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待遇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5 08:21:00

導語:干部待遇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待遇調研報告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稅費改革的逐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深層次調整,近年來,村級集體經濟、農民增收、村級債務、村干部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根據渭組通[2007]156號文件精神,近期,我們組成專題調查組,利用一周時間,深入到全縣24個鄉鎮和部分村組,采取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走訪村組干部、發放意見征求表、填寫民意調查表等形式對全縣村級經濟狀況和村組干部待遇現狀、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等進行了全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前村級經濟狀況及村干部待遇現狀

(一)村級經濟狀況

富平縣轄24個鄉鎮,337個行政村,2105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67.75萬人,農村勞動力36.38萬人,全縣總面積1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萬畝。**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2173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5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2309萬元,村均收入6.85萬元。據統計:

1、收支情況:**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計2242萬元,其中機動地發包收入757萬元,占33.8%;投資經營及租金收益954萬元,占42.6%;上級撥付和補助178萬元,占7.9%;其它收入353萬元,占15.7%。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支出2619萬元,其中村級經營支出1329萬元,占總支出50.7%;管理費支出707萬元,占27%;村干部工資支出278萬元,占10.6%;公益福利及其它支出305萬元,占11.6%。

2、村負債情況:**年以前,全縣各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負債情況,累計達8952萬元。**年至**年底,全縣村級集體新增負債624萬元。新增債務的村有84個,主要是道路鋪修、建校等重大建設項目增加的債務。其中負債在1萬以下的村有18個,占全縣村總數的5.3%,負債1至5萬元的村28個,占8.3%,負債6至10萬元的村18個,占5.3%,負債10至20萬元的村10個,占3%,20萬元以上的村4個,占1.2%。

3、村級財務管理情況:全縣24個鄉鎮均實現了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和財務審計制度,村級財務均由各鄉鎮財政所、農經站統一監管。同時,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理財小組,均發揮著一定的監督作用。

(二)村組干部待遇現狀

全縣337個行政村,2105個村民小組,現在職村干部1391名,組干部3110名,其中:專職村干部1371名,組干部2620名,村干部兼組干部447名。

1、村組干部職數設置。村組干部設置上,絕大多數的鄉鎮都是:村干部設4職,分別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會計、計生專干。也有個別鄉鎮村干部設3職,分別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會計。組干部設置上,較為統一,基本上設專職或兼職村民小組長、婦代組長兩職。

2、村組干部工資水平。以**年為例,全縣村干部平均月工資為167.5元,平均年工資為2010元,組長平均月工資為95元,年工資為1140元,村會計、計生專干平均年工資1200元。村組干部工資最高的鄉鎮為杜村鎮,村組干部平均工資為309元/月,最低的鄉鎮為峪嶺鄉,平均工資為110元/月;村民小組長工資最高的為美原鎮,月工資為250元。各鄉鎮雖都制定了村組干部工資標準,但兌付情況仍存在不到位情況,如薛鎮部分村存在全年未發工資情況,流曲鎮也存在10個月未兌現工資情況。

3、村組干部工資構成及來源。在村組干部工資構成上,全縣工資標準不盡統一,基本上都以鄉鎮為單位制定工資標準,工資構成上基本上體現了鄉情、村情、組情、任職時間、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的因素,在鄉鎮范圍內基本上趨于合理。譬如:美原鎮村組干部工資構成為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績效工資以村組所轄的戶和地為單位,結合上級有關重大事項的完成情況進行計算,村書記、主任的績效工資為50元。**年以前,村組干部工資基本從村提留中扣發;鄉鎮稅費改革后,村組干部工資轉為靠農村轉移支付發放。

二、村級經濟狀況及村干部待遇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村級經濟狀況方面。

我縣農村集體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離“有錢辦事”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目前,農村集體經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集體經濟收入少,底子薄弱。據調查,全縣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10萬元的村有241個,占到村總數71.5%。由于收入少,底子薄,村黨支部無錢辦事問題相當突出,一些村的收入只能勉強應付日常的工作開支或做些小修小補的工作,至于建校修路、挖渠引水、建設農村文化陣地等工作卻力不從心,只能依靠上級撥款或群眾集資投工投勞等方法解決。個別村由于沒有收入,村干部出差、招待費、訂書訂報等只能自己掏腰包,更談不上辦什么公益事業了。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弱、無錢辦事的現狀,大大降低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

2、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縣24個鄉鎮中,村集體經濟相對較好的有杜村鎮、莊里鎮、老廟鎮、宮里鎮、劉集鎮等6個鄉鎮,而白廟鄉、峪嶺鄉、底店鄉等7個鄉鎮相對較差。而且在同一鄉鎮中發展也不平衡,差距懸殊。如經濟條件較好的杜村鎮,共19個村,其中杜村、南韓兩村收入較高,年收入約在100--200萬元左右,姚村、蓮湖等村收入一般,約在10萬元左右,而蓮城、王旦等村年收入為零。

