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棉花高產技術推廣方案

時間:2022-05-04 05:09:00

導語:縣區棉花高產技術推廣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區棉花高產技術推廣方案

一、項目實施優勢農產品的生產情況及技術服務情況

(一)優勢農產品的生產情況

鎮位于縣西北部,北臨灣,東依河,西跨河,與縣接壤,處于市“北帶”開發的前沿,版圖面積254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總人口6.1萬人。鎮是魯北地區的漁棉重鎮,是省政府命名表彰的“全省植棉第一大鎮”、“全省植棉重點鄉鎮”。年平均植棉在33萬畝以上,其中鎮域內植棉面積15萬畝,在等地包地植棉面積約18萬畝,年產籽棉7500萬公斤,總產值在3.2億元。

近年來,縣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推廣應用優良品種,提高產業效益,走棉花深加工增值的路子。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為棉花深加工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年以來,在整合全鎮18家棉花加工企業的基礎上,利用外資農工貿、棉業等2家400噸打包機棉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棉花產業鏈條,提高了群眾棉花銷售價格,真正實現了鎮強民富。

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棉花生產受到很多因素制約,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

一方面棉花生產不能滿足需求,產銷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糧棉、棗棉爭地的矛盾難以緩解,棉花種植面積難有大的增加。

同時,棉花生產面臨著單產提高不快、生產用工多、勞動強度大、病蟲發生危害趨重、植棉比較效益下降、競爭力水平降低的困境。因此,增加棉農收入,實現棉花生產穩定發展,在爭取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必須以科技為先導,不斷提高棉農植棉的科技水平,節本增效。通過提高單產,增加優質棉花總產量,提高棉花市場競爭力水和供給能力,促進棉花生產及棉花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技術服務情況

通過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工程、農村黨員電教建設活動的實施,年前三季度,年度鎮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區共培訓農業技術員200人,培訓農民2000人次,項目區的廣大棉農種植棉花技術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為下一步實施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項目實施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

(一)指導思想

實施縣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就是結合當地實際,集中推廣棉花高產、優質、高效種植技術。通過示范引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棉花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實現良種良法相配套與高產優質相結合,大幅度提高棉花單產水平,全面提升我縣棉花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棉區現代農業建設,增加棉農收入,實現棉花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促進棉產業及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健康發展。

(二)主要原則

1、科技推廣內容與項目區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原則上安排在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基礎較好,且已完成土地治理任務、工程運行三年以上的項目區內;

2、集中投入,突出解決關鍵技術和品種推廣;

3、注重普及應用,扶持先進、適用、成熟的新品種和綜合配套技術推廣;

4、主要用于糧棉等大宗農產品新品種和綜合配套技術推廣;

5、面向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三、項目實施的任務和指標

(一)主要技術內容

1、示范優良品種

1100畝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核心區和3300畝輻射帶動區選用魯棉研28號和魯棉研32號棉花新品種,核心區良種統供率達到100%。

2、縣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按照高產優質、節本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在核心區和輻射帶動區集中示范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抗蟲雜交棉品種及種子類型選擇、生育期及主攻目標、各階段(備播和播種階段、苗期階段、蕾期階段、花鈴期階段、吐絮收獲期階段)管理措施、病蟲草害防治、災害防御和補救措施。

3、主要技術指標

按照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病蟲防治的“四統一”和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的要求,重點抓好以下技術措施。

(1)抗蟲雜交棉品種及種子類型選擇

品種選用棉研28號和魯棉研32號;種子類型采用脫絨包衣種子,純度≥95%,發芽率≥80%。

(2)生育期及主攻目標

備播:3月下旬及以前,整地造墑,備足各種生產資料;

播種:育苗移栽棉花4月初在苗床播種,直播棉花4月中旬至下旬播種,一播全苗;

苗期:出苗后至6月上、中旬,培育壯苗;

蕾期:6月中旬至下旬,壯棵穩長、多結大蕾;

花鈴期:7月上旬至8月下旬,控制徒長,增蕾保鈴,多結優質鈴;

吐絮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促早熟、防早衰、控“三絲”。

(3)各階段管理措施

備播和播種:

