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源專業化管理思考

時間:2022-09-04 05:01:00

導語:稅源專業化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源專業化管理思考

今年以來,**縣局運用“權變理論”,創新稅收管理員制度實現形式,深入推進稅源專業化管理,取得顯著成效。所謂“權變理論”,就是承認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各分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基礎上,探求最適合具體情況的組織設計和管理方式,根據組織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情況,通權達變,確定相應的組織機構、領導方式和管理機制,從而使組織與管理更為有效。

一、推進稅源專業化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是稅源分散,基層國稅部門控管難度較大。**縣是江蘇省陸域面積最大的縣份,總面積達2298平方公里,下轄35個鄉鎮(場)。國稅部門轄有管戶12127戶,經濟尚處于欠發達階段,納稅人年納稅額最多的僅為1000萬元,小規模納稅人企業和個體雙定業戶占整個管轄戶數高達93%,國稅機關控管稅源難度較大。

二是基層稅干素質參差不齊。該局現有在職稅干172人,其中第一學歷中專以上僅31人,占18%,50歲以上稅干占近20%的比例,干部隊伍結構相對老化,知識層次明顯偏低,部分干部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不能適應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原有的劃片屬地管理,稅務責任區既管理一般納稅人,又管理小規模納稅人,還要管理個體雙定業戶。一部分同志由于能力所限,對所轄的企業既管不住、又管不細、管不好;相當部分老同志個體稅收征管經驗豐富,但財會知識缺乏,管理一般納稅人企業十分吃力;而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同志,知識面廣,業務水平高,管理企業十分出色,但管理個體經驗欠缺,無從下手。這樣的局面,就導致了干部的長處得不到張揚,而短處又得不到回避。

三是大小稅源得不到同抓同管。原有的以屬地管理為主的劃分原則,出現部分稅源相對豐富和一般納稅人比重較大的責任區,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雙定業戶管理不到位,重大稅輕小稅,重收入輕管理,大小稅源得不到同等重視,部分稅源管理不到位。

四是稅源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不高。原有的納稅人混合管理模式,部分稅收管理員案頭工作較多,巡查、調查、核查的任務量較大,使得稅收管理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采集涉稅信息,并進行綜合利用和比對分析,征納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管理出現漏洞,導致稅收流失。

五是基層稅干績效考核不深不透。績效考核的指標設置是困擾基層工作的難點之一,由于稅收管理員的工作內容不同、工作量不一,導致績效考核線條較粗,操作性不強,指標設置不盡科學,由此而形成的績效考核結果不能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挫傷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稅源專業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分類設立稅源管理責任區。按照國稅發[2006]149號文件要求,該局根據全縣稅源結構、層次和分布,以納稅人類型為標志,區分管理難易程度,按照“條塊結合”的原則,在堅持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將稅務管理責任區劃分為11個一般納稅人責任區、2個所得稅管理責任區和17個小規模納稅人責任區(含雙定業戶),實施稅源專業化管理。

二是建立主輔崗制度。稅務管理責任區實行主輔崗,主崗對稅務管理責任區工作承擔主要責任,輔崗協助主崗開展稅源監控。由于主崗對責任區的稅源管理責任重大,對提高稅源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十分重要,該局參照選拔領導干部的辦法,在全系統遴選工作作風硬、業務素質好、責任心強的稅干擔任主崗。同時規定,一般納稅人責任區和所得稅管理責任區主崗必須通過江蘇省國稅系統專業等級中級以上資格考試,據此,6位稅干因為業務素質達不到要求,由一般納稅人主崗改任小規模納稅人主崗。

三是建立精細化管理機制。一般納稅人企業較為集中,地點穩定,稅源可靠,實行重點監控、網絡管理,負責監控的稅收管理員既懂財務管理,又精通計算機應用。個體零星稅收分散、經營規模小、稅源控管難,建立個體稅收管理員制度,實行源泉控管,綜合治理。將其分為固定業戶、集貿市場戶和臨時經營戶三類,對固定業戶,實行戶籍管理,源泉控管;對集貿市場,實行部門配合,綜合治理;對個體零散稅收全部實行委托代征。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建立了清晰的崗責體系,制定《稅源管理責任人崗位職責》、《責任區主輔崗制度》、《責任區考核評比辦法》、《稅源信息采集制度》等,按照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的原則,從制度上明確稅收管理員10個方面的具體職責范圍,將稅務責任區的戶籍管理、納稅服務、調查核實等工作內容細化為42個小項。實行工作底稿制度,對稅收管理員實施的管理工作進行記錄,形成執法有記錄、過程可監控、結果可檢查、績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環機制。明確稅源管理責任人的崗位職責、工作程序、工作標準、工作時限和考核辦法。以責促管,理順工作職責關系,增強工作的銜接度,消除推諉扯皮現象,確保事事有人管,強化稅源管理的責任。全縣118名稅收管理員與12127戶納稅人全部實現“人戶對應”。

四是強化科學化管理。注重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分類管理工作中,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依托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稅收管理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稅源信息平臺,按月公布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負變動情況、納稅人零負申報情況、停歇業情況和稅負排名。要求稅收管理員對省級監控企業,每2月至少巡查一遍,其他企業每月巡查一遍,個體工商戶每月不少于50%的巡查面;稅收管理員不僅注重對納稅人申報的靜態信息的審核,還要了解納稅人的經營規模、生產工藝、原材料耗用、資金流轉等各方面的涉稅動態信息。編制“崗位工作手冊”,對各崗位業務因何發起,怎樣進行操作,向哪些部門或環節反饋信息或結果,都作出明確規定,引導稅收管理員按程序規范操作,高質、高效完成本職工作。將工作標準能量化的全部量化,工作時限能明確的均予明確,對新辦納稅人的稅收政策和辦稅規程等事項,要求稅收管理員在3個工作日內逐項輔導到位,對普遍性稅收政策每月集中輔導,對行業性特殊政策上門輔導,從而做到管理到戶,責任到人,又做到人機結合,管事到位。

五是扁平化管理責任區。責任區分類設立后,管理層級由原來的縣局——分局——管理科——責任區轉變為縣局——分局——責任區,管理層級扁平化。稅收管理員通過對稅源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及時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戶籍變動等情況,解決管戶不清、底子不明、漏征漏管等問題。機關管理層對基層執法情況及操作的準確性進行審查,對納稅人的相關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做進一步審驗,對納稅人上報稅務機關的涉稅資料的真實性進行再次審驗,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三、稅源專業化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促進了國稅收入快速增長。通過調整管理模式,干部的履職能力大大增強。1—9月份,該局累計組織入庫國稅收入26197萬元,同比增長39%,增幅位居宿遷各縣(區)第一。

二是提升了稅源控管能力。分類設立稅務管理責任區,一改以往以屬地管理為主的劃分原則,解決了部分稅源管理不到位問題,消除了重大稅輕小稅,重收入輕管理的思想,使大小稅源得到同等重視,得到齊抓共管。讓業務素質相對較高的稅干管理一般納稅人和所得稅納稅人,實現了工作和能力相匹配,達到了重點稅源重點管理的目的,降低了稅收執法風險。1—9月份,全局稅干的稅收執法不規范行為同比下降57%。

三是實現了管理效能的最大化。縣局直接管理、考核稅務管理責任區,管理層級趨于扁平化,信息通暢,決策運行時間短,優化了稅源管理層次,簡化了程序和環節,提升了稅收管理員的工作執行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耗用時間由**年的每戶2—3天時間縮短為目前的半天時間,稅收管理員因政策適用不準或業務分析不透而導致的流程退回數量由責任區設置調整前的月均230條降為目前的90條。

四是促進了稅源管理的精細化。專業化設置稅務管理責任區,賦予稅收管理員足夠的時間進行下戶調查,及時掌控企業的稅源存量和變化發展的信息,有利于堵塞稅收流失的漏洞,增加稅收收入,并使同類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大致趨于平衡,避免畸輕畸重現象的發生,提高了征納雙方的信息對稱度;國稅機關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服務需求,便于政策執行,從個別企業發現共性問題,及時讓同類型的納稅人進行自查完善,變事后查處為事前服務,使企業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拓展了納稅服務渠道;稅源管理模式由分戶管理向分類管理轉變,根據同類型納稅人的特點,摸索管理規律,建立數據模型和指標參數,一個責任區的經驗全局共享,提高了管理經驗的應用價值,減少了重復勞動,節約了管理力量,降低了征收成本,形成了“鏈條式”管理機制。在上半年宿遷市局組織的征管質量考核中,該局綜合得分遙遙領先。

五是充分調動了稅干工作積極性。責任區依納稅人進行分類管理,稅收管理員管理的納稅人類型相同,工作性質相同,工作內容相當,便于實施績效考核,解決了以往稅收管理員績效考核指標不好量化、可比性不強的問題,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營造起了爭先創優的工作氛圍,國稅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今年的全縣經濟執法部門行風評議中,該局的社會滿意率達到了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