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培養經驗交流
時間:2022-08-20 04:03:00
導語:創新人才培養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代的發展,需要人才具備較高的創新素養,這不僅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也是當代青少年成長發展的自身要求。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基礎教育因為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奠基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固有的教育傳統、家長社會單一的育人目標,都使創新教育在相當多的學校里,被簡化成為對某些特殊學生的精英教育,或是在現有課程體系之外添加的特殊內容。更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創新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對某種技能的培養訓練。
正是這種種誤區,造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校依然“空缺”,也造成我國的創新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發達的創新型國家。多年來,盡管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基礎,但最能反映我國科技創新水準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連續四年一等獎空缺。美國中小學被批評基礎教育差,而l900年至2001年,諾貝爾科技獎、經濟獎的獲得者,美國就占了43%。
事實上,在基礎教育的日常教育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常常會因為難度大而被忽視。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進一步加深對創新教育的認識理解,切實加強對少年兒童的創新教育,特別是創新人格的培養,對于落實創新人才的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特別重大。
創新不是簡單的能力,而是綜合素質
創新是一種有著特別意義的思維能力,但它絕不僅僅是思維和能力層面的東西,創新實際上是綜合素質的體現。
習慣上,我們將大學階段看作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階段,強調大學要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要開門辦學,獲得更多實務性質的教育資源;要讓學生擁有全球眼光,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嚴謹求真的學術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以及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意識,等等。(徐敏彭德倩《解放日報》)
但是.這些品質和能力絕不可能憑空而來,大學成功的創新教育一定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積淀。從人的素質看,任何一個推動社會發展,被稱之為創新的過程及結果實質上都必須具備三個關鍵要素:動機、情感支持和能力。
首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崇尚科學、熱愛真理、追求進步的社會價值觀,并能夠將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和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這是創新行為和能力的最雄厚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對于一個人的創新品質和能力具有價值導向的關鍵作用。
其次是情感支持,即被我們稱為個性品質的部分,一方面應具有科學精神,包括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敢為天下先”、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應具有廣泛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堅忍不拔的毅力、果斷性、自制力、獨立性以及不怕挫折、不懼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意志品質。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個性品質對一個人的創新作為的影響,大大高于具體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
第三是具體能力,這里既包括思維方式、智能結構和行為能力,也包括發現問題、規劃解決問題、實施落實等多方面的實際技能。
對一個創新人才來說,以上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是一個人創新素質的不同表現方向。例如,任何心理品質,特別是創新所依賴的個人意志品質,都不可能離開社會價值的支撐,求知欲和批判欲都需要有強烈的價值導向:再如.現代社會的創新既是個人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也必然是團隊合作的共同結果。這是因為,任何人的發明創造一定建立在他人實踐結果的基礎上.任何人的創新都離不開時代背景和同代同仁的努力;同時,知識經濟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科學技術發明、推廣、轉化系統的完善,多人合作已成趨勢。所以,合作能力與進步價值、獨特思維一道,日漸成為創新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該說,從綜合素質的視角去解讀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事實上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責任和更為豐富的要求.也更加彰顯了基礎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重要性。
培養創新人格是重點
與創新技能的培養相比,在基礎教育階段.更應該把創新人格的培養作為重點。所謂創新人格,是指個人在創新方面穩定的不易改變的心理和行為上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一旦形成.就將成為助推一個人持續創新的原動力。
有學者曾對心理學家在描述創新人格特質時使用的話語模式作了統計,發現其中頻率最高的是“冒險”和“獨立(判斷)”,其次是“好奇或廣泛的興趣”。學者用尋求挑戰、接受不安定性等來描述創新者冒險的人格特質;用好奇心、廣泛的興趣、易為事物的復雜性所吸引等來描述人格特質的求知性;用獨立判斷和自信、不受成規束縛、有原創力來描述人格特質的獨創性。(翟青《創新力人格特質及其測量方法研究》)
