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準利潤率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4 05:01:00

導語:基準利潤率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準利潤率調研報告

由于企業成本結轉的復雜性,特別是工業企業的工藝流程多樣性,一直以來,對企業成本核算準確性的核查都是企業所得稅管理難點。基于企業在生產經營未發生重大變化且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基準利潤率是一個相對穩定值的基本假設,我們探索了基準主營業務利潤率(以下簡稱基準利潤率)的管理方法,通過對企業利潤理論值與實際值的比較,以達到對企業成本核算進行監管的效果。如果企業的生產經營發生重大變化,則需重新確定基準利潤率的理論值。該方法適用于正常經營的查賬征收工業企業。

一、基準利潤率的含義

(一)基準利潤率分類

根據基準利潤率測定目的和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產品基準利潤率、企業基準利潤率和行業基準利潤率。

1、產品基準利潤率根據企業的單個產品品種進行采集計算,產品品種繁多時,可以按產品大類進行采集。

2、企業基準利潤率將本企業各種產品的基準利潤率進行數學計算形成,主要用于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

3、行業基準利潤率將屬于本行業的企業基準利潤率進行數學計算形成,主要用于企業與同行業基準利潤率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之間的橫向比較。

(二)基準利潤率含義

基準利潤率是一個正常生產經營企業所具有的理論主營業務利潤率。是稅務機關進行企業所得稅管理的理論參照值,不具備法律效力。

1、產品基準利潤是通過采集單一產品的單位銷售價格和產品單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產成本、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計算出的基準利潤。單位產品基準利潤率是企業的單位產品基準利潤占該產品單位銷售價格的比例。

2、以各個產品的基準利潤率與該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比例為權數的系數相乘,將乘積相加得到企業基準利潤率。

3、將企業基準利潤率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到行業基準利潤率。

(三)計算公式

1、產品基準利潤率

單位產品的基準利潤=產品的單位平均銷售價格-該產品的單位定耗成本-單位銷售稅金及附加

單位產品基準利潤率=單位產品的基準利潤÷該產品的單位平均銷售價格×100%

2、企業基準利潤率

企業基準利潤率=∑[單位產品基準利潤率×(該產品的銷售收入÷企業總的銷售收入)]

3、行業基準利潤率

行業基準利潤率=∑企業基準利潤率÷N(該行業企業的個數)

(四)舉例

如某工業企業主要生產A、B兩種產品,A產品每件銷售單價(不含稅)為100元,單位消耗原材料甲1.5公斤(購進平均單價為50元/公斤),消耗燃料1.5公斤(進價0.6元/公斤),消耗電力0.286度(價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資2.8元,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為0.32元。B產品每件銷售單價(不含稅)為200元,單位消耗原材料甲1.8公斤(購進平均單價為100元/公斤),消耗燃料2公斤(進價0.6元/公斤),消耗電力0.5度(價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資5元,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為0.5元。

則A產品的理論單位主營業務利潤應為100-(75+0.9+0.17+2.8+0.32)=20.81元;該產品的基準利潤率則為20.81÷100×100%=20.81%。

B產品的理論單位主營業務利潤應為200-(180+1.2+0.29+5+0.5)=13.01元;該產品的基準利潤率則為13.01÷200×100%=6.51%。

假設企業在2005年度A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00萬元,B產品銷售收入為300萬元。則該企業的基準利潤率為20.81%×(100÷400)+6.51%×(300÷400)=10.08%。

二、基準利潤率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基準利潤率業務流程

基準利潤率測定→基準利潤率分析→結果處理

基準利潤率的管理主要由測定、分析和處理三步驟形成。測定是基礎,分析應用是重點。

基準利潤率的測定:采集數據并計算出基準利潤率的理論值。

基準利潤率的分析:將實際利潤與理論利潤值進行比較,找出差異。

結果處理:對分析出的結果,分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二)基準利潤率測定和分析期

由于基準利潤率的理論值相對穩定,所以測定期可以是月度、季度或者年度,為了方便數據采集,我們建議選用年度數據。

基準利潤率的分析期,原則上按年進行,并且分析期的數據采集必須是在年度匯算清繳后。

如企業出現產品的結構有較大調整、增加新的產品品種以及其他影響基準利潤率較大的因素時,應對涉及變動的產品的基準利潤率進行重新測定。

(三)基準利潤率分析對象的選擇

為了提高工作效果,可以選擇高風險的企業,作為基準利潤率的測定對象。如選擇出現“長虧不倒”,尚未盈利就開始大規模投資,尚未盈利就投資辦公樓、小汽車等消費型固定資產,有關聯企業而利潤率畸高畸低,收入成本倒掛,毛利率與同行業均值比較偏低的微利企業,存貨的期末余額較大、與其生產銷售能力不匹配等情形的企業作為分析對象。

