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績效管理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5 05:25:00
導語:政府績效管理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績效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用于發達國家的政府改革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大量的事實表明,政府績效管理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強政府人員的服務意識,宣融顧客為上的施政理念,重視結果——也就是成本意識,以此來促進政府更好的應對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貿易一體化的世界發展趨勢的挑戰。
一、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1、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足。政府績效管理這一領域屬于世界性難題,很多的內容難以量化,有的甚至不能量化,并且要求研究者有多學科的知識背景——數學、統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統籌學、概率論、心理學、行政學、法學、戰略學、人力資源等等,政府績效管理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錯綜復雜,研究難、見效慢,加上我國開展政府績效管理起步較晚,現在基本上處于萌芽狀態。各地實施的政府績效管理基本上都是盲目跟風,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的績效管理嚴重偏離政府績效管理的本源和宗旨。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國對該領域從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實施原則、實際操作過程以及綜合使用等都沒形成共識,甚至與公務員考績混為一談。由于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和成熟的實踐經驗致使我國學術界和相關機構對于政府績效管理的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還處于較淺層次,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不成熟狀態。
2、制度化、規范化程度不夠。我國的政府績效管理多處于自發和半自發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評估的內容設計和評估構建等幾乎都是基于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更沒有形成制度化。有的地方實行的政府績效評估成績甚至都是事先定好,然后布置下去,這既反映不了政府本身的問題,更談不上以社會和公眾意愿作為客觀衡量標準;再者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往往都是短期行為,即使針對一項行為評考也往往是“運動式”的,組織者難以從績效管理的宗旨角度得到全面的反饋,有的更像是為了應付上級或政治訴求,采取類似“嚴打”似的政府績效考評,沒有科學、戰略性的規劃。這不僅給下級單位造成負擔,有些考評更成了一些人收受禮品、甚至收受賄賂的機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政府的形象。
3、在實際應用方面有誤區。政府績效管理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標準的程序,對政府的實績和結果作出正確客觀的評價,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政府的績效進行改善和提高。我們現在的做法更多的卻是關注“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只重視“審批”不重視“監管”。對許多領域采取的都是計劃性的:在考評內容設計上只要求“計劃”的科學合理性,只要設計的好,過程走的對,就算過關。即使出了問題,一般也不會追究后果,因為相關職能部門只看報告做的好就可以了,考核部門也不歸他管。這種輕“結果”的方式不僅沒有進行合理的考評,更談不上對政府績效進行改善與提高。
4、維度體系不夠健全。我國的政府績效評估體制單一,多數是政府內部評估,缺乏民眾的參與,就是在政府內部大多也是上級對下級的評估,部門的自我評估較少。群眾性參與的評估——也就是所謂的“公民評議政府”,由于信息不對稱,不僅無法進行評價,而且各個部門由于考慮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材料的收集還是處理分析都存在“暗箱操作”,從而影響整個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特別是缺乏第三方評估。第三方評估由于多是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組成,且這些人大都掌握專業知識,信息面較廣,又與被評價者沒有利益沖突,更能客觀公正地做出評價。第三方評估雖然在部分省市已有了雛形,但相對于成熟、發達的政府績效管理國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5、評估設計的內容和體系不夠科學。沒有根據政府績效管理的內涵和國際慣例建立起包括評估原則、指標設計、評估模型、評估技術和方法,缺乏系統和科學性。往往在評價中強調經濟指標相對于其他指標的重要性,即使是現在推出的綠色GDP,還是過于狹窄,仍過多地強調經濟指標。
二、上述問題的原因和癥結在哪里
1、由于政府績效管理本身特點決定的。績效管理起源于企業界,許多思路和實施都是基于企業,而政府與企業有很大差別。首先政府的產出難以量化,給績效評定帶來不確定和難以衡量性,相反企業是可以以產量衡量,也是可以進行全面的量化評定的;其次政府的目標是多元的,有時也是相互沖突的(比如地方政府要是在教育投入多,那么社保、醫療就要投入少),而企業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再就是政府因素的多元性,象有施政者和被施政者、有監督和被監督者,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企業就相對簡單。
2、獨特的行政文化對實行政府績效管理帶來了先天障礙。傳統的“官文化”就是做官,就是為了“官”和“管”。雖然近年來我們在行政文化方面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但由于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新舊概念交替,而傳統的“行政文化”根深難除,“官本位”思想依然嚴重。
3、計劃經濟的下的“全能政府”的消解仍沒完成,給政府績效管理實施帶來現實障礙。改革近二、三十年來,取得了很大成就,國家權力也從很多領域退出,但核心領域仍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因此政府與社會的制衡點仍是社會國家化的詮釋。政府官員會利用公共權力制衡績效管理給自己的約束,甚至可能會造出假的“政績”來維護和擴展自己的利益。
4、信息化及開放化程度低,給政府績效管理帶來溝通和交流的障礙。政府績效管理能在國際上取得良性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政府的高開放性,信息化為政府績效管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助力,為實行政府績效管理提供了支持,而開放化則為政府績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我國信息公開處于起步階段,就是程度較好的上海、廣州等地,雖然也規定了除了“例外”的信息,都要對民眾公開,但對于“例外”沒有詳細地加以規范,過于籠統,使民眾無法判別,政府則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其他省市甚至連信息公開的法規都沒制訂,這就為政府績效管理帶來障礙,無法良性互動,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健康快速發展。
5、激勵機制的缺乏和反饋機制不健全,給實施績效管理帶來內部動力障礙。政府是通過官僚機構和政府管理人員具體操作運作的,如果績效管理不能提供動力,必然有內部的障礙。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實行的績效管理,不僅缺乏實行績效管理帶來的激勵機制,反而會給支持績效管理改革的官員帶來損失。比如一個西部省份地方領導,是個學者型的官員,在他所管屬的部門實施績效管理,一年就節省了近1200萬開支,結果他在年底給領導匯報后,領導就直接把錢調走了,什么話也沒說,什么獎勵也沒給。結果是這位官員白白辛苦了一年,得罪了很多人,省出來準備做戰略規劃用的錢,卻被上級無任何說法地拿走了。之后他就沒動力了,這個改革也就沒再持續下去。
綜上所述,只有對當前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的現狀,進行充分的剖析,并承認其客觀性,進行合理的規劃,才能夠做到按照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改革方向順利前進,政府績效管理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 上一篇:堅持實事求查案體會
- 下一篇:鄉鎮干部思想調研報告