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性演出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25 04:30:00

導語:商業性演出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性演出經驗交流

目前我國商業性演出的創作,尤其是國有演出院團的創作,大部分是依靠著“演什么——誰來演——演給誰”這樣的思路進行:根據撥付經費多少決定能排什么樣的節目,并尋找名角,接下來在創作上多是考慮場面的華麗、藝術呈現的力度,直到節目出臺才真正考慮能否賣出、賣給誰的問題。

這樣的思路造成了4個后果:一是在成本控制上沒有節制,鋪張浪費。二是對市場判斷的不準確,經常出現投入巨資排練了節目,但卻得不到充分的演出場次。三是從創作的劇目來看,“創新有余、弘揚不足”。四是高成本預算容易導致高票價,而節目沒人看。

筆者認為,如果一臺演出節目在一開始就希望通過市場獲取回報的話,那么它在創作階段就必須遵循“演給誰——演什么——誰來演”的思路來進行。

演給誰

當下表演藝術的創作和生產,最需要解決的仍然是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的問題。在遵循表演藝術生產規律的前提下,藝術家應站在群眾需求、市場購買的視角來考慮文藝產品的文化功能。在文化市場的發育過程中,首先崛起的是娛樂性文化消費,如果以較客觀的態度來正視這一現實,表演藝術生產的理念就應對藝術產品的娛樂功能加以關注。加強藝術產品的娛樂功能,并以此來考慮藝術產品的審美構成,是我們當下創新表演藝術生產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

盡管強化娛樂功能的藝術產品主要是滿足大眾趣味,但我們只能在服務大眾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大眾品位。正如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所說:“脫離市場脫離群眾,文化就失去了服務對象,失去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就談不上經濟效益,也談不上社會效益;群眾不滿意,文藝自身也會萎縮。”

若在創作之初就對“演給誰看”胸有成竹,就必須重視市場調查,通過對預設目標群體的調查,了解其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審美傾向和審美能力,確定真正的目標群體所在,并以此為創作的前提條件。也許這樣的創作與藝術家的創作有所違背,藝術家講究藝術的本原,但我認為對商業性演出藝術家的創作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有一個對象范圍和成本預算。

演什么

明確了演給誰看之后,就是演什么的問題了,即進入了藝術創作的主要階段。不同類型的人群,其需求是不一樣的。

演給專家、藝術家、政府領導,為獲獎的劇目,應該是新創編的。這種作品更多是代表國家主導的藝術創作方向,起到引領性的作用,但較少考慮觀眾購票的需求,故而較難進行商業性運作。

演給購票觀眾的劇目,就要分析購票的觀眾心理。目前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看演出屬于前置性消費,而看電視屬于即時性消費。觀眾花錢買票看演出,買的是心目中熟悉的、烙下深深印記的東西,懷念心態占上風;而看電視,要看新的、沒見過的、有意思的東西。所以舞臺演出的內容需要的是“經典”和“時間的積累”——即觀眾群體的積累,這也就是為什么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民族的還是流行的,經典的演出都應是票房贏家。

市場需求的是觀眾喜愛且可以獲獎的劇目。“創新有余、弘揚不足”是目前舞臺演出的一個弊病,藝術家應更多地挖掘、整理、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巧妙地運用,讓這些潛在的、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實現自身的商業價值,并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經典的藝術作品,重新綻放光芒。

誰來演

現在很多的演出節目,都是先明確誰來演,也就是請哪個大腕或者名角,甚至出現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先確定主要的表演者,這是一個誤區。演員的確定應該按照演出的內容、風格、取向來確定,這是應該明確的一個原則。但目前很多院團存在著嚴重的論資排輩現象,不但演出者年齡不適宜角色需求,而且因擇人造成了成本無限度的擴大。這既不利于演出控制成本,又不利于舉薦新人,更不利于巡回演出、微利多場次的商業模式的運營。

綜觀當今世界的商演舞臺,從成功商演選擇藝人的角度來講,也有兩方面的概念:一是人包戲,領銜的人確實可以依靠個人的魅力和精品劇目的結合,創造市場賣點。新戲多是人包戲。二是戲包人,經典劇目、好戲推出新人、新星。老戲多是戲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