從兒童和青少年發展的角度,要培養孩子的創新人格,首先就要幫助他們樹立創新的志向。志向來源于人生的目標和追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化和現實化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目標,也帶來了當代青少年和兒童成長發展方向上的一些偏向。一些學校功利化的辦學方向,一些家長對子女強烈的成功焦慮,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以受教育者作為被動接受思想觀念的客體的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形式,也間接造成了人生價值觀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要想有效地幫助中小學生樹立創新志向。有五個方面的價值,特別值得潛移默化地予以傳遞。
一是祖國利益至上。這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當代社會的全球普世價值,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基礎價值。
二是堅持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方向。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中不能只有個人,只有把大多數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人生目標之中,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生活狀態,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價值與現代全球價值的統一。
三是誠信守紀。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也是創新精神的內在組成,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既需要社會制度的安排,也需要社會個體誠信品質的支撐,兩者互相配合,社會才能有序運行,個人也才能有所發展。
四是崇尚科學,熱愛勞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涉及到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態度,也涉及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對于創新人格而言,更是核心內容之一;同時,勞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源泉,對一個人的社會性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現實教育實踐中科學精神和勞動教育的不足.一定意義上將會影響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創造力.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五是和諧與包容。這是一個人待人處世的基本價值.更是一個人建立良好外部環境的基本原則。包括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對自我的和諧追求,這是創新行為的環境基礎,也是創新能力的不竭源泉。
要培養孩子的創新人格。其次要加強情感和意志教育。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情緒反應。形成敢為人先、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一個人的情感反應以價值為支撐,但反過來也會影響價值判斷和社會行為。特別是在今天,社會價值多元化,人的社會行為更多地會受到內心情感的支撐和左右,更需要孩子形成積極的情感模式和人格特征。
一要培養孩子的樂群性。幫助孩子打破現實生活中人際互動不足、人機交往過多的局面,幫助孩子更多地去體會與人相處的尊敬、信任、贊美、喜悅、熱情的正面態度,避免仇恨、嫉妒、厭惡、冷漠、懷疑、恐懼的負面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群體交往心態和一定的交往能力,真正讓孩子們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體會到與人交往的快樂。
二要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的起點之一,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就有了一生不懈奮斗的保證。自我認知包括“清醒地認知自我”和“合理地接納自我”兩個部分。樂觀的人生態度、清醒的人生設計都來自認知自我和接納自我,這也是一個人終生充滿創新激情和動力的基礎。
三要錘煉孩子抗拒壓力和耐受挫折的品質與能力。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對于個人來說,只有能夠有效地抗拒壓力、耐受挫折,才可能獲得更多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對于創新來說.往往是成百上千次的失敗,才有可能換來一次的成功,所以,抗拒壓力和耐受挫折是一個創新人才必備的人格特質,它既是創新的需要,也是一個人面對現代社會必備的個性品質,更是當今社會很多青少年最缺失的東西。
四要有意識地培養生命熱情和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在升學、就業等現實壓力下,一些孩子缺乏生命熱情,對很多事物表現出冷漠的態度,這不僅與創新精神相悖,而且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事實上,點燃起孩子的生命熱情,就等于給了他以創新的不竭動力。
五要幫助孩子掌握自我矯正不良心態的本領。人的心理狀態受外部世界影響很大,尤其對創新人才來說,如果產生了不良的心理狀態,其產生的后果影響將更大。因此,一個人能有意識地用多種方式調整不良心態,必要時懂得向專業人士求助,是現代人的必備能力,也是一個人創新人格的組成部分。一場運動、一次團體聚會、潛心讀一本書、重新布置一次臥室、與他人的一次暢談等,都是基礎教育可以教給孩子養成的排解不良情緒的方式。
培養創新人才要講究方法
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必須納入基礎教育階段的全程培養之中。
應該承認,目前基礎教育面臨著教育體制上的缺陷以及社會教育觀念的強大壓力,實施有效的創新教育有不小的難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去作為。在當前,加強創新教育,特別需要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大力提倡教學觀念的變革。回顧著名科學家成長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小學階段任課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授課過程中表達出來的思想,常常是構成這些科技人才后來被稱之為科學素養的核心部分,所以,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對創新人才的影響不僅是終身的,也是最關鍵的。
教育改革中,教材、教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更為核心的是課堂中任課教師對授課原則的把握和具體的授課方式,特別是教師整體上的態度,即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基本價值(或者叫做工具倫理).雖然是隱性的,但其影響更為長遠。
