、社會機構為輔的全方位多層次科技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在積極對上爭取引進科技項目資金的同時,制定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對科技項目開展、高端科技人才培養引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單位的投入傾斜。制定支持農業科技人員到生產一線服務的激勵政策,讓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實現零距離對接和服務。研究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政策機制,提高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待遇,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在科技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強重點實用科學技術和農畜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進優質特色農畜良種和高產開發、高檔設施農業、節水節肥、立體種養等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農業效益提升。
(四)走好產業延伸深度加工增效路子。圍繞我市名優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優化投資環境,積極引進知名大型龍頭企業落戶,帶動我市品牌農業向高層次發展。積極培育壯大晶榮食品、圣洋食品等現有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給予政策傾斜,使其規模擴大,增強輻射帶動力。積極牽線搭橋,引導銀鷺集團等駐章農業龍頭企業與品牌農產品生產基地對接,鼓勵龍頭企業優先使用農產品。積極吸引我市工商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建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推進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做強做大,打造帶動力強大的龍頭企業群體。制定鼓勵農產品加工的政策措施,強化農產品經營業戶的深加工意識,通過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分類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增值。
(五)走好提高組織化互助合作增收路子。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意見,組織優秀示范社評選和合作社負責人培訓、交流、觀摩活動,年內重點提升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水平。要制定合作社發展的信貸、稅費等扶持措施,使其在農業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健全完善合作社扶持引導和規范管理機制,確定一批農民合作社進行優先扶持。建立大蔥、鮑家芹菜、薄殼核桃、奶牛養殖、農機服務等行業協會,健全協商發展和自律機制,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六)走好市場拓展品牌營銷增效路子。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在主體培育、模式創新、宣傳推介、體系完善上求實效。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社和農產品經紀人的作用,提高其運營能力,完善政策,吸引更多的工商業戶投身名優農產品營銷,年內打造10個年經營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品牌農業營銷主體,形成完善的名優農產品銷售網絡。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合作社+農戶”等訂單農業,形成的完整產銷鏈條,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積極推動和深化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直供直銷,在占領市場的基礎上,與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的著名超市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行現代商業營銷方式,通過現代物流、連鎖配送等,加快農產品銷售流通效率。積極引導廣大農產品經營主體強化商標意識,加大產品商標注冊力度,爭創全國馳名商標、全省著名商標,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農產品綜合效益。加強對品牌農產品的宣傳推介,圍繞提高消費者對我市農產品和農業品牌的認可度,通過在知名媒體組織策劃形象廣告,進行專題報道、平面宣傳,舉辦各類農產品采摘節慶活動,召開高層次特色品牌農產品推介會,邀請名人到我市參加農業活動等方式,進一步加大農業宣傳和農產品推介力度,提高我市農業和農產品的影響力。
(七)走好功能開發服務拓展增效路子。在發揮農業保障食品供應基本功能基礎上,充分挖掘農業的生態、生活功能,帶動農民多渠道就業增收。努力增強農業工程建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服務和保障作用,抓好七星谷農林產業園、白云湖生態濕地、胡山森林公園、百丈崖水庫風景區、黃河萬畝生態園等各類農業觀光園區、都市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農事節慶活動向文化展示、生活體驗、休閑度假等功能延伸,滿足居民采、游、樂、住、購、行等多層面需求;充分發揮垛莊、杏林水庫等水利設施蓄水防洪作用,保障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供應。實施南部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和荒山造林、退耕還果工程,鞏固提升北部沿黃防風固沙林帶,增強涵養泉水、維護生態、美化城市、阻擋風沙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深入開展“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是推進我市品牌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是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現代都市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設富裕、和諧、幸福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把開展“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當作當前一項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來抓,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落實,確保取得實效。
(二)明確責任,形成合力。為確保各項任務的完成,市政府實行年度目標責任制,細化各鎮(街道)和職能部門的品牌農業工作任務。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整體工作由市農辦統籌,負責抓好政策制定、協調調度、典型培植、宣傳推介、檢查考核、評先樹優等工作;農業、林業、水務、畜牧、農機、蔬菜中心等部門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實行包鎮(街道)、包重點工程責任制,加強對全市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供銷、商務、郵政等部門要立足本職業務,在品牌農產品產銷服務上積極開展工作;宣傳部、新聞中心、廣播電視臺要強化對活動開展情況的宣傳。其他有關部門要發揮本職作用,全力支持品牌農業建設。各鎮(街道)要抓好各項重點工作的落實,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努力實現品牌農業效益上的新突破。
(三)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激勵機制。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品牌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設立品牌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科技項目開展、科技人才引進、農業三品認證、農業商標爭創、標準園區基地建設、推介展銷活動,對帶動作用大、效果好的合作社、營銷組織、龍頭企業進行獎勵,對表現優異,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授牌表彰。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法,強化有效措施,推動我市品牌農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 上一篇: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意見
- 下一篇: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