①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播種時要結合深耕施足基肥。

②備足生產資料:棉花種子、地膜、農藥、化肥等。

③造墑:播種前5~7天灌水,40米3/畝左右。

④曬種。播種前選晴天曬種2~3天。

⑤適期播種:育苗移栽棉花于3月底打缽建床,4月初在苗床播種;直播棉花4月15~25日播種,播后地膜覆蓋。

⑥苗床管理:加強苗床管理,1片真葉后定苗,每缽留一株壯苗,注意通風、晾曬煉苗。

苗期:

①放苗補苗:直播地膜棉棉苗出土子葉完全變綠后放苗。缺苗應盡早移栽補齊。

②適時定苗:穴播棉田,先疏苗,待長出1~2片真葉后一次定苗;條播棉田在2片真葉后定苗。

③棉苗移栽:育苗移栽棉花在5月上、中旬移栽,一般隨開溝隨移栽,也可用打缽器在田間按株行距打孔,然后把營養缽放入其中。

④肥水運籌:播種前未施肥者,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追施尿素5~8公斤/畝,過磷酸鈣25公斤/畝或磷酸二銨1公斤/畝。苗期一般不澆水。

蕾期:

①追肥澆水:長勢正常棉田不追肥;長勢弱和有早衰趨勢棉田,追施尿素5公斤/畝和硫酸鉀10公斤/畝。遇旱隔溝輕澆水,澆水后及時中耕。

②化控:一般6月下旬和7月上旬各化控1次,分別用縮節安1克/畝和1.5克/畝左右。

③整枝和中耕:于第一果枝出生后,及時打掉果枝以下葉枝。于盛蕾期結合深中耕(8~10厘米)、鋤草和培土,清除地膜。

花鈴期:

①重施花鈴肥:以占總追肥量的60%為宜,一般施尿素10~15公斤/畝,長勢平衡棉田,于見花后5天內追施,長勢弱的棉田,見花重施,7月下旬補施蓋頂肥。

②澆水和排水:10多天未遇雨,應澆水,宜溝灌,切忌大水漫灌。但遇大雨田間積水時應及時排除。

③化控:于7月中旬化控1次,7月下旬打頂后再化控1次,分別用縮節安2克/畝和2.5克/畝。

④整枝打頂:發育正常的棉花于7月20日前后打頂,發育晚、長勢強的棉花,在7月25日前打頂。按照下部果枝少留果節的原則打下部果枝的邊心,一般底部1~3果枝留1~2節,中部果枝碰頭就打邊心。

⑤棉田中耕:雨后及澆水后及時中耕,宜淺不宜深,否則會傷根,導致后期早衰。

⑥防早衰:嚴格選用不衰、后期長勢強的品種;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及時進行追肥,調節庫源比例,促進棉株早期根系生長發育,去除第一果枝,控制前期結鈴,將下部3個果枝的花蕾數控制在3個以內;7月20日開始噴施葉面保護劑,7~10天1次,至9月15日。

吐絮收獲期:

①施肥澆水:不再根際追肥,脫肥棉田可采用葉面噴肥;澆水應視降雨情況和土壤墑情而定,一般棉田通常在8月下旬干旱時澆1次即可,如秋后持續干旱,澆水時間應堅持到9月中、下旬。澆水不宜重新開溝,以免傷根。

②后期整枝:應盡早摘除無效蕾,可在8月10~15日進行。其它毛耳、贅芽也宜早去掉。

③科學收花:以在棉鈴開裂后7~10天采摘為宜。采下的棉花可放在架高的蘆葦席上,曬至牙咬種子能發出清脆的響聲時,即可入倉儲存或出售。在收花過程中,要嚴禁異性纖維混入棉花,在收摘、裝運和儲藏過程中要禁使用化纖袋子裝花,而應改用棉布袋,同時工作人員在接觸棉花時,要戴上棉制帽子,以防毛發混入。收獲的棉花要按不同品種、不同級別進行分收、分存、分曬、分售,以提高售棉的質量,滿足棉紡織業的要求。