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厘清如下問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單純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滿足于把真理交給孩子,還是努力嘗試著帶領孩子去尋找真理?對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教師做出的不同回答,其實體現了他們對于如何培養學生創新人格特質的意識和路徑選擇。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一定創新潛質的孩子來說,更是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為此,建議在教師的任職資格考試中和教師的考核體系中,增加對專業價值和倫理認知的測試,從任課教師的教育觀念人手,切實發揮課堂教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體性作用。
二是豐富學生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給孩子更多實踐、更多方面的自我體驗。很長時間以來,中小學階段的孩子遠離了勞動、遠離了科學小實驗、遠離了可以自己動手動腦的活動陣地,課堂之外的體驗也變成了風景區、名勝古跡的旅游,甚至是異國的“游學”。昔日熱鬧的少年兒童小電站、紅領巾小火車早已看不見孩子們的身影:麥田、小工廠也成了孩子們不能踏進的禁區。沒有實踐,沒有探索,也就沒有創新;靠死讀書,靠簡單傳授,不可能塑造出創新人才。
在這里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第一。無論課內課外,都要提倡“問題中心”的教育模式。問題中心強調對于具體問題的認識和分析.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探求和在實踐中認知。強調教育過程中多種教育內容和教育元素的融合.強調從外到里,從淺至深,從表象達到實質的研究、探索、推理和實踐。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研究性的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對教師而言,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引領、輔導,比起簡單地告訴給孩子,這種帶領孩子的探尋。更艱難,也勢必更有效。它會激發孩子探求的興趣,調動其內在對結果的好奇和期盼,在求索過程中,這種好奇和期盼就會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望.當成功欲望和求知欲望緊密結合起來的時候.必定是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最為高漲的時候,也是創造精神和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候。試想一下,當我們催動了孩子們這樣一種學習狀態的時候.孩子內在的創新品質將會得到怎樣的提升。
第二,需要切實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給孩子們更多一點接觸勞動的機會。勞動實踐育人,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對于創新素養的培養,勞動更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勞動給參與者帶來的體驗涵蓋了人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社會化發展等方面,是人生的必修課,更是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搖籃。
改革開放前,中小學教育計劃中都有勞動課,而且這些勞動課是貨真價實的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勞動。事實已經證明,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第二代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并沒有因在基礎教育階段參加了工農業勞動.而影響了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結構的培養;相反,正因為有了這種經歷,才使得這些人胸懷遠大理想,長于腳踏實地,做事認真嚴謹,遇難堅忍不拔,真正擔當起了國家創新發展的大任。
改革開放后,教育出現的問題確實相對較為集中和復雜,而且是各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取消勞動課。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對于教育來說,育人唯此為大,為什么不能從育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法定課程的形式給孩子們一點接觸真正勞動的機會呢?目前一些學校的思想品德課、少先隊活動涉及到孩子的部分自我服務性勞動,有時有一些社會公益性勞動。這是遠遠不夠的。從自理開始,逐漸擴大勞動的內容,保證接觸到真正的生產性、服務性的社會勞動,是育人的必需.也是培育創新人才的需要。
三是要切實加強中小學生科技教育。學生校內外科技活動日趨衰減,影響到整個一代人的科技素養,這一問題值得全社會重視。過去校園里轟轟烈烈的“紅領巾科技月”、“小發明、小制作大獎賽”、各類科技興趣小組,在很多學校都沒有了蹤跡;少年宮的航模、艦模、水電、化學等科技專題活動小組,也大多不見蹤影。一些校外教育機構,開辦的也大多是語文、數學、英語、聲樂、舞蹈、書畫、主持等項目,與科技有關的內容日漸減少。這其中的原因復雜多樣.后果卻簡單明了,它將直接影響一代人的科技素養和創新素質,并最終對中國的發展帶來影響。
當前,特別需要從政策法規上.給中小學生的科技教育給予制度安排上的保證,要通過相關教育法規文件,規定科技教育的內容、形式、評估體系等;要在教育經費上,給科技教育以必要的經費保證和支持,比例要合理,要切實有實際效果;要加大教師隊伍中科普人才的培養。通過政策扶持予以保證;要積極鼓勵中小學少先隊、共青團以及社會各類青少年服務組織開展多種類型的科技活動.為孩子們的科技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
在今天進行創新人格的培養,還應該特別強調孩子們的群體互動。有位小學校長在談到今天的體育課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時提到,現在很多城市孩子摔跤了都不會手扶地.不會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孩子們缺少群體活動,缺少在戶外的群體活動中形成的身體互動。其實,究其背后。孩子們更缺乏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互動。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道理,創新教育更不能是生硬的大道理和強迫性的行為要求。創新的素質需要通過孩子們在群體共同的研究性學習中,在共同面對勞動的艱苦和困難的磨煉中,在現代科技的感召和影響中。逐漸凝聚起來。這是對我們現有教育的挑戰.也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國家和孩子們責任心的考驗。
- 上一篇:四川地震災區捐款倡議書
- 下一篇:服務人民基礎教育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