3、發展模式單一,科技含量較低。富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是種養農業,村集體收入也主要來源種養農業方面。據調查,全縣村級經濟發展中,以種植為發展方向的村占到85%以上,多為農作物、果樹、牧業等方面,基本是在原有村組經濟場上保留和發展起來的,管理粗放,收入不穩定。此外,除杜村鎮、莊里鎮部分村有大型的村辦企業外,全縣大部分集體只有土地承包轉讓發包一些收入,實行“公司村”、“協會村”等合資合營、引資聯營的發展模式的村很少,大大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效益。

4、支出比例偏大,村級財務運轉較為困難。全面取消農業稅后,鄉村兩級財政收入銳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支出項目煩雜。村干部工資、村級組織辦公費、報刊征訂費、通訊費、差旅費等都要從村集體經濟中支出,造成村級支出比例偏大,一些村村級經濟指標出現負增長現象,財務運轉較為困難。**年以來,村級辦公費、報刊征訂費、村干部工資等支出就占到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支出的22%左右。大部分村的集體經濟實力不強,只夠維持日常管理費支出和村干部報酬。一部分村基礎設施較落后,雖然集體經濟實力不強,但由于村民要求改善的呼聲較高,往往東拼西湊上項目,由此帶來該項支出的比例偏高,形成了新的債務,使村級財務運轉更為窘迫。

5、發展集體經濟的動力不足。經調查,有些村雖然每年穩定收入不多,但近幾年通過土地征用、土地整理有了十幾萬、幾十萬的一次性收入,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積余,但是有些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畏難情緒,缺少必要的辦法和措施。不是把有限資金首先用在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上,而多用于公益性福利方面,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也有一些村干部過分強調客觀原因,缺乏創業精神,“等靠要”習慣心理較強,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乏信心。

(二)村干部待遇方面。

1、待遇差距懸殊,付出與所得失衡。村民委員會是一種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于村委會干部的具體職責未詳細制定,但村干部承擔了過多的政府職能工作,如計劃生育、稅收清繳、綜合治理等,部分村干部工作幾十年,不論是從工作的難度方面,還是從工作的繁重程度方面看,都遠遠地大于鄉鎮機關工作人員,但在待遇方面,則遠遠不如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在國家工作人員工資大幅度上漲以后,這種差距就更大,導致心理失衡。

2、政績好壞難分,干好與干壞一樣對待。稅費改革后,村組集體基本沒有經濟收入,村組干部工作負擔普遍加重,由于國家對村組干部的補助極其有限,有的村干部為了完成上級的有關工作,有時還要以個人名義貸款、借款完成上級各項任務。有的干部雖早已離開干部崗位多年,但仍然背著為集體舉債的負擔。前些年,農村干部工作確實出色的,可以提拔為鄉鎮領導干部或招聘為鄉鎮干部。但現在由于國家干部任用辦法的調整,出現了“進無門”的情況。村干部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不論是因為違紀違法,犯錯誤落選,還是因為村干部敢說敢管,得罪人落選;還是宗族勢力橫行、歪風邪氣盛行,被排擠落選;還是因為自身條件限制,因病、因事難以堅持工作,從村干部崗位上退下來后都一樣,均無任何補貼,什么待遇都沒有,嚴重的失落感讓退位者傷心、后繼者寒心。

3、后顧之憂難解,養老與生活保障欠缺。村干部后顧之憂難以解決,大多數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幾十年來為村里各項工作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其他干部相比,退休無保障,收入差距大。農村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得罪領導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寧”,村干部感到后顧有憂。

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了現有村干部不想干,短期行為嚴重,工作得過且過,撞鐘混日子,心情不暢等現象的發生。一是部分村干部感到委屈。干工作幾十年,辛辛苦苦、磕磕碰碰,活沒少干,氣沒少受,上級、群眾、家庭都不理解,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尊重與認同。二是村干部跳槽嚴重,后繼乏人。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工作尚在調整時期,還未真正進入正規,為此出現了沒能力的人想當村干部但干不了,有一定能力的合適人選又大多不愿意干,能人紛紛外出務工經商,發家致富,導致村干部撂挑子現象時有發生,后備干部嚴重匱乏,嚴重地影響了村干部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三是農村控制力明顯降低,部分地方歪風邪氣盛行,得不到有效地遏制,村委會被惡勢力把持的現象也屢見報端。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和提高村干部待遇的有效途徑

