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農業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09 02:41:00
導語:訂單農業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是一個農業大省,如何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解決的關鍵。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訂單農業”則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我們在農村開展“合同幫扶”、推行“農業訂單”做了一些工作,在今后工作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
一、推行“訂單農業”與實施“合同幫扶”相結合
推行“訂單農業”工程,目的在于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農業大省,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實現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是**奮力崛起的重頭戲,是省委、省政府十分關心的重點問題。我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問題是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已經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我省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點工作,把推行“訂單農業”和實施“合同幫扶”工程緊密結合起來,這項始于上世紀90年代。“農業訂單”即是農業生產經營的機制創新,又是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創新。“合同”則是這一新機制的重要載體,實施“合同幫扶”工程是工商部門從引導農民奔小康的大局出發,從合同監管和服務入手,發揮工商部門的職能作用,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與監管工作,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農業協會+農戶”的“訂單農業”作為**的合同監管工作,引起當地黨委、政府和諸多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如果說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農村生產力第一次解放。那么“訂單農業”的興起則促進了我省農村生產力的第二次解放?!坝唵无r業”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合理配置了農業資源,提高了農業的市場化程度;通過以銷定產,減少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解決了農產品的銷路問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分散的農戶同農產品加工營銷的龍頭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共同體;加速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運用;增加了收入,使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據統計,目前全省“訂單農業”面積已發展到3000多萬畝,已占整個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年產值達到2400多億元。去年幫助農民簽訂各類訂單合同198、6萬份,合同金額168億元;使每份訂單平均增加300元,增加了35%。實踐證明:凡是實施“合同幫扶”到位的地方“訂單農業”就落實的好。金寨縣是聞名全國的將軍縣,也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幾年來全縣工商干部實施“合同幫扶”,義務指導農戶簽訂單2萬余份,合同標的1、8億元,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推行“訂單農業”與發展“農民執照”相結合
發展“執照農民”目的在于“培育由于農村市場新主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在客觀上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批種植、養殖戶發展很快,但是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由于沒有市場主體地位,在參與競爭的時候,遇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廣告難、貸款難、銷售渠道不暢、市場主體地位不對等,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如何盡快引導農民從小農觀念轉向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強化市場意識、融進市場經濟的大潮,成為新的市場主體,從而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直接對接,是當前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勇于實踐,不斷把服務領域向農村拓展,探索出一條發展“執照農民”的新路子。所謂“執照農民”,就是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格局中脫離出來,從事養殖生產、經營、加工,達到一定規模,符合規定條件,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注冊登記,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農民個人或農民群體。和“訂單農業”一樣,“執照農民”是農村農業繼第一次大包干改革后出現的又一新生事物,它從法律上賦予農民以平等的主體資格進入市場,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朝產業化方向發展,在一定意義上,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創新之舉,而且對解放生產力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意義。發展“執照農民”是當前市場經濟備件下最具有活力的經濟增長源,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去年全省“執照農民”發展一萬余戶,為發展農村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度嗣袢請蟆?、《中新社》《中國工商報》、《**日報》、《**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都先后報道了**發展“執照農民”的做法。
