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評估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5 10:20:00
導語:國稅評估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國稅局第二稅務分局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的工作要求,結合本地稅源特點,將稅源分析監控和納稅評估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評估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提煉一個行業”的原則,確立起以行業評估為龍頭,帶動日常評估和專項評估的納稅評估新運行模式,分局納稅評估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年,共對574戶企業實施納稅評估,入庫稅額1264萬元,加收滯納金22萬元,調減留抵稅額155萬元,剔除揚子江藥業集團,分局整體稅負上升0.71%。
一、統一思想認識,確立行業評估新理念
在日常的征管工作中,分局感到現行的評估模式不能適應精細化管理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數據指標體系,選案不準確,評估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二是選案隨意性大,納稅評估注重案頭靜態分析,就表核表,不到企業實地核查,無法有效掌握企業的實際情況,導致評估工作針對性差,抓不住疑點,評估效果往往收效甚微。三是點對點的個案評估零敲碎打,只能解決個別問題,不能形成合力,更無法發揮威懾作用。四是傳統的納稅評估強調以機管為核心,以評估軟件為載體,束縛了干部的手腳,形成了思維定式,評估工作效率低下。五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評估的隨意性、主觀性比較強,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利于干部素質的提高和隊伍的廉政建設。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分局及時調整評估理念,跳出個案評估的框框,根據高港區域經濟發展所形成的行業特點規律、行業稅收負擔率、生產經營以及財務管理等狀況,依托稅收信息,采集并建立科學的指標分析體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對區域內全行業所屬企業進行稅源監管,實施行業性納稅評估。
二、加強制度建設,規范行業評估工作流程
1、建立選案制度,完善評估工作流程。專門成立以稅源稅負分析監控為主的行業評估領導小組,根據市局定期的稅源分析監控信息,在分局范圍內對內通過典型調查,選取同行業中若干個典型企業,了解其生產經營規模、工藝流程、投入產出比、能源耗用、行業標準等信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找出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對外通過與各經濟管理、金融等部門的聯網,最大限度地掌握納稅人的各種經濟信息,把這些信息與納稅人申報的商品進、銷、存,產品產、供、銷等資料進行比對,以此來確定評估對象,保證了行業評估工作的有效實施。
2、建立學習制度,提高干部業務技能。注重對評估人員進行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的培訓,定期組織干部培訓,系統學局《納稅評估管理辦法》、省局《增值稅納稅評估規程》和《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導意見》。通過個人結對,科室與分局掛鉤等形式,為評估人員提供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機會,既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技能,又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3、建立復審制度,規范干部執法行為。對于每次行業評估的結果,都必須由分局行業評估領導小組實行復審,統一評估處理標準,公平同行業企業間稅收負擔,確保環節、程序、內容的準確。在行業評估過程中,該分局積極推行了交叉評估、異地評估等手段,定期對評估報告進行匯總分析,將評估中發現的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到各責任區,督促整改,實現了對征管質量的內部監督,進一步規范了干部的執法行為。
4、建立獎懲制度,增強干部責任意識。按照“六基”(基本情況清、基本數據準確、基礎資料完備、基礎工作扎實、基本制度健全、基本程序規范)工作理念和要求,結合“多勞多得、干好多得”的原則推行了納稅評估績效獎懲制度,根據企業稅負達標率、行業稅收負擔率的增減變動和納稅評估的相關指標來確定干部的考核分值,從而進一步明晰了工作職責和考核標準,有效地解決了評估人員責任意識淡薄,評估質量不高的弊端。
5、建立交流制度,帶動整體水平提高。堅持邊實踐邊總結,特別注重對典型評估案例和創新做法的歸納和總結,每月以座談會的形式組織納稅評估典型案例的評析和交流活動,及時總結經驗,對典型的、創新的、共性的或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評估方法和做法及時進行總結和推廣,把個案評估拓展為群體性評估、行業性評估,從中發現共性問題,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港特色的行業性稅收管理辦法,指導面上征管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通過表揚先進,鞭策落后,提高了整體評估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三、注重數據信息增值利用,開創行業評估新局面
為使行業評估工作思路得到很好的貫徹,**年度分局根據高港區實際情況,圍繞醫藥零售、羽毛制品、船舶制造和房地產四個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行業評估。
1、開展醫藥行業的專項評估。**年3月,在對醫藥零售行業進行稅收負擔分析中,發現轄區內的35戶醫藥零售藥店的稅收負擔很不平衡。為此,分局專門組織人員深入調查測算,了解醫藥零售藥店的經營規模、地段、用工人數、經營狀況等與稅收密切相關的信息,發現藥店不同程度地存在劃卡銷售申報不實、不按規定開具發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局采集了主要藥品的零售毛利率、人均工資、相關房租等15項樣本指標,并召開專門會議,統一時間,統一步驟,統一標準,納稅評估、稅務檢查同步運行,形成了一定的聲勢和威懾力。經過一個月的扎實工作,該行業評估共補申報銷售348.61萬元,入庫稅款、滯納金達14.31萬元。
2、開展典型行業的專項評估。結合港區實際,選取具有明顯區域代表性的特色典型行業作為評估對象,進行重點突破。通過對羽毛制品行業的評估,發現農產品收購稅收政策執行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企業農產品收購尚不完全規范、低征高扣、錯用稅率、對進項審核不力的問題,為此制定了大額收購實地勘察制度、大額交易貨款結算制度、納稅人收購貨物報驗制度、責任人審驗制度,運行以來,效果明顯,減少了收購過程中的不規范;通過對全區8戶船舶制造企業的分析、比對,有重點地選擇了4戶企業進行評估,發現企業對勞務用工的界限劃分不清,隨意列支計稅工資的問題,共補稅199萬元,加收滯納金10.22萬元;通過將房地產行業評估延伸到建材行業評估,基本掌握了建材行業偷漏稅收的各種表現形式,從而明確了建材行業納稅評估的重點部位和工作要點,對行業評估的對象范圍、所屬時間、評估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實施全行業評估指明了工作方向。
3、開展重點行業的專項評估。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拓展行業性評估領域,把全區銷售收入前100位和入庫稅款前100位的企業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并采集了用電量、稅收負擔等20多項指標,建立起“一戶式”軟件檔案,逐月比對分析。已對近50戶重點企業開展納稅評估,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和重要疑點,自查自糾,防止了重大偷稅案件的發生。
實踐證明,行業性納稅評估產生于工作需要,切合征管實際,由此帶來了"三個提高"。一是提高了稅收管理績效。增強了稅收管理的針對性、實用性,通過日常征管、納稅評估、稅務檢查的有機結合,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稅收征管。二是提高了稅收執法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根據行業管理的特點和規律,建立參數指標和數據模型,把握了同行業間的真實情況,增強了稅收信息的可比性,為地區間稅收的平衡發展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執法環境。三是提高了稅收監控管理能力。行業性稅收管理辦法實施以來,提高了各類稅收數據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真實性。利用技術手段和科學方法進行測算、分析、比對,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核實,及時發現疑點,提供預警幫助,夯實了征管基礎。
- 上一篇:國稅優化稅收流程
- 下一篇:國稅作風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