(一)村級經濟方面

1、澄清模糊觀念,切實提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鄉鎮黨委要結合鄉鎮和村工作實際,澄清那些只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了,集體發展不發展無關大局等錯誤觀點,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發展集體經濟是保證農民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的重要途徑;要認識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從而不斷深化對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2、完善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從政策上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幫扶力度,制定優惠的財政政策。財政每年都要拿出專項資金,鼓勵建立和發展“名、優、稀、特”產品基地,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尤其要對那些發展前景好但缺乏資金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進行重點扶持。縣直、鄉鎮各涉農部門要深入開展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對口幫扶活動,充分發揮自身技術、人才優勢,開展智力支農活動,幫助解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集體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3、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一是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提升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優勢,加強民主管理,理順分配關系,增強發展活力。二是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打破區域和所有制界限,把農民勞動合作與社會資本、技術、管理合作結合起來,把土地、山林資源優勢與商品開發結合起來,通過對傳統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新辦經濟實體,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三是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基層農技組織、基層供銷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發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專業中介組織,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向多層次、多領域延伸和擴張。采取創辦集體企業、建設商品基地、開發優勢資源、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城鎮建設帶動、招商引資帶動、扶貧開發帶動等多種模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4、發展集體經濟要結合各地實際。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依法參與城鎮建設和發展商貿業、鄉村旅游業,通過招商引資建造廠房、市場、商貿房和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載體,發展配套服務業。二是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建設蔬菜、花卉、畜牧等特色商品基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三是發展特色產業、組織勞務輸出,不斷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5、增加投入,加大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縣各綜合部門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村級的財政投入力度,區別不同情況,逐年適度增加建設項目和經費,不斷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各項專項資金直接支付到村,鄉鎮農經站監督使用,實行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封閉運行,任何單位和部門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確保資金足額落實到位和村工作正常運轉。同時,加大對財政轉移支付兌現工作的督查力度和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6、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鄉村不良債務。全面清理鄉村各種債權、債務和擔保金額,對清理出的不良債務要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化解。一是對村集體因發展社會事業產生的債務,各級財政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礎上,籌集一定數額的資金,有計劃地分期償還。二是積極清收歷史欠款,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把經營情況列入公開的范圍,接受群眾的監督,確保管好、用好資產,防止流失并實現保值增值。三是興辦各種公益事業和企業要量力而行,村集體未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討論通過,不得舉債建設新項目、新辦企業和經濟實體,堅決制止新的不良債務產生。

(二)提高村干部待遇方面

建設新農村,必須擁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充滿活力的村干部隊伍。提高村干部報酬待遇,激發村干部工作熱情,已成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客觀需要。建議通過建立四項機制,不斷加強村干部待遇激勵保障機制建設。

1、建立村干部工資支付機制。將村干部工資由鄉鎮發放列為縣財政發放。全額將村干部工資列入財政預算,建立村干部工資專戶,專款專用,實現村干部基本工資由財政統一按月發放。績效補貼由鄉鎮黨委結合年終考核結果確定各村當年具體標準,在村級集體收入中支出,可分檔次進行發放。

2、建立村干部工資增長機制。根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每2-3年由縣委基層辦提出村干部補貼增長方案,經縣委、縣政府審定后,由縣財政列入下年度預算。同時鼓勵各鄉鎮、村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將村干部工資增幅與村集體經濟、農民增收掛鉤,明確規定村集體經濟增長部分主要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由各鄉鎮審核發放,進一步增強村干部的自我造血功能,綜合提高村干部待遇。

3、建立村干部激勵機制。縣上在制定鄉鎮黨委黨建責任目標書時,將村級干部工資待遇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的一項內容,切實保障村干部工資待遇的落實。鄉鎮黨委結合實施村級責任目標管理和各項工作的完成落實情況,把村干部的工作績效和獎懲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實績發放村干部獎勵工資。同時,對干部的任用制度進行改革,對特別突出的優秀村干部可以提拔重用,改變村干部“進無門”的局面,使村組干部的政治上有望轉頭。

4、建立離任村干部補貼機制。根據工作年限和受市以上獎勵表彰的村干部,以現有的“三老”待遇對待,充分調動新、老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決離任村干部的后顧之憂。補貼所需經費全部列入財政預算,縣財政可分半年或年底一次性撥付到鄉鎮財政所,逐人發放到位。另一方面也可借鑒一些縣市通過“財政補一點、集體出一點、個人掏一點”的辦法,為村干部辦理農村養老保險制,進一步將離任村干部的待遇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通過為村干部逝世時舉行追悼會、是黨員的村干部遺體覆蓋黨旗、敬獻花籃等方式,增加村干部的政治榮譽感,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老村干部的關懷,提高村干部政治方面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