三、推行“訂單農業”與培育“龍頭企業”相結合
在農村中推行“訂單農業”必須把培育“龍頭企業”放在重要地位發展,培育一個“龍頭企業”富一方群眾。農村既是他們的原料市場,又是他們的銷售市場。推行“農業訂單”的同時始終把培育當地“龍頭企業”放在重要位置,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我們的指導下,最早發展的**省蕪湖金田集團,用合同架設企業與農戶橋梁,堅持走以合同為紐帶的“公司+農戶”的發展之路,解決了農民小生產與市場的矛盾,不但使農民生活迅速達到小康水平,而且使企業所需的原材料得到充足的保障。該企業創建時8個人,靠5萬元貨款,以幫助農民加工經銷山芋絲、山芋粉起家,經過8年拼搏已有近萬名職工,凈2億元資產,出口創匯形成工貿農一體,產供銷一條龍經營的集團型企業。金寨縣工商部門組織全縣“八公司”與萬家農戶簽訂“農產品訂單合同”現場會引起了強烈社會關注。**山羊集團有限公司與農戶訂立“養羊訂單合同”,集團羊肉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國內外。當地農戶家家蓋起樓房,買了汽車,出現爭相拿訂單的可喜局面。全省類似的“龍頭企業”大戶已遍及江淮大地。
四、推行“訂單農業”與培育良好信用環境相結合
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也是推行“訂單農業”的基礎。因此,培育良好信用環境顯得十分重要,通過貫徹合同法規的宣傳,培養“訂單農業”當事人的誠信守約意識,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我省注意在“龍頭企業”中培育“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其中有50家“龍頭企業”被省政府通報表彰為“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在農村中開展信用村、誠信戶活動,對失信企業在新聞媒體上予以曝光,對一些不履行訂單的農戶在村務公開欄上進行公示,使農戶家喻戶曉,形“重合同守信用”良好氛圍。肥西皖中花生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花生訂單”,當年的價格下跌,與原來的訂單價格相差較大,如果按價格執行,公司會嚴重虧損,我們工商部門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把全國的花生價格隨時公布的出來,讓農戶們掌握市場行情,許多農戶說:過去公司利用訂單使我們致了富,今年花生價格大降,我們也要堅持公平合理的原則,要講信用,不能讓公司吃虧。通過工商部門說服調解,公司愿意以略高出市場價格收購花生履行合同,使公司、農戶雙滿意。
五、推行“訂單農業”與規范使用合同文本相結合
實施“合同幫扶”在推行“訂單農業”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認真貫徹合同法律、法規,規范企業和農戶的合同行為,過去合同內容不完備,條款不齊全,訂單的標定方主動權過大,且有完全的解釋權,造成“霸王條款”,不平等、不公平。有的訂單只有雙方的口頭協議,沒有落實到書面;有的訂單簽完后不給農戶;有的訂單僅有農民的簽字,無對方的簽名或公章。根據這些情況我們有重點的選擇種植、養殖、加工、農藥、化肥等15個品種,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聽取企業、中介組識和農戶的意見,在一部分地區試行,在制定這些文本中明確農業訂單的主體、標的、數量、質量、計價方式和價款,履約期限、地點、方式及違約責任和爭議的解決方法等基本要素。對這些訂單合同由省局統一制定和印刷,到目前,有80%的龍頭企業使用了這些訂單文本,去年與農戶簽訂各類農產品訂單合同198.6萬份,合同金額168億元,有效地規范了訂單簽約行為。由于龍頭企業普遍使用了規范的合同文本,使農戶打消了簽訂訂單的顧慮。許多農戶原來擔心簽訂農業訂單怕受騙,后來聽說企業使用的是工商機關推行的規范合同文本,才放心。
六、推行“訂單農業”與打擊合同欺詐行為相結合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不法之徒經常利用部分農民存在著致富心切的心理,在新聞媒體上頻頻刊登特種種植、養植等等虛假廣告與信息,誘人簽訂合同,騙取種苗費、中介費、培育費等。還有一些企業和個人利欲熏心,利用合同的形式推銷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導致坑農、害農、騙農事件時有發生,有的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甚至影響了當地農村的穩定。因此,我們在推行“訂單農業”的同時,一手抓合同法律、法規的宣傳,揭露合同欺詐的表現形式和慣用伎倆,提高農民的合同意識及防騙能力,一手抓打擊各種利用的欺詐行為,防止坑農、害農、騙農事件的發生,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去年滁州市南譙分局接到農戶的舉報,某農機站從蚌埠一家種子公司購1008斤假冒棉種賣給棉農(棉農已交棉款2.08萬元)工商部門果斷出擊,不僅對經營者進行處罰,并將已付2.08萬元棉款追回,召開了“退款大會”,避免了更大的損失的發生。去年查處了涉農合同欺詐案件2218件,涉及金額30451萬元,罰款446萬元。
七、推行“訂單農業”與調解訂單中的糾紛相結合
推行“訂單農業”實際上是一個遠期交易合同,合同履行周期較長,對訂單履行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不可預見因素導致的矛盾和糾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積極發揮行政調解的作用,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提高合同履約率的重要環節。如2001年全椒縣近千戶棉農,因種植棉花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跌,企業不愿意按原合同收購,產生了企業與棉農之間發生矛盾和糾紛。棉農集體上訪,縣工商局的同志通過與棉農、企業和有關部門做工作,按照市場價格略高一部分,鄉政府讓出部分協調費,棉農承擔一部損失,化解矛盾,合同如期履行。近年來,全省工商行政管部門在推行得“訂單農業”過程中,在有條的縣市會同當地仲裁委,設立仲裁辦事機構,在基層工商所和專業市場設立“合同調解中心”。僅去年共調解訂單糾紛3264起,訂單糾紛金額達70540萬元,深受農戶的歡迎。
八、推行“訂單農業”與培育“自業自律”相結合
