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的兩點思考
時間:2022-10-20 05:46:00
導語:競爭力的兩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此次**之行,感觸頗多,啟發很大。**,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突出,社會全面進步,經濟高速發展,企業遍地開花。**人發揮本地優勢,不斷調整定位,念好“機遇、開放、創新、統籌、民本”十字經,實現了持續發展,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走進**看發展,走進**想發展,不禁產生一些思考。
思考一:好環境就是競爭力。
**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并不豐富的地方,能夠實現快速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就是已經形成一個良好發展的經濟生態鏈,具備一個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富集的發展環境。
**的發展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必須從觀念上首先實現由傳統資源優勢觀向市場競爭優勢觀的根本性轉變,創造一個富有競爭力的環境,才能使各種經濟要素“流入”,形成富有活力的產業“雁陣”,營造千帆競渡,百舸爭流,活力迸發的經濟發展局面。
現代經濟的競爭實質就是投資環境的競爭。哪里的經濟發展環境好,優勢資本、先進技術、高級人才就向哪里聚集。在資源、市場、環境三個經濟要素中,資源具有很強的特異性,許多資源是天造地設,不可再生的。在一定范圍的地域內,市場則具有較強的趨同性,項目可以放在你這里,也可以放在同一地域內別的地方。而環境則是可變的,好環境是靠人的努力創造出來的。好環境是一個地方參與市場競爭、形成經濟聚集的重要資本;而相對較差的環境不僅難以吸納外部生產要素資源,而且可能導致“自我失血”,甚至成為經濟“自我凹陷”的禍根。因此,在資源和市場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環境是最具競爭力的一張“牌”。許多成功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環境就是資本,環境就是項目,環境就是稅收,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和吸引力。
那么,我縣如何培育一個好環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環境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什么因素在干擾環境這兩個問題。
環境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呢?不言而喻,“經濟人”(企業和居民)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改善環境就是要創造“經濟人”開展經濟活動所需求的環境。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經濟人”一方面要選擇價廉物美的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又要選擇適宜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區域。因此,環境既包括組織生產要素的便利,又包括長期生產與發展的條件。二者概括起來,就是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綜合成本,即商務成本。所以,商務成本是影響經營績效的重要因素,是決定一個地方環境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是衡量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尺。
那些因素對環境產生干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市場因素和政府職能因素。比如:勞動力價格、土地及房產價格、水電氣價格、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建設、法治環境、政府辦事效率與服務水準、市場秩序、社會信用、產業配置。如果把上述10個指標劃分為前后兩部分,那么,前5項主要屬于市場問題,后5項則主要屬于政府職能問題。
目前我縣在不斷改善“硬環境”的同時,應把改善環境的側重點放在治理“軟環境”上。即進一步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建設優良高效的服務環境。其著眼點在政府職能的“有限”和“有效”上。所謂政府職能“有限”,就是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主要擔負公益人角色、調控人角色、“守夜人”角色和管制人角色,保證經濟在宏觀層面平穩健康;所謂“有效”,從落腳點看,就是通過“平整活動場地”,讓“經濟人”便利地創業,放心地追求財富,保證經濟在微觀領域富有活力。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其一,要注意“目標轉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關注的焦點,不是指揮或直接做了多少蛋糕,而是看激勵整個社會做大了多少蛋糕;政府的作用不是限制“經濟人”的交易,而是協助或創造條件讓它們更快、更多、更好地交易。其二,要關注企業對政府的滿意率。這是檢驗“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標。具體內容是:企業對政府工作人員開放意識及服務觀念的滿意率;行政審批程序科學性與適用性的滿意率;依法行政、規范管理滿意率;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滿意率;政務公開透明度滿意率;服務質量的監督機制滿意率;辦事效率滿意率;各類行政服務收費的頻率與額度滿意率。要經常對這些指標加以調查,好的加強,不足的糾正,不斷明確需要修正的重點。
總之,商務成本最小化,改善環境的效用就會實現最大化。區域之間的競爭是綜合環境的競爭,我縣要進一步改善環境,對各類投資者產生“磁吸效應”,凝聚各種市場力量,形成創業熱潮,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部經濟增長的機器。
思考二:適合自己的就是競爭力。
**人“跳出**看**,立足全國看**,放眼世界看**,面向未來看**”,他們不斷地自找差距,調整定位,尋求一個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尋找不同條件下適合自己發展之路的過程。
走適合自己的路子是**發展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有人說,**缺乏大量資本和高新技術,是難以實現大發展的。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因為沒有大量資本、高新技術并不一定等于沒有競爭力。競爭力說到底是一個效率概念、成本概念和贏利概念。在一定條件下成本低、能賺錢的技術,就是“適宜技術”。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競爭力顯然不在技術、資本上,而在“適宜技術”和勞動力低成本上。
在“事事不如人”的狀態下,突出比較優勢,實現局部但關鍵性的突破,如某一產業聚集,能夠推動其他領域在市場機制下自發調整,以適應區域經濟系統所發生的關鍵性變化,從而形成區域經濟的市場生態、產業生態,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演進。
**的發展一是要內生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優勢產業,針對多層次市場需求,充分從比較優勢出發發展經濟,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適宜性產業,從而“一花引來百花開”,形成競爭發展的產業群落;二是必須一如既往地支持大企業發展,但又不能過分依賴大企業。因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并不取決于少數大企業的孤高發展,中小企業的普遍程度反而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尺度。它們能夠發揮比較優勢,把本土資源盤活;它們像海綿,吸納大量勞動力;它們代表了一種平民經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生態和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