④適時拔柴:麥棉套作條件下,棉花拔柴時間以10月15~20日為宜;棉蒜套作條件下,棉花拔柴時間宜掌握在10月10~15日。過早拔柴棉花減產降質,過晚會影響下茬作物。

(4)病蟲草害防治

根據項目區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制定針對性綜防措施,堅持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保證、生物防治為輔助的綜合治理方針,主要加強對棉花枯黃萎病、棉鈴蟲、棉盲蝽、煙粉虱等重點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通過組建機防隊、成立防治公司等形式,實現病蟲害統一防治,力爭核心區和輻射帶動區實現100%的專業化防治。

枯黃萎病應選用包衣抗病品種;直播棉田最好進行冬耕冬灌,降低越冬蟲口密度;多施有機肥,培肥地力,預防早衰。

棉鈴蟲防治時期宜早,應在3齡以下,混合用藥:用甲氨基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硫雙滅多威等。

棉盲蝽:選擇具有觸殺、內吸、熏蒸功能的藥物混合用藥或交替用藥。常用藥劑有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馬拉硫磷、毒死蜱、甲氨基阿維菌素等。

煙粉虱:從保護利用天敵和提高對煙粉虱防治效果考慮,初期防治煙粉虱時可選用抗生素類藥劑,如1.8%阿維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40%綠菜寶乳油1000~1500倍液;或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如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25%鋤盡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輪換使用人工合成煙堿類藥劑,如10%吡蟲啉乳油1000~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顆粒劑2500~30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苯基吡唑類藥劑如5%銳勁特懸浮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當若蟲蟲口密度大時,可用菊酯類藥劑,如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40%綠洲一號(雙硫菊酯)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同時可兼殺成蟲。

(5)災害防御和補救措施

①低溫、陰雨等災害導致種子腐爛和不出苗:適時播種,直播棉花在田間地頭播種預備苗,育苗移栽棉花注意苗床保溫。

②低溫陰雨、落干和病害死苗:及時查苗補苗。

③雹災:及時中耕松土、追施速效氮肥、合理整枝。重災棉田及時翻種或改種。

④棉株倒伏:棉田稍干,立即順倒伏方向把倒伏的棉株扶正培土,切忌棉株扶起后用腳重踏。

⑤淹澇:盡快把積水排出,扶起倒伏棉苗,中耕松土,施尿素10公斤/畝。

⑥遇陰雨連綿天氣而爛鈴:早摘爛鈴。遇陰雨天氣,可把鈴期40天以上,鈴殼已變微黃和開始出現黑斑的棉桃在未爛時摘收,浸蘸1%的乙烯利溶液后晾曬,可得到較好的棉絮。

(二)主要技術路線:

在加強對項目區的組織領導與技術指導的基礎上,采取示范與推廣同步進行的方法,當地技術指導與聘請科技部門專家做技術顧問相結合,推廣新品種與先進的配套栽培技術相結合,田間示范與媒體宣傳相結合,干部群眾與技術人員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確保項目技術指導及時到位,以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

(三)推廣面積及效益目標

1、推廣面積

推廣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核心區1100畝,輻射帶動區3300畝,安排在2007年度縣鎮0.8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內,涉及三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860人。

2、效益目標

具體指標是:1100畝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核心區,平均畝產皮棉170公斤以上,產量提高15%,畝節約生產成本60元,畝增加經濟效益150元;3300畝輻射帶動區,平均畝產156公斤以上,產量提高5%,畝節約生產成本45元,畝增加經濟效益90元。核心區新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100%。

項目區地塊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排條件良好,遠離建筑物。項目區土壤有機質達到1.1%以上,速效氮8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鉀100mg/kg以上。

四、項目組織形式

(一)組織方式

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財政局在省、市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的領導下,負責整個科技推廣項目的監督管理與組織實施。

鎮人民政府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牽頭整合社會資源,具體組織縣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技術推廣核心區、輻射帶動區落實到戶、到田,技術和物資服務到位,確保完成各項任務指標。

棉花研究中心作為該項目的技術依托單位,負責向承擔單位推薦并提供該項目所需的化驗結果與技術、棉花高產技術方案的設計及使用,指導并參與推廣方案的制定、項目示范區的確定、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要提供一流的專家和一流的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