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縣甘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和建議
時間:2022-08-07 05:42:00
導語:對縣甘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和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縣政協為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針對當前農戶種植甘蔗情況,如何做強做大甘蔗產業,加大財政扶貧、產業化扶貧、科技扶貧力度,使甘蔗產業真正成為助農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組織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部份政協委員深入到種植甘蔗的*、*、茂蘭、立化等鄉鎮和制糖企業視察,與當地的蔗農、村組領導、制糖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座談和交流,對當前種植甘蔗的產、供、銷情況開展調研。
*年11月,由縣招商局牽頭,*鄉、*鄉先后引進個體老板在*、*興建紅糖加工廠,依托糖廠的興建帶動*鄉、*鄉、立化鎮農戶種植糖蔗1653畝,其中:*鄉613畝,*鄉800畝,立化鎮240畝。為了使甘蔗種植取得較快的發展,*、*兩鄉分別在紅糖加工廠較近的地方創辦甘蔗種植示范點,探索甘蔗生產過程中的經驗,便于指導農戶種植。同時做好糖廠與農戶的協商工作,與村民小組簽訂了甘蔗種植收購合同,明確了最低保價200元/噸,若市場價高時廠方按市場進行收購,第一年種植甘蔗的農戶由糖廠采取每畝賒銷100元蔗種作為鼓勵,待甘蔗成熟收購時扣回返還。*年種植的甘蔗高產量高的為9噸,低的為4噸,平均產量6噸,當年市場收購價為每噸300元,平均畝產值1800元,除去蔗種、化肥、農藥耗資約600元,畝純收入1200元,獲取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甘蔗種植經濟效益較好,同時它又是一個管理比較粗放、種植技術含量較低,投勞少、投入小、見效快的種植項目,農戶種植的積極性高。2007年,全縣共有*鄉、*鄉、立化鎮、朝陽鎮、水堯鄉、永康鄉、翁昂鄉、瑤山鄉、玉屏鎮、瑤麓鄉等12個鄉鎮種植甘蔗11417畝,比上年增長6.9倍,按每畝甘蔗6噸計收,可產甘蔗68502噸,實現產值342.5萬元。
*縣的甘蔗種植已初具規模,其產業主要是依托廣西發展,市場價格也是跟隨廣西而波動,目前廣西甘蔗種植具有大發展的趨勢,并且形成了政府領導、企業出力,措施具體、產業良性,機制健全、政策到位,群眾積極、企業受益的產業發展模式。如周邊的廣西環江縣今年種植達到18.2萬畝,并提出了三年內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糖料蔗產量達到100萬噸的目標。近幾年廣西甘蔗噸價都在270—300元/噸,今年廣西定價為275元/噸,價格相對較為穩定,市場前景看好。因此,*縣鑒借廣西方面積累的經驗,采取招商引資辦法,從廣西引進了三家紅糖生產企業在*縣的茂蘭、*、*三個甘蔗種植面積較大,且相對集中的基地落戶,總投資630萬元,年榨季能力可加工甘蔗4萬噸,農戶種植甘蔗需供量約40萬—50萬噸,按目前甘蔗每畝種植產量計算,需在8萬畝左右。其紅糖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以四川、重慶等地為營銷市場,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就*縣的目前甘蔗產業處于無序狀態,生產企業還不能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公司+農戶”合作關系,有部份農戶與廠家之間是一種松散型的結合,沒有建立具體的相互約束機制,導致甘蔗產業處于不規范狀態;二是種植技術比較粗放,沒有實行標準化種植,達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目前部份農民在甘蔗種植的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種輕管現象,具體體現在資金投入少,科學管護不到位,對甘蔗種植有順其自然生長觀念,趨于失管現象;技術力量薄弱,在農戶中沒有專業技術骨干,很難提高科學種植管理水平。加之品種老化,抗逆性較差,產量低,收獲年限短,根本達不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降低了蔗農的經濟收入水平,制約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針對當前蔗糖生產現狀,為進一步做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助農增收,推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尚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盡快出臺相關規定。甘蔗種植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新型產業,其加工環節主要是糖業食品,涉及行業廣、農戶多,為避免傷農現象的發生,應當根據有關政策及時出臺相應的管理規定,使該產業發展初期就能步入正軌。
2、及時作好種植規劃。農業技術部門應針對當地的地理和氣候等條件,及時提供種植條件要求,作好種植規劃,確保甘蔗產業健康發展。
3、加強技術跟蹤服務。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廣大農技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進行科學種植,引進高產品種,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通過科學種植引導群眾增收致富。
4、促成企業的合法性。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政策規定,在加強制糖企業監管的同時,盡快督促糖廠加大投入,提高生產能力,使其辦成正規的、合格的制糖企業,并進一步規范廠家與農戶的產品購銷合同,督促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關系,讓廠方安心辦廠,讓農民放心種植甘蔗,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盡快使甘蔗產業真正拉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為縣級財力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