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時間:2022-08-05 08:10:00

導語: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取得了成效,產業結構逐步升級,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不少行業、企業和產品的能耗和物耗水平不斷下降。統計數字表明,*—2002年的22年,我國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12.6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年均增長4.2%,GDP年均增長9.5%,以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持了GDP翻兩番。對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應當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在經濟增長方式方面,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有些地區、有些行業、有些企業還相當突出。

(一)高投入。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的。這固然同人口增加,生活質量提高,經濟規模擴大有關,但也同粗放的增長方式有關。從資金投入看,我國投資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按照與國際可比的支出法核算,我國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年為34.9%,1995年為40.8%,2000年為36.4%,*年高達42.7%,大大高于美國、德國、法國、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億元GDP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1.8億元、2.15億元、1.6億元、4.49億元和4.99億元。這里雖然有土地市場化加快、價格上漲和基礎設施投資比重提高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仍可反映出,高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撐的。土地和勞動力也同樣存在著粗放投人的問題。

(二)高消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實現的。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單位產出的能耗和資源消耗水平明顯偏高。從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來看,火電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2l%,水泥綜合能耗高45%,乙烯綜合能耗高31%。從主要耗能設備的能源效率來看,機動車百公里油耗比歐洲高*%,比日本高20%,比美國高10%;載貨汽車百噸公里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l倍以上。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

從水資源利用來看,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但水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低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為0.4,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0立方米,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多數城市供水管網跑冒滴漏損失率超過20%。從礦產資源的消耗強度看,在現行匯率下,我國每萬美元GDP消耗的鋼材、銅、鋁、鉛、鋅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高出許多。

(三)高排放。高消耗換來的高增長,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小機組發電比例高,耗煤就多,粉煤灰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多;立窯水泥比重高,礦山利用率就低,廢石和粉塵排放量就多;草漿造紙比例高,耗水量就大,廢水排放量就多;低效磷肥比例大,磷礦利用率就低,廢渣和廢石就多。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國每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近10億噸。

(四)不協調。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木桶定律”,是說木桶的實際容量,不是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條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條板,那些高出最短木條的部分是無效部分。同樣的道理,經濟結構不協調狀態下的增長,會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效增長。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無論是三次產業結構、產業內部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還是城鄉結構、地區結構、重大生產力布局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問題,有些方面還比較突出,嚴重制約著經濟的整體增長和總體效益的提高。

從農業來看,我國農業基礎依然薄弱,“三農”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的“短板”,直接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農民的消費水平和農村市場的開拓,并進一步制約其他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從服務業來看,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不僅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國家平均45%的水平。服務業不發達,就不能為其他產業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質優、價廉的信息服務,以及高效的融資、市場中介等服務,就難以促進其他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和技術創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服務業的“短板”,影響其他產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并最終降低經濟增長的效益。據估算,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高達20%,比發達國家高出近1倍。

從工業來看,雖然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工業的整體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業仍占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裝備制造業的水平不高。許多關鍵設備都要依賴進口。據統計,我國光纖制造設備和60萬千瓦發電站控制設備的幾乎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和數控機床等的70%都被進口產品占據。裝備制造業基礎性強、關聯度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生產消耗水平和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技術裝備水平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就高,產品的層次和附加值就低,產業的競爭力就差,增長的代價就大。這些行業的“短板”,特別是關鍵技術設備受制于人,必然會減緩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進度,增加結構升級的成本,削弱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從而制約增長質量和競爭力的提高。

從企業組織結構看,我國企業組織結構相對落后,“大而全”、“小而全”在某些行業依然突出,專業化分工不夠發達,行業集中度不高。不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影響勞動力、技術、資金等資源的優化組合,會造成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浪費,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企業的成本,削弱整個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

(五)難循環。從資源流程和對環境影響的角度考察,增長方式存在著兩種模式:一種是傳統模式,即“資源一產品_廢棄物”的單向線性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就越大;另一種是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_產品_廢棄物_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模式,在一些發達國家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1/3、銅產量的1/2、紙制品的1/3來自于循環使用。水的循環利用更為普遍,一些發達國家在17個產業部類的生產中,水資源的消耗速率已達到“零”增長,有的已實現負增長。國外鋼鐵企業采用高爐噴廢塑料、余熱余壓發電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不僅減少了污染,還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美國用鋁廢料生產的再生鋁占其鋁產量的50%以上。巴西鋁飲料罐的回收率高達85%,日本為82.5%,美國為55.4%。

目前,我國資源回收率還比較低,綜合利用率不高,許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資源卻成了廢棄物。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為3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5%,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分別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個和20個百分點。煤炭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0%左右,其中大中型煤礦為40%~50%,小型煤礦只有10%一15%。我國每年產生上億噸的粉煤灰,歷年積存量已有30多億噸,目前的綜合利用僅限于生產水泥、墻體材料或者鋪路、建壩等,大量高附加值的物質沒有開發利用。我國每年約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噸的廢紙及大量的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

(六)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的增長,必然是低效率。我國全社會從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46、日本的1/41、法國的1/34、德國的l/32。剔除農業人口多的因素,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只相當于美國的1/30、日本的1/18、法國的1/

16、德國的1/12和韓國的1/7。我國水泥企業的人均年產量不到500噸,世界先進水平一般在8000噸以上。我國重點煤礦原煤生產效率是每人每天3.4噸,而美國為44噸,德國為11噸,俄羅斯為9噸。

資源產出效率大大低于國際先進水平。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我國只有785美元,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產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國只有2美元,英國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國是5l美元。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資源產出率大大低于國際先進水平,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低效利用問題也十分突出。按現行城市人均用地高限標準估算,全國大約可節約654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用地,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新增建成區面積的一半。全國城鎮人均用地面積已達133平方米,已超過國家規定人均100平方米的標準。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達182平方米,布局分散,閑散地大量存在。一些地方缺乏規劃,不顧實際,盲目興辦各類開發區,省級以下開發區征地后的土地閑置率高達40%以上。

以上大量事實說明,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