(四)基準利潤率管理過程

第一,基準利潤率測定

到企業采集產品單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產成本的數據,形成基準利潤率的理論值。

按品種計算出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為計算企業基準利潤率作準備。

通過對形成該產品的單位定耗成本組成部分的測定,可形成基準利潤率的理論值(注意這里的值都是單位產品的耗用數)。

耗用定額的數值:以企業測算期的實際發生額為基礎,結合企業材料理論消耗定額、同行業產品消耗定額、行業產品定額標準等測算采集。該數值的確定是基準利潤率測定的關鍵。

耗用材料的不含增值稅的單價。可以取測算期的加權平均單價,公式為:測算期的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金額+本期購進金額)/(期初結存數量+本期購進數量),這里的期初是指測算期的期初,金額和數量都要按照實際采購成本計算。也可按實際耗用材料的購進價格,或者采用其他方法確定,以方便取數、準確測定為具體原則,具體方法一經確定,應在某一企業某一產品保持相對穩定,以便保持數據一致性、連續性、可比性。

企業單一產品的銷售單價一般選用加權平均價格。對剛投入生產的新產品,按測定時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普通發票開具價格或市場價格順序確定。

根據采集的數據,計算出分產品的基準利潤率。

根據產品基準利潤率和計算出的權數,得到企業的基準利潤率。

第二,基準利潤率的分析

采集分析年度的企業實際值,并與理論值相比較,分析是否存在差異。也可同時采集期間費用的列支情況,分析是否符合稅法規定的稅前扣除條件,對于期間費用的采集和分析過程,這里不再贅述。

分品種采集分析期的收入、成本等項目的金額,也可同時采集主營業務成本各個項目實際耗用金額,其項目應該和基準利潤測算采集的組成項目一致。

利潤差異等于實際主營業務利潤減去基準業務利潤,即減去實際主營業務收入乘以基準主營業務利潤率,就為實際值與理論值得差異。

可以選擇生產產品耗用的主要材料和動力,按照上表的樣式比較理論耗用值與實際耗用值的情況,當實際耗用>基準耗用的差異,超出一定值范圍,因具體分析是否存在賬外經營行為。

用于分析某一產品理論上主營業務成本的成本結構與實際成本結構的差異,以便及時了解企業某種產品成本結構的變化,更有利于分析。各個成本項目結構比是指材料等項目約去最小公約數后數值比,如材料1金額為20元、材料2金額為10元、其他材料金額為5元,則三者的結構比為4:2:1。當某一成本組成項目實際值所占比重、高于理論值所占比重,且差額較大時,應引起關注。

在分析過程中,可以關注的其他因素:

1、分析期的賬面銷售額、開票(專用發票、普通發票)銷售額和生產能力的最高產值、正常產值的對比;

2、原輔料、包裝物、產成品、發出商品等與銷售收入的配比情況;

3、注冊資本、生產能力、流動資金和發票開具數量、金額、申請退稅額等的配比情況;

4、水、電、煤等主要耗用的能耗與生產能力配比情況;

5、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

6、申報及稅款繳納情況。

第三,結果處理

在分析審核工作結束后,應制作《企業所得稅分析審核情況及管理建議書》,建議書內容包括:分析審核情況和分析結果、處理情況(包括未發現異常、轉稽查、轉評估、本部門處理四種情況)、本部門處理的具體情況與管理措施。

1、對分析審核未發現企業異常的,應說明分析未發現問題。

2、對在分析中發現納稅人有明顯違法違規行為的,可以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處理處罰。

3、對通過分析發現企業可能出現的風險環節,應制作管理建議書,移交相關的稅收管理員加強關注和管理。

4、對存在明顯異常或需要進一步檢查的,應移交稽查部門檢查。

三、實施企業所得稅基準利潤率管理的初步成效

**年,我們開始實施企業所得稅基準利潤率管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體現在:

1、企業所得稅基準利潤率的管理,提高了全市的盈利面,促進了不正常的高虧損面逐步回歸到正常的合理水平。

2、企業所得稅基準利潤率管理為稅收管理員對企業成本核算的管理,提供了抓手。基準利潤率作為企業所得稅分析的比照對象,為稅收管理員的分析提供了一個參照物,使管理員對于企業成本核算的管理可以有的放矢,不再會有無從下手之感。

3、通過基準利潤率管理,可以促進稅收管理員強化對企業所得稅的管理。測定基準利潤率必須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生產經營的動態情況,其測定過程就是了解掌握納稅人生產經營基本情況以及利潤形成的過程,分析的過程就是整合應用相關涉稅信息,履行管理義務,實施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過程,為加強管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標。

4、基準利潤率管理,有利于及時發現企業所得稅管理中的風險點。通過企業的實際企業利潤率與行業的基準利潤率比較,對于實際利潤率較低的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并采取征管措施。

5、基準利潤率管理,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基準利潤率的測定,對納稅人的成本項目進行了全面的計算,找出了需要分析成本項目的重點和異常點。通過分析發現納稅人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對核算不規范、不準確的情況,責令、督促納稅人限期改正,促進了成本核算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