推行“訂單農業”單靠行政命令“拉郎配”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我們積極探索和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以農戶自愿為基礎,組建的各種行業協會,推出了“公司+農業協會+農戶”新型“訂單農業”模式,以廣德縣為例,該縣工商局專門成立了訂單農業服務領導小組,統一制定出臺了《廣德縣農業協會誠信服務公約》,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服務宗旨,監督協會按章辦事,規范操作方式和行為。為確保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協會在涉農公司簽訂訂單合同、訂立服務合同的同時,根據實際,向涉農公司收取合同履約兌現保證金,約束和防范涉農公司違約。該縣境內竹林資源豐富,過去,加工企業分散,各自為陣,市場占有率很低,他們注意以竹產業群為依托,以竹產業大戶為龍頭,組建了竹業協會和竹產品加工行業協會。在這些協會的積極運作下,該縣每年簽訂外向訂單合5000余份,直接創匯600萬美元,僅此一頃,就使竹農人均年受益達4000余元。此外許多行業國家沒有制定標準,靠他們去完善,許多信息靠他們去提供。切實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真正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九、推行“訂單農業”與實行目標責任制相結合
推行“訂單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哪一個部門,“單打一”是不可能抓好“合同幫扶”、“訂單農業”的,縣工商局抓合同的人員最多兩人。為此,全省把“合同幫扶”合同管理“七個一”(即工商所每個人講一堂合同法規課;聯系一家農戶;審查一份合同;監督履行一份訂單;調解一件訂單糾紛;培養一家誠信戶;寫一篇“訂單農業”的調查報告。)延伸到農村,加強了對“訂單農業”的組織領導,成立了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局長掛帥,分管局長親自抓,各科所具體抓落實,每年年初下達“訂單農業”的任務,年終納入目標考核范圍,對未能完成目標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權。與年終目標任務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各市、縣每年要培養10家龍頭企業和50家農民示范戶,層層分解目標,使人人身上有擔子。要求各地要圍繞“合同幫扶”、“訂單農業”發展龍頭企業,建連片基地,組織種養能手搞規模種養,與大中城市加工出口企業集團掛鉤,全方位拓展“訂單農業”的領域。實踐證明:推行“訂單農業”與實行目標責任制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
十、推行“訂單農業”與不斷開拓、創新相結合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發展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也是解決“訂單農業”的關鍵,、是合同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合同管理工作必須全心全意服從服務于發展,盡興盡力地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推行“訂單農業”有一個復雜的過程;開始農民不愿意與公司簽訂單,誤把“訂單”當“訂購”,是政府換湯不換藥的把戲,政府急于“拉郎配”,企業簽訂合同形式不規范、條款不全面、主體不明確、違約現象十分突出、以推行“訂單農業”名義實施坑農、騙農的行為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注重加大合同法律法規知識的力度,實行送法進村、入戶、到企業,開展“合同法規進萬家”活動,向企業和農戶宣傳合同法規,講解合同的難處,宣傳“訂單農業”的好處,消除重點農戶的思想顧慮,使他們成為當地“訂單農業”發展的帶頭人。為了貫徹國家工商總局今年市字66號文件,提出四統一(統一訂單合同文本、統一訂單合同臺帳、統一訂單合同備案、統一健立守信農戶檔案)五到位(合同法規宣傳到位、指導合同訂立到位、監督履行合同到位、出現合同糾紛調解到位、發現合同違法查處到位),不斷完善合同幫扶長效機制。我們在發展“公司+農戶”的過程中,注意研究“公司+農戶”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一種主要經營模式,在農業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產業化中仍占據主體地位,但是就其本身及實施情況來看,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契約由強勢的經營單方擬定,具有固定格式和內容的契約條款,“弱勢”一方在事實上不得不接受該條款而訂立的契約。買方壟斷,由于兩者市場主體地位不平等,龍頭企業處于買方壟斷的地位,眾多農戶力量分散無法與之對話?!肮?農戶”的“訂單農業”具有不穩定性,多為公司違約現象嚴重,使整體訂單履約率不足40%,為此根據不斷變化情況,除了加強訂單規范外,還注重研究新機制,推出“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行業協會+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保險+農戶”新的模式。此外,我們正在探討如何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即使訂單已經簽訂,并不意味著風險的完全轉移,無論讓其中哪一方承擔全部風險,都會造成社會福利和市場效率的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必須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讓雙方各自承擔一部分風險。我們可以引入期權的機制建立風險分擔體系,讓農戶首先向企業交納一定的期權費,然后給予農戶(賣權持有者)一種權利、企業(賣權出售者)一種義務,當農產品市場價格高于訂單價格時,農戶可以放棄期權而按市場價格向企業出售。這樣,對于農戶減少了農產品的銷售風險和價格風險;對于企業、穩定了貨源又降低了市場風險。
這些年來,我省“訂單農業”的發展,圍繞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水產、茶葉、蔬菜、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十大主導產業,己逐步形成了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產品購銷企業和“農民執照”為主體,以品牌產品為效應,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通道,以城市消費為帶動,以行業協會為紐帶,以農業科技部門先進育種技術為依托的“七位一體”的“訂單農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