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改革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8 03:59:00

導語:農村經濟改革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改革經驗交流

農村金融作為農村資源配置的主體,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的一個主渠道。但是,現階段相對于城市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全面推進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前提是要下大決心對現有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和調整,也就是在全面盤活農村現有資產存量的基礎上,支持農業從傳統型、分散型和低效型農業向規模型、專業型和高效型農業轉化,引導農民從小戶自耕農生產方式向股東+公司這一新型農村經濟模式轉移。通過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化、合作化和現代化農業組織,推動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實現農、工、商一體化。農村經濟模式的轉變,對于啟動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擴大內需、緩解國際貿易沖突、解決就業、改善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尤其是對于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金融機構在農村經營的成本高、風險大、收益率相對較低,因而增加金融供給、服務“三農”的內在動力不足。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綜合發揮產權政策、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監管政策的作用,構建激勵有效、未來收益穩定可期的政策扶持體系,建立農村金融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產權政策上:要突破現有法規的羈絆,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進一步明晰產權和經營權,盤活農村存量資產,促進農村經營模式轉變,化解農村因無資產抵押而造成的“貸款難”與銀行“難貸款”的矛盾,活躍農村金融市場。

財政政策上: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稅收減免政策,包括對縣域內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含保險機構、擔保機構)的營業稅、所得稅實行大幅度減免政策或者全免政策。

貨幣政策上: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大幅度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資金流向農村。

監管政策上:免收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監管費;鼓勵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新設分支機構,鼓勵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新型金融機構;準許并購、重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完善業務準入管理辦法,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重組上市。

要鼓勵引導城市金融人才到農村地區建功立業;農村金融機構要完善改進激勵制度,減少人才流失,激發全員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應承擔社會責任,在人員培訓上“結對支援”農村金融機構,發